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最神奇的心理学智慧合集
48873100000018

第18章 决策像经济学家一样用心思考

第一节 前景理论:终结那种“患得患失”的纠结

“要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投资家沃伦·巴菲特

【神奇定律】

前景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具备风险规避意识;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具备风险偏爱倾向;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神奇魔力镜子】

一家商店正在清仓大甩卖,其中一套餐具有8个菜碟、8个汤碗和8个点心碗,共24件,每件都完好无损。同时有一套餐具,共40件,其中有24件和前面那套的种类大小完全相同,也完好无损,除此之外,还有8个杯子和8个茶托,不过2个杯子和7个茶托已经破损了。第二套餐具比第一套多出了6个好的杯子和1个好的茶托,但人们愿意支付的钱反而少了。

【神奇魔法锦囊】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有十万分之一的概率会突然死亡。现在有一种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的药,你愿意花多少钱来购买它呢?或者假定你身体很健康,医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来测试新研制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服用后会使你有十万分之一的概率突然死亡,那么医药公司起码要付多少钱你才愿意服用这种药呢?”

实验中,人们在第二种情况下索取的金额要远远高于第一种情况下愿意支付的金额。这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正常人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仔细想想,人们的这种决策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第一种情况下是你在考虑花多少钱消除十万分之一的死亡率,买回自己的健康;第二种情况是你要求得到多少补偿才肯出卖自己的健康,换来十万分之一的死亡率。两者都是十万分之一的死亡率和金钱的权衡,是等价的,客观上讲,人们的回答也应该是没有区别的。

为什么两种情况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做出不同的回答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失去一件东西时的痛苦程度比得到同样一件东西所经历的高兴程度要大。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对“得失”的态度反映了一种理性的悖论。由于人们倾向于对“失”表现出更大的敏感性,所以往往在做决定时会因为不能及时换位思考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在生活中,人们由于有限理性而对“得失”的判断屡屡失误,成了“理性的傻瓜”。工人体育场将上演一场由众多明星参加的演唱会,票价很高,需要800元。这是你梦寐以求的演唱会,机会不容错过,因此很早就买到了演唱会的门票。演唱会当晚,你正兴冲冲地准备出门,却发现门票没了。要想参加这场音乐会,必须重新掏一次腰包,那么你会再买一次门票吗?假设是另一种情况:同样是这场演唱会,票价也是800元。但是这次你没有提前买票,你打算到了工人体育场后再买。刚要从家里出发的时候,你发现800元弄丢了。这个时候,你还会再花800元去买这场演唱会的门票吗?

与在第一种情况下选择再买演唱会门票的人相比,在第二种情况下选择仍然购买演唱会门票的人绝对不会少。同样是损失了800元,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呢?其实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他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在他们心里,对每一枚硬币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视它们来自何方、去往何处而采取不同的态度。这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思考。

前景理论告诉我们,在面临获得与失去时,一定要以理性的视角去认识和分析风险,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神奇魔法链接】把钱存入银行也有风险

10多年前,一对老夫妇退休。当时他们有近5万元的储蓄,还有退休工资心里觉得很踏实,认为足够养老了。1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在银行的5万元虽然有一定的利息收入,退休工资也调整了几次,可现在他们感到很不踏实:以现在的物价水平来看,几万元钱还能提供什么样的保证呢?

如果他们不是把这笔钱存在银行,而是进行投资,比如在10多年前投资房地产,那么可能现在他们拥有的资产已经非常可观了。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但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把钱存入银行也是有风险的;有可能的话,可以多些考虑和选择。

如果你是工薪阶层,存入银行的钱多半是从工资里省下来的。简单和节省的生活自然是正确的,然而你还应该认识到,要达到经济自由的状态,就不能只挣固定数字的钱,就必须不仅仅是从老板手中接过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小部分,而是要赚取别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要想富,唯一的道路就是自己当老板!别误会,我们说的是把钱拿去投资。自己为自己干,不受别人的“剥削”,甚至还可以“剥削”别人,承担风险,也享受利润——所有投资者都可视为“老板”。

在你的投资组合中,你可以把资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仍放在定存、活存以及国债中,这部分每年会有固定的利息收入,除了国债之外,本金并无亏损的风险,并且兑现的速度快,可供不时之需。另一部分则不妨放在股票、黄金、共同基金,甚至高风险、高报酬的外币及期货投资上。

但不管做什么投资,你都必须有血本无归的心理准备,而且就算血本无归,也必须保证不会影响你的基本日常生活开支,否则就犯了投资过度、风险过高的兵家大忌。

如果你有房子、车子,也结了婚,有了孩子,那么,保险是你理财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正所谓“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一旦你半生辛苦所买下的房子在一场大火中付之一炬,一切从头再来的打击是会令人难以招架的。因此,火险、车险、寿险等保险规划,都是这一阶段必修的课程。

把钱存入银行是一种因循守旧的做法,除了让银行有本钱赚取利润外没有更多的好处。而且,需要记住的是,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安全。

第二节 机会成本:鱼和熊掌可不能兼得

【神奇定律】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样东西。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权衡利弊,然后做出最优选择,而那个被放弃的选择就是机会成本。

【神奇魔力镜子】

众所周知,如今的考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考“钱”。据报道,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考研费用一般在2000~4000元之间,在职考研者的花费也不会少于这个数字。此外还有压力成本。几乎每个考过研的人都认为那段时间(复习时间)非常难熬,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的压力都很大。特别是家庭状况不好的考生,考研意味着不仅不能为家里创收,还要花家里的钱。再算算其他方面的机会成本。时间方面,考研者将时间用于考研,就失去了娱乐、工作、创业的时间。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比尔·盖茨了,他选择了停学创业,而不是继续求学。如果真选择后者,说不定他就错过了时机,成就不了今日的微软。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考研者是不是也错过了很多机遇呢?

【神奇魔法锦囊】

思考过以上的问题后,如果你的考研信念仍然坚定不移,那么考研仍是你的最优选择,那就静下心来全力以赴地准备考试吧;如果你对自己是否考研产生了动摇,那么,奉劝你勇敢面对应该面对的问题,不要盲目做出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例如,要在某块土地上发展养殖业,在建立养兔场还是养鸡场之间进行选择,由于二者只能选择其一,如果选择养兔就不能养鸡,那么养兔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对市场的预期大体计算出机会成本的数额,从而做出选择。但是有些机会成本是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它们涉及人们的情感、观念等。

机会成本广泛存在于生活当中:一个有着多种兴趣的人在上大学时,会面临选择专业的难题;上班族辛苦工作了五天,到了双休日,是出去郊游还是在家休息;面对同一时间的面试机会,选择了一家单位就不能去另一家单位……对于个人而言,机会成本往往是我们做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而且常常比我们预想中的还多。

人生面临的选择何其多,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选择。例如,是继续工作还是先去吃饭;是在这家商店买衣服还是在那家商店买衣服;是买红色的衣服还是黄色的衣服;心中有个秘密是告诉朋友还是不告诉朋友,或者告诉哪些朋友……这些选择在生活中很常见,不过似乎并不重大,所以大家轻松地做出了选择,也不会慎重考虑。

机会成本越高,选择越困难,因为在心底,我们不愿放弃任何有益的选择。但是,我们有时必须“二选一”,甚至是“三选一”,在这时,机会成本的考量就将显得尤为重要了。

【神奇魔法链接】用机会成本进行家庭理财

说得直白些,机会成本的思想,就是人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放弃的东西的最大价值。在家庭理财的经济决策过程中,我们也应学会用机会成本来分析问题。

例如,今年你可能决定把家庭100000元的余钱投资到股市,并赚到2000元的利润。你是否认为这次投资是正确的?答案是不一定。因为没有考虑到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你本来可以把这100000元投资基金或者债券,甚至直接存到银行。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就是投资基金、债券或者存银行赚到的利润。只有当你投资股票赚到的2000元利润大于其机会成本,这笔股票投资才是合算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面临各种决策,在决策过程中要面临各种选择,在做出选择的同时就必然要考虑选择的机会成本,并比较各种选择的机会成本的大小。只有选择方案的收益大于其机会成本,这个选择方案才是正确的。因此,机会成本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只有充分考虑机会成本,我们所做的决策才会更加明智。

第三节 最大笨蛋理论:不要成为投资界那个最大的傻瓜

【神奇定律】

最大笨蛋理论,是指在资本市场中,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神奇魔力镜子】

1908~1914年间,经济学家凯恩斯拼命赚钱。他什么课都讲,包括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证券投资等。凯恩斯获得的评价是“一架按小时出售经济学的机器”。

凯恩斯之所以如此拼命赚钱,是为了日后能自由并专心地从事学术研究,以免受金钱的困扰。然而,仅靠讲课又能积攒几个钱呢?

终于,凯恩斯开始醒悟了。1919年8月,凯恩斯借了几千英镑开始进行远期外汇投机。4个月后,净赚1万多英镑,这相当于他讲10年课的收入。

【神奇魔法锦囊】

投机生意赚钱容易,赔钱也容易。投机者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开始那一跳往往有惊无险,钱就这样莫名其妙进了自己的腰包,飘飘然之际又倏忽掉进了万丈深渊。又过了3个月,凯恩斯把赚到的钱和借来的本金亏了个精光。投机与赌博一样,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心理:一定要把输掉的再赢回来。半年之后,凯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货交易,狂赌一通大获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把期货品种做了个遍。他还嫌不够刺激,又去炒股票。到1937年凯恩斯因病金盆洗手之际,他已经积攒起一生享用不完的巨额财富。与一般赌徒不同,他给后人留下了极富解释力的“赔经”——最大笨蛋理论。

投机行为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的猜测之上。炒房地产也是这个道理。例如,你不知道某套房的真实价值,但为什么你会以5万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去购买呢?因为你预期有人会花更高的价钱从你那儿把它买走。

凯恩斯的最大笨蛋理论,又叫博傻理论。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愿意花高价买下,是因为你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把它买走。投机行为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就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也找不到愿出更高价格的笨蛋,那么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投资者的目的不是犯错,而是期待一个更大的笨蛋来替代自己,并且从中得到好处。没有人想当最大笨蛋,但是不懂如何投机的投资者,往往就成为了最大笨蛋。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做最大的笨蛋呢?其实,只要具备对别人心理的准确猜测和判断能力,在别人“看涨”之前投资,在别人“看跌”之前撒手,就永远也不会成为那个最大的傻瓜。

【神奇魔法链接】成功就是成为最小笨蛋

一位推销员从总公司派到欧洲分公司。他到任的时候,带来了公司写给分公司总经理的一张字条:“此人才华出众,但是嗜赌如命,如你能令他戒赌,他会成为一名百里挑一的出色推销员。”

总经理看完纸条,马上把这位推销员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听说你很喜欢赌,这次你想赌什么?”

推销员回答:“什么都赌,比如,我敢说你左边的屁股上有一颗胎痣。假如没有,我输你500美元。”

这位总经理一听就说:“好。你把钱拿出来!”接着,他十分利索地脱掉裤子,让那位推销员仔细检查了一遍,证明屁股上并无胎痣,然后推销员把钱给了经理。

事后,他给总公司CEO打电话,扬扬得意地对他说:“你知道吗?那位推销员被我整治了一下。”“怎么回事?”于是总经理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

CEO叹了口气回答说:“他出发到你那里之前,同我赌1000美金,说在见到你的五分钟之内,一定能让你把屁股给他看。”停了一会儿,又说:“不过,我和董事长打赌5000美元,说你会让这个推销员参观你的屁股。”

在这场环环相扣的博弈中,每个人都很聪明,但每个人又都是笨蛋,因为他们在把别人当做筹码的同时,又成为别人赌局中的一个筹码。

第四节 沉没成本:如果不割舍已经失去的,就会失去更多

【神奇定律】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如已经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

【神奇魔力镜子】

阿根廷著名高尔夫球运动员罗伯特·德·温森在面对失去时,表现得非常令人钦佩。一次,温森赢得了一场球赛,拿到奖金支票后,正准备驱车回俱乐部。就在这时,一个年轻女子走到他面前,悲痛地向温森表示,自己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因为无钱医治正面临死亡。温森二话没说,在支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将它送给了年轻女子,并祝福她的孩子早日康复。

一周后,温森的朋友告诉温森,那个向他要钱的女子是个骗子。温森听后惊奇道:“你敢肯定根本没有一个孩子病得快要死了这回事?”朋友做了肯定的回答。温森长长出了一口气,微笑道:“这真是我一个星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神奇魔法锦囊】

如果你购买了一张电影票,但是看了一半之后觉得很不好看,而此时已不能退票,你该怎么办?

这时有两种选择:

一是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二是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再考虑钱的事。当前要做的决定不是后悔买票了,而是决定是否继续看这部电影。因为票已经买了,后悔已经于事无补,所以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决定是否再看下去。作为一个理性人,选择把电影看完就意味着要继续受罪,而选择退场无疑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沉没成本从理性的角度说是不应该影响我们决策的,因为不管你是不是继续看电影,你的钱都已经花出去了。作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你应该仅仅考虑将来要发生的成本和收益。不管做出何种决定,钱都已经花了,它是一个确定的常数,不应该影响我们其后的决策。

不要因为沉没成本而影响了你的理性决策。你只需要考虑某件事情本身的成本和收益,至于以前和这件事情相关的成本,是不应该考虑在内的。

其实,我们应该承认现实,把已经无法改变的“错误”视为昨天经营人生的坏账损失、今天经营人生的沉没成本。以全新的面貌面对今天,这才是一种健康、快乐、向前看的人生态度,以这样的态度面对人生才能轻装上阵,才会有新的成功、新的人生和幸福。

【神奇魔法链接】换个角度想一想,“失去”也是好事情

一次,印度的“圣雄”甘地乘坐火车出行,当他刚刚上车时,火车正好启动,他的一只鞋子不慎掉到了车门外。就在这时,甘地麻利地脱下了另一只鞋子,朝第一只鞋子方向扔去。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甘地答道:“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拾到一双鞋,这或许对他是个收获。”

甘地的鞋子对于他而言就如同泼出去的水,再也无法收回,但他都以豁达的胸襟坦然面对自己的“失”,不仅丝毫不计较沉没成本给自己带来的损失,甚至看到了其背后的收益——给穷人留下了一双鞋。

任何事情的出现都只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好的,另一种是坏的,各占百分之五十的概率,万事万物都是如此。

我们不妨也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沉没成本。既然沉没成本被视为“成本”的一种,那都是可能带来收益的。或许它的收益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显而易见的,但换个角度想想,当你遭遇某种不幸的时候,或许其实你避免了更大的不幸。

第五节 棘轮效应:有钱也要“打算”着花

【神奇定律】

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消费者容易随着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容易因为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

【神奇魔力镜子】

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富豪,个人资产总额达460亿美元。但是他在媒体采访时却说,要把自己的巨额遗产返还给社会,用于慈善事业,只给三个女儿几百万美元。比尔·盖茨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而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对打折商品感兴趣,不愿为泊车多花几美元。

有一次,比尔·盖茨和一位朋友同车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去晚了,以致找不到停车位。朋友建议把车停在饭店的贵宾车位,盖茨不同意。他的朋友说“车费我来付”。盖茨还是不同意。原因很简单,贵宾车位要多付12美元停车费,盖茨认为那是“超值收费”。

【神奇魔法锦囊】

在房价问题上,棘轮效应的表现就更加明显了。现在,房价已经形成了棘轮效应,易上难下。这是因为,尽管房价上涨的各种负面影响很大,但一旦涨上去再跌下来,就会引发严重的经济问题。就整个经济体系来说,房价可以不涨,但绝对不能暴跌,否则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子女教育方面,因为深知消费的不可逆性,所以明智的家长要注意防止棘轮效应。如今,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虽然十分富有,但仍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严格,从来不给孩子过多的零用钱,甚至在寒暑假期间要求孩子外出打工。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让孩子多赚钱,而是为了教育他们要懂得每分钱都来之不易,懂得俭朴与自立。

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但是,消费要结合自身情况,不要养成奢侈的消费习惯。哪怕只是几元钱甚至几分钱,也要让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养成良好的生活消费习惯。

存钱纯粹是习惯问题。人经由习惯的法则,塑造了自己的个性。任何行为在重复做过多次之后,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人的意志也只不过是从我们的日常习惯中成长出来的一种推动力量。

一种习惯一旦在脑中形成之后,就会自动驱使一个人采取行动。在存钱方面,你不必一开始就存很多钱,即使一周存100元或200元也比不存强,因为这是养成存钱习惯的方法之一。

其实要养成存钱的习惯,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每晚把所有你从饭店、超市和其他地方得来的零钱放入储蓄罐,或许几个星期后,你就会为积攒的可以存入储蓄账户的钱而感到惊讶。

养成储蓄的习惯,并不表示限制你的赚钱能力。正好相反,你在养成了这种习惯后,不仅将把所赚的钱有系统地保存下来,也增强了你的观察力、自信心、想象力、进取心及领导才能,增强你的理财能力。

【神奇魔法链接】新节俭主义

泼留希金是俄国文学史上吝啬鬼的代表人物。而在当今社会中,也出现了这样一群“吝啬鬼”:他们精打细算,本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却处处“斤斤计较”,绝不乱花一分钱。一些人不理解,将他们称为新时代的吝啬鬼或泼留希金。

不过,他们的“吝啬”不是泼留希金式的盲目守财,而是尽量节俭不必要开支。其实,他们秉承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吝啬主义。

新吝啬主义又称为新节俭主义,一切以需要为目的购买,绝不盲目追逐品牌和附庸风雅。作为一种成熟的消费观念,其诞生是人们的消费观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商品匮乏的年代,人们总是认为“贵的就是好的”“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一部分人开始觉醒并有意识地寻找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观念不断与现实生活进行碰撞磨合,最终真正走向成熟。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新版“泼留希金”的阵营,和“月光族”相比,他们是一群真正精明、智慧、对自己负责的消费者。他们收放自如地支配着自己的收入,让有限的金钱最大限度和最大范围地满足各种需要,拥有稳定持久的消费能力。他们的存在和不断增多,将颠覆传统的消费理念,使人们不再过分重视商品所体现的外在价值甚至是身份的象征意义,而更加珍视自身的感受和满意度。

在新的形势下,新节俭主义更应该成为一种时尚。我们应尽量减少和避免在喧哗和浮躁中浪费时间和金钱,紧随新版“泼留希金”们的步伐,过一种简单本真的有品质的生活。

第六节 长尾理论:今天的“冷门”也许会成为明天的“热门”

【神奇定律】

长尾理论:不热销的东西积少成多,会产生非常高的价值,占据的市场份额等同甚至超过那些热销的商品。

【神奇魔力镜子】

马云与中小网站有不解之缘,据说这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当年,竞争对手想要把淘宝网扼杀在“摇篮”中,于是同各大门户网站都签了排他性协议,导致几乎没有一个稍具规模的网站愿意展示有关淘宝网的广告。无奈之下,马云团队找到了中小网站,最终让多数的中小网站都挂上了淘宝网的广告。此后,淘宝网红了,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C2C商业网站。马云因此对中小网站充满感激,试图挖掘更多与之合作的机会,结果让他找到了重要的商机。

在中国所有的网站中,中小网站在数量上所占比重远远超过大型门户网站,尽管前者单个的流量不如后者,但它的总体流量相当庞大。而且,中小网站由于过去一直缺乏把自己的流量变现的能力,所以广告位的收费比较低。这恰好符合中小企业广告主的需求。过去,一个网络广告如果想要制造声势,只能投放在门户网站上,高昂的收费令中小企业很难承受。

以中小企业为目标客户的阿里巴巴获得了成功,这其实就是马云利用长尾理论所获得的成绩。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有一些颇有趣味的商业现象可以用长尾理论来解释。例如在网上书店亚马逊的销量中,畅销书的销量并没有占据所谓的80%,而非畅销书却由于数量上的积少成多,占据了销量的一半以上。

【神奇魔法锦囊】

长尾理论是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例如,某著名网站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广告商,它没有一个大客户,收入完全来自被其他广告商忽略的中小企业。

简单地说,所谓长尾理论,是指当商品存储流通展示的场地、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也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人卖,就会有人买。只要抓住了这个机会,便可以将自己的成功最大化。

如果你留意,便会发现:在销售产品时,厂商关注的是“VIP”客户,无暇顾及在人数上居于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关注“头部”的效益。

安德森指出,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长尾理论描述了这样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小数乘以一个非常大的数字等于一个大数,许许多多小市场聚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大市场。

要想使长尾理论更有效,应该尽量增大尾巴,也就是降低门槛,制造小额消费者。不同于传统商业的拿大单、传统互联网企业的会员费,互联网营销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把蛋糕做大。通过鼓励用户尝试,将众多可以忽略不计的零散流量汇集成巨大的商业价值。

【神奇魔法链接】长尾理论的实践

关于长尾理论的实践应用,我们不妨通过两个案例来进行理解。

案例一

有人在淘宝上开了一家卖服装的网店。店里上架了了大约几十款女装,但他没有库存,他的存货都依靠上级代理商给他直接发给客户。每件衣服加15元就卖。结果他竟然依靠这种方法卖出了很多件。这个例子说明了在市场上运用长尾理论时,应该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足够的供货商;第二是要有足够的人力;第三就是较低的市场售价。

网络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有无限长的货架(这也是长尾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石)。利用这点,以及上面的三个并不算难做到的条件,完全可以在网上出售数百种商品——这比一个中型超市的规模还大。

案例二

上网的时候,如果搜索某一个事物,有时会发现关键词结果都会指向一个网站。点进去一看,这个网站似乎无所不包。但奇怪的是,这个网站没有任何导航页面,有的只是内容的大集合。这个网站利用网络爬虫,把很多网络上的内容搜集到了他的网站上。于是,这个网站就等于提供了大多数的关键词,从而形成了一个关键词的长尾。后来这种做法催生了一种网站模式,这种网站利用网络爬虫(现在叫小偷程序)程序,搜罗内容,吸引流量,赚取广告费。到后来,又出现了以搜集某个特定网站内容的网站,比如搜罗CSDN或者百度知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