第一节 钻石与水悖论:商品价值取决于其稀缺程度
“百折不挠,永不放弃。才能找到自己追求的财富。”
——关于价值的一则名言
你是否留意到:当“非典”袭击中国的时候,全国食醋、消毒液、药用口罩的价格都上升了,一些日用品也成了普通消费者的抢购对象。与之类似,在欧美,每年夏天,当新英格兰地区天气变暖时,加勒比地区饭店房间的价格便直线下降;当中东爆发战争时,美国的汽油价格就会上升,而二手凯迪拉克轿车价格则会下降。其实,这些都表现出商品的价值直接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通过价格来反映的。运用这些规则背后隐含的大众价值评估心理,能使你的产品价值设计达到最优。
【神奇定律】
钻石与水悖论: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却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
【神奇魔力镜子】
2009年新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卡塔尔电信运营商拍出了全球最昂贵的手机号码。一个6666666的手机号是于2006年5月23日被拍卖的,最终成交价格为1000万卡塔尔里亚尔,根据当时汇率水平计算约合275万美元。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前记载的最昂贵的手机号码是中国四川航空以48万美元拍得的88888888手机号。
【神奇魔法锦囊】
毫无疑问,一杯水和一颗钻石同时摆在你面前,我们当然会说水的作用更大,但是你会选择水吗?恐怕多数人会选择钻石,因为他们觉得钻石比水的价值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水对人类的作用这么大,可它的价值却如此低?钻石除了能让人炫耀财富外,几乎没什么用途,却价值如此大呢?这就是困扰经济学家几百年之久的著名的“钻石与水悖论”,也就是价值悖论。
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越是稀缺的东西,其价值自然不菲。亚当·斯密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仅仅想一下,水是如此充足便宜以至于提一下就能得到,再想一想钻石的稀有……它是那么珍贵。”当供给条件变化时,产品的价值也变化,斯密注意到一个曾在阿拉伯沙漠里迷路的富裕商人会以很高的价格来评价水。如果人类能生产出大量的钻石,那么钻石的价格将大幅度下跌。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产资源有限,而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却是无限的。我们的金钱、时间等有限的资源,便是经济学中所指的“稀缺”资源。稀缺性并不是说数量很少,而是指不可以免费得到,必须要有所付出才可以,而得到的多与寡,取决于你付出代价的多少。
当你想考取一所名牌大学时,当你想要追求一个可爱美女或“钻石王老五”时,当你想买一个LV限量包时,都会面临稀缺的存在。那么,亿万富翁就无须面对稀缺的烦恼了吗?其实不是,对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来讲,或许他想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做更多的慈善事业,或许他想要拿出更多的时间陪陪家人,享受更多的家庭温暖。对于他们来说,时间总是稀缺的。所以,稀缺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问题。
其实资源的稀缺性,有些是天生的,如金子、钻石等;有些是衍生的,如耕地,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因为稀缺更显其价值。用经济学中的稀缺性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便可以明白很多经济学道理。
所以,不管是看似便宜的水(其实据统计,地球淡水含量也在逐年迅速减少),还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钻石,其真实的价值都是根据稀缺度来决定的。如果我们不珍惜水资源,到“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时,水的价值是千万颗钻石也换不来的。
【神奇魔法链接】认识“交换价值”与“价值量”
交换价值:是指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物品借着一种明确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出的价值。也就是说,经济关系乃是交换价值的背景。只有一个产品在进行交换时,特别是产品被作为商品在经济关系中出售及购买时,交换价值才有意义。
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二节 替代效应:“稀缺”才能“稀罕”
【神奇定律】
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
【神奇魔力镜子】
2009年岁末一场大范围降雪使得各地的青菜价格猛涨了不少。细心的人会发现,青菜价格是涨了,但买的人也随着少了。随着鲜菜价格的大涨,精打细算的消费者们开始盯上了价格一向稳定的腌制蔬菜。“菜价涨得快,只有腌菜价格没涨。一年到头都可以吃到新鲜蔬菜,偶尔换换口味也不错。”很多消费者都这样想。于是,腌制的萝卜、雪菜、苋菜、霉干菜等都卖得不错,风头明显超过了平时颇受青睐的新鲜蔬菜。不过,随着天气转好,鲜菜价格恢复平稳,鲜菜的销量也随之上升了,腌菜又重新回归“冷门”了。
【神奇魔法锦囊】
在市场买水果,一看到橙子降价了,而橘子的价格没有变化,在降价的橙子面前,橘子好像变贵了,这样你往往会多买橙子而不买橘子了。对于两种物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
替代效应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大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萝卜贵了多吃白菜,大米贵了多吃面条。一般来说,越是难以替代的物品,价格越是高昂。例如,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价格就越高,因为高技术的产品难以仿制,替代性较低;而馒头谁都会做,所以价格极低。再如艺术品价格高昂,就是因为艺术品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物品,再也找不到替代品。王羲之的《兰亭序》价值连城,就是因为它只有一幅。
【神奇魔法链接】打造“无可替代”,成就非凡人生
在我们的工作中,替代效应也在发挥作用。那些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在企业里是香饽饽,老板见了既是加薪又是笑脸,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很多,找一个能替代的人更是不容易。而普通员工,企业很容易从劳务市场上找到替代的人,你不愿意干,想干的人多的是。对于别人的薪金比自己高,不要吃惊和不平,要使自己变得具有不可替代性,待遇自然会提上来。
很多人慨叹,说自己刚进公司时,老板对自己很是器重,但当自己把才华全都献给公司的时候,自己的末日也就来了。这就是替代效应在起作用。市场是无情的,面对员工的停步不前,如果老板不让新员工替代才能用尽的老员工,市场就会让别的企业替代这个企业。在错综复杂的市场中,如果你总能做到思维超前,自然不会被别人替代。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做到“无可替代”非常难,因为社会在发展,任何人或者事物都可能被替代。所以,不要总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社会在创新,企业在创新,我们自己也要时刻为自己充电创新。只有努力学习和更新自己,让自己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和具有不可替代性,自然就会成就自己的不凡人生。
第三节 供需定律:玩转短缺与过剩的跷跷板
【神奇定律】
供求规律,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必然性,这是商品经济的规律。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成反比,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若下降,需求量就会上升。
【神奇魔力镜子】
2009年房地产市场异常火暴,分析起来,供给不足同样是主因。资料显示,2009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为9.37亿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却只有7.02亿平方米。
2010年前5个月楼市成交量虽大幅下滑,但供给不足的局面并没有根本逆转。以北京市场为例,5月第一周(5月3日~9日)北京共有4个项目开盘,其中纯新盘1个;共提供新增房源874套,环比之前一周(4月26~5月2日)减少了75.75%。从近三个月数据来看,4月17日北京期房存量共计55165余套,5月17日为58073套,6月20日为58750套。表面看市场存量有所增加,但考虑到同期期房市场销售量环比出现40%~50%的锐减,市场供应量其实并无实质性增加。期房是楼市的风向标,期房价格跌,二手房会跟着跌;期房价格坚挺,二手房市场就会选择观望。
【神奇魔法锦囊】
在现实生活中,像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类问题实际上也是需求定律的体现。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大学生太多了”“人才太多了”之类的话,试问一下,中国的人才真的供大于求而人才过剩了吗?
如果就相对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而言,人才确实出现了过剩。例如,现在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人才市场上数百名大学生争一个岗位早已经不是新闻了;不少大学生做专科生的工作,研究生做本科生的工作;不少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分流下岗或人浮于事,等等。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的人才的确处于“过剩”的状态,更准确地说,处于相对过剩状态。
人才也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受市场供求规律支配的。所以,当人才供大于求的时候,自然会造成人才过剩的结果。但这种人才过剩是相对的,因为并不是每一个机关、企业或农村都拥有了掌握管理、法律、营销以及电脑、信息、科技等方面知识和技巧的人才,而是在就业市场有限、对大学生的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人才的相对过剩。
人才相对过剩必然导致过度竞争,即人才商品的“价格战”。作为刚刚走进人才市场的高校毕业生,他们面前有这样几个选择:或者降低自己的价格,接受较低的工资;或者待价而沽,继续维持一个较高的价位;或者高不成低不就,依然处于“自愿失业”状态;或者继续深造,重新返回学校,暂时离开劳动市场。已经参加了工作的人,他们的选择不是很多:或者安于现状,或者“跳槽”。
实际上,无论是短缺还是过剩,其实都是需求定律在背后起作用。认识了需求规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便能看穿所谓价值高低的实质,做出正确的选择。
【神奇魔法链接】与供需定律相矛盾的萨依定律
萨依定律,也称为萨依市场定律,是一种自19世纪初流行至今的经济思想。萨依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定律得名自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依。虽然如今的经济学教科书已将其内容删去,然而有不少微观或宏观经济理论还是依据萨依定律而做出结论的。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
第一,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第二,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只是暂时的;
第三,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萨伊定律之所以被人们批评,主要因为它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它漠视有效需求,因此与供需定律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第四节 偏好理论:别样的偏好,别样的选择
【神奇定律】
偏好理论,是指偏好实际上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
【神奇魔力镜子】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市场上的白壳鸡蛋往往比红壳鸡蛋要贵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先听听商家给我们的解释吧。白鸡蛋经常被冠以土鸡蛋、柴鸡蛋,大致意思是农家散养的鸡下的蛋。农家鸡是在自然的环境下生长的,饲料以草子、虫子、五谷杂粮等为主,绿色天然,鸡蛋的营养价值自然会更丰富一些。红鸡蛋是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鸡生的蛋,工业生产条件下的鸡以人工饲料为食物,出于增产的目的会人为地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激素,当然鸡蛋的营养价值会大打折扣。事实上消费者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白鸡蛋卖得贵一些也理所当然。
在这里,白鸡蛋的价格高显然是由生产白鸡蛋的成本(比红鸡蛋高)和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共同影响产生的。
事实是怎样的呢?国内外专家对此做了研究,发现白鸡蛋和红鸡蛋的营养价值差距不大。两种蛋的营养成分比较如下:
蛋白质,白鸡蛋比红鸡蛋高0.75%左右;
维生素,白鸡蛋的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都略高于红鸡蛋;
脂肪,红鸡蛋比白鸡蛋高1.4%左右;
胆固醇,红鸡蛋比白鸡蛋高0.8%左右。
除此外,其他的营养成分几乎相等。白鸡蛋和红鸡蛋蛋壳颜色不同主要是因为鸡的品种不一样。可见,说白鸡蛋价格高是因为成本高是子虚乌有的,消费者的购买欲才是影响鸡蛋价格的主要因素。
【神奇魔法锦囊】
所谓消费者的购买欲,即消费者的偏好。偏好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它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
习惯是消费偏好的一种常见类型,是由于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定型化,经常消费某种商品或经常采取某种消费方式,就会使消费者心理产生一种定向的结果。所以,尽管人们已经知道两种蛋相差无几,但在习惯的作用下仍会对白鸡蛋有所偏爱。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指供给,是生产者的行为;“求”指需求,是消费者的行为。价格把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在了一起。
消费者的需求即消费者的欲望,人为什么会有消费的欲望呢?这需要我们介绍一下“效用”这个经济学概念。
人们为什么要消费一件物品呢,所有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一点:它能给人们提供满足。这种满足被称为效用。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计量效用,就像长度可以用米、时间可以用秒来计量一样。这种努力自然失败了。后来,人们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糟糕:当一个人选择苹果而不是橘子时,我们只需要知道苹果带给他的效用比橘子高就足够了,至于高多少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
我们知道,物品价格的变动是沿着它的需求曲线上下变动的。由于人们对某种商品的特殊偏好导致对其的需求上升最终反映在价格上——即比另一种商品贵。
然而,一方面,消费者要尽量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另一方面,他又受到购买力的约束。消费者的购买力取决于他的收入水平以及市场的物价水平。如果某种商品定价过于昂贵,人们就会减少对其的消费,而会增加对其替代品的消费,毕竟两种商品相差无几。
【神奇魔法链接】消费者的品牌偏好
营销学家霍尔及布朗在1990年的研究论述中指出,消费者在采取购买行动之前,心中就已有了既定的品位及偏好,只有极少数的消费者会临时起意产生冲动性购买。整体而言,就算消费者的购买是无计划性、无预期性的,仍将受到心中既有的品味与偏好影响。
事实上,品牌与品牌之间的战争,说穿了就是一场由营销传播与促销所构建成的消费者心理战,每个品牌都竭尽所能地想击败对手,获取最高的品牌偏好与忠诚度。每位广告主都一样,不断地提高自己品牌的声音,只为了引起消费者的高度注意与兴趣。这意味着什么呢?营销人在策划与促销产品时,应特别留意消费者内心世界里的“喜欢”或“不喜欢”是如何形成的,才能为品牌贯注正面、强力的偏好度。
有问卷调查显示:半数消费者存在饮料品牌偏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口碑好、信誉度高的饮品较受消费者的青睐,销量更好些。通过消费者类型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我们看到,在18~24岁这个年轻人群体中,很少有年轻人对饮料的品牌是无所谓的,然而他们又并非对某个品牌完全忠诚,很多人会因为口味、包装和价格而不去考虑品牌效应。但25~30岁的较成熟一些的年轻人便有一定的品牌观念,同时比较稳定的消费习惯会把他对品牌的喜好固定下来。
消费者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商品中蕴含的象征意义的影响。品牌对于消费者选择、企业营销策略制定而言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品牌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无形利益,这种无形利益不仅建立在质量、服务、技术先进等实体基础上,更着重于一种地位、品位、趣味上的认同和给予。
第五节 吉芬反论:越是价格暴涨,越是需求旺盛
【神奇定律】
吉芬反论,是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正向关系这样一种状况。当劣质商品价格的替代效应并不足以抵消收入效应时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需求定律对经济学十分重要,因为它简单而拥有强大解释行为的能力,并且约束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可是,吉芬物品的出现,使需求定律出现问题。当价格下降,根据需求定律,需求量必然上升。可是由于吉芬物品的出现,需求量可能也会下降。这样,当价格下降时,人们没法肯定需求量是会上升,还是会下降。
【神奇魔力镜子】
老师带一群小学生旅游登山,每人发给10元人民币要求每人购买两瓶饮料用于登山时解渴。现在山下小卖部只有两种饮料:一种是矿泉水,4元一瓶;另一种是可乐,7元一瓶。学生的购买行为既要满足两瓶饮料,又要符合不超出10元钱的“价值取向”,当然只能购买两瓶矿泉水。假如矿泉水现在降价到3元一瓶,可乐仍是7元一瓶,那有的学生就会矿泉水和可乐各买一瓶,于是矿泉水降价,需求量反而减少。这里的矿泉水就成了“吉芬物品”。
但不能以为这就推翻了“需求定律”,因为“需求定律”是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而案例中的条件完全束缚了竞争,使得“需求定律”无用武之地。所谓“吉芬物品”,实际上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最低档次的物品。“吉芬物品”降价,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导致“吉芬物品”的边际效用大幅下降,也就是低档商品价格的替代效应不足以抵消人们需求水平的变化,需求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使得降价了的“吉芬物品”的市价还是大于它的实际平均价值,所以减少了需求量。
【神奇魔法锦囊】
“吉芬商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如果上升,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
一些学者认为世上不存在“吉芬商品”,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存在“吉芬商品”或者“吉芬现象”。不过,后者大多在承认其存在的同时,也认为其并不违背“需求定律”。
在西方传统经济学中,“吉芬商品”代表了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它表现出了与经济常态截然相反的价格变动规律。我们通过日常的观察,可以很容易了解到:当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时,价格必然随之下降,即商品价格和需求量是反方向变动的,这就是凯恩斯供求曲线所描述的经济规律。
19世纪的爱尔兰灾荒时期,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观察到当土豆价格上涨时,人们消费更多的土豆。这一特殊的现象可用土豆价格变化时所发生的收入效应的程度来解释。土豆不仅是劣等品,而且在灾荒年代其消费占了爱尔兰人收入的很大比例,所以土豆价格的上升大大减少了他们的实际收入。爱尔兰人被迫压缩其他奢侈食品的消费,以购买更多的土豆。马歇尔在1895年提出了著名的“吉芬反论(Giffen Paradox)”,指出了一种贫穷物品的价格下降,这下降的本身使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但价格下降引起的实质收入增加,贫穷物品的需求量会下降。二者相加,一正一负,需求量可能还会上升。然而,在逻辑上这一正一负也可能使需求量下降。这也就是说,“吉芬商品”违背了我们所熟知的需求规律。事实上,不仅是土豆,所有需求和价格同方向变动的劣等品都可以归为“吉芬商品”。
【神奇魔法链接】城市住房的“吉芬商品现象”
2004年以来,中国房价一路飙升,然而在房价上升的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及矛盾。自2004年以来,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同时,商品房需求量及交易量也在不断上涨,即房价越涨,需求量也越涨。对于人们打着雨伞挤在一起排队等待领取楼盘销售放号的不正常现象,已经有人质疑其合理性,或认为那是开发商采取的请“托”策略,但是大量出现这类现象的根源又是什么?
城市住房的确表现出了“吉芬商品”的众多特性。例如,特质商品的特殊性。土豆在饥荒发生时成为人们生存需求的根本之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必然”;经济繁荣时期的城市住房作为大件商品,是人们吃饱穿暖之后的另一种“必然”追求,二者的表现没有根本差别。
同时,消费者还受到追高、从众、恐慌心理的制约。饥荒时人们预期土豆价格还会再涨,于是对土豆存在着饥渴性的追求,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构成了“吉芬商品现象”。而经济繁荣时期,无论房价怎样上涨,人们在唯恐更高的心理支配下,一味追求住房的“拥有”,致使住房需求与“吉芬商品现象”相似。
这种看似明显违背经济学原理及市场需求规律的现象其实正是经济学原理中的“吉芬现象”。
第六节 蛛网理论:跳不出的价格漩涡
【神奇定律】
蛛网理论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它运用弹性理论来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个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蛛网理论引入时间这一重要因素,从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分析与考察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如果将变动情况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所得图像就类似于蛛网。因此,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将这一理论形象地称为“蛛网理论”。
【神奇魔力镜子】
2004年冬天,大白菜取得了丰收。当时,河北固安的白菜收购价低到了1分钱一斤,许多白菜烂在地里没人管,甚至出现了用白菜喂羊、喂鹅的现象。那时,北京新发地大白菜的批发价是7分钱一斤,最低是4分钱一斤,创下了六七年以来的最低价。这样一来,许多农民都不敢种白菜了,产量的减少使得2005年的白菜价格一路飞涨。看到这种现象,农民在2006年又大量种植白菜,结果再次发生了白菜价格走低的情况。
【神奇魔法锦囊】
可见,当某一产品在第一期的市场销售中供小于求时,价格就会上涨,于是人们在第二期就会增加其生产。而第二期产品产量的增加便会导致其价格下降,到了第三期,产品产量又会减少,从而再次引起价格上涨,如此反复。
究其原因,这种现象是由农业生产的周期性所导致的。由于农产品的储存时间通常都很短,使农民在进行市场交易时处于劣势。很多人认为,农民急着把农产品卖出去,不然就会坏掉,所以对交易的要求比较迫切。也正因为如此,消费者会利用这种心理来压低价格。而此时,如果是处于供给量相对过剩的情况下,那么农民实现交易的要求便会更加迫切,价格也就会被压得更低。
再回到前面那个大白菜销售的例子,尽管2006年的价格远低于2005年,可是居民的消费需求并未随着白菜价格的下降而增加。价格下跌幅度大,需求又不能以相应的比例增加,这就使农民们难以通过“薄利多销”来增加或维持收入状况。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市场在调节经济的方面存在着自发性与滞后性的内在缺陷。
所以,要想让农民走出这种蛛网理论的局限,应当在农民和市场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中介组织。在欧洲,这类组织也叫合作社。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制度与欧美国家不同,这种中介组织所采用的形式和发挥的作用不会完全一样,但也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这种中介组织应当是农民自愿组织的,不能名为自愿,实为强制。
第二,这种中介组织不应该是政府的下属,或是由政府间接掌控的二级机构。
第三,这种中介组织应当是非赢利的,利益最大化不是它的目标。当然,为了支付必要的开支,它也可以在经营中收取少量的费用。
【神奇魔法链接】生猪市场的“蛛网理论”
2008年上半年生猪价格的快速上涨与下半年的快速下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8年4月,生猪价格达到历史顶峰17.16元/公斤,之后的7个月生猪价格一路下跌。11月初,生猪出栏价格为11.80元/公斤,比4月份下跌了45.4%,下跌速度之快实属历史罕见。
在这样的市场变化中,蛛网现象明显:当饲料价格低、生猪价格高时,各地农民一哄而上,希望赚取更多利润;而当饲料价格高、猪肉价格低时,各地农民争相抛售,甚至淘汰母猪,使生猪生产周期波动大而且频繁,生猪生产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给生猪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社会出现不稳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