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的地理景观
48808700000017

第17章 山川奇诡篇(5)

土著在歌舞庆祝中,会表演这些英雄的事迹,舞蹈祭礼可达一星期之久。表演的多是男性,但也有些部族由女性担任,他们在脸上和身上涂上颜色,还在身上披戴一束束的草或羽毛。歌舞都属宗教节目,每人扮演角色,但长者备受尊重,原因是他们记得所有的歌曲和故事。长者还负责看管神圣的石块或木板,上面所刻的图纹都是代表这些故事的。这些石块与木板藏在洞穴中,在举行祭礼时才会拿出来。

洞穴中的壁画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并显示哪种生物代表某族或某人。这种以为人跟某种动物、植物,甚或一些无生物有密切关系的信仰,就是图腾崇拜。澳大利亚土著的图腾是半人半物。一个土著可能指着乌卢鲁的一个坑穴说这是“蛇人”,并宣称“这就是我的祖父”,一个土著男性永不会伤害或吃掉代表他图腾的生物。虽然妇孺甚至访客都可参加男孩的成长仪式以及葬礼,但其他宗教仪式则保密,任何人泄露仪式内容都会受到严厉处罚。从前违法的要处死,后来改由族人围绕违法者,向他的腿部掷刺长矛。

乌卢鲁对于当地的土著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绝伦的地貌景观,更涵盖了悠长的文化与神圣的先祖双重意义。

石头森林之谜

亚利桑那沙漠,散布着数以千计亮如宝石的“圆木”。那不是木材,而是石头,有的倒在半山腰,有的伏在山脊,外形跟真正的大树没有两样,因为本来就是真正的树木,只是后来变成了石头。

1851年,美国军官薛格列夫斯骑马经过亚利桑那州佩恩蒂德沙漠,在滚滚沙尘中偶然发现一片森林的残迹,那种景象是他前所未见的:散布四周的林木,外形跟一般树木没有差别,质地却是坚硬的石英结晶体。这个发现引起两个问题:沙漠干旱酷热,根本不容树木生长,这些坚硬如铁的残干断枝从何而来?即使树木曾经生存,树皮、树液和植物纤维又是怎样变为冰冷的石头的呢?

当地的纳瓦霍印第安人相信,这一根根闪闪发亮的圆木,是传说中巨人叶亚苏的遗骨。派恩特印第安人则认为是雷神的箭杆。那其实是全球最大的石化森林,是大自然的产物。约二亿年前,亚利桑那沙漠是一片广阔的泛滥平原,火山环立,中央低洼又多沼泽。南部丘陵和火山坡低处,生长巨型针叶树,没有现今的郊狼、野猫和美洲獾,却有恐惧栖息其间。

那些树木,大多高30米左右,树干直径超过1.8米,少数体积比这还大一倍。石化森林中的圆木,有些就是这样大的,不过大都只剩残干断枝,想必在石化过程开始前裂开,或在露出地表的过程中断裂。

圆木呈现不同色彩,主要由于结晶过程不同。大多为纯石英,那是硅原子单独结晶所形成的。若掺杂其他矿物,则形成亚宝石,种类繁多,诸如紫晶、玛瑙、碧玉、缟玛瑙、光玉髓等。不管结晶体成分为何,在结晶过程中,原来树木细胞的形状都得以保留,因而形成石质树木,深埋地下,最深的埋在地下300米处。

要不是6500万年前地壳变动,这些圆木可能永远埋藏地里。造成落基山脉的地壳活动,也使亚利桑那这部分土地抬升,引起两种后果:地面积水退掉,针叶林的晶体遗迹升高;掩盖石化树木的沉积物、页岩和砂岩,因风雨侵蚀而逐渐消失,石化森林慢慢显露出来。

这片石化森林主要分为五区,以圆木的主要色彩或成分命名:蓝方山、石英林、彩虹林、黑森林、碧玉林。碧玉林内,树干大都不透光。石化森林内有不少奇观,其一为“玛瑙桥”,浑厚的木材转化为天然石桥。玛瑙也是人工胜景“玛瑙星”的主要材料。林内人工胜景不多,“玛瑙屋”是一座用晶化干材建成的小屋,历史悠久。

在这个地区,除了被埋后得以重见天日的石化圆木外,还形成许多2亿年前动植物的化石。植物中以针叶树最普通,此外为苏铁科植物,外形像棕榈,叶子则像蕨类。恐龙化石包括貌如长吻鳄的植龙及形如犰狳的雕龙等。

这个地区年平均雨量仅23公分,大多为短暂急剧的雷雨。一场骤雨,可以把表土冲掉25厘米之多。随着表土流失,显露出来的圆木和化石逐渐增多。巨型爬虫动物雄踞地球时代的遗迹,一一呈现眼前。

骸髅海岸之谜

因失事而破裂的船只残骸,杂乱无章地散落在世界上一条最危险又荒凉的海岸线上。

在古老的纳米比亚沙漠和大西洋冷水域之间,有一片白色的沙漠。葡萄牙海员把纳米比亚这条绵延的海岸线称为“地狱海岸”。现在叫作骷髅海岸。这条500公里长的海岸备受烈日煎熬,显得那么荒凉,却又异常美丽。

1859年,瑞典生物学家安迪生来到这里,感到一阵恐惧向他袭来,使他不寒而栗。他大喊:“我宁愿死也不要流落在这样的地方。”

从空中俯瞰,骷髅海岸是一大片褶痕斑驳的金色沙丘,从大西洋向东北延伸到内陆的沙砾平原。沙丘之间闪闪发光的蜃景从沙漠岩石间升起。围绕着这些蜃景的是不断流动的沙丘,在风中发出隆隆的呼啸声,交织成一首奇特的交响乐。其沿岸充满危险,有交错水流、八级大风、令人毛骨悚然的雾海和深海里参差不齐的暗礁,令来往船只经常失事。传说:有许多失事船只的幸存者跌跌撞撞爬上了岸,庆幸自己还活着,孰料竟慢慢给风沙折磨至死。骷髅海岸外布满各种沉船残骸。

1943年在这个海岸的沙滩上发现了12具无头骸骨横卧在一起,附近还有一具儿童骸骨;不远处有一块风雨剥蚀的石板,上面有一段话:“我正向北走,前往60英里外的一条河边。如有人看到这段话,照我说的方向走,神会帮助他。”这段话写于1860年。至今,没有人知道遇难者是谁,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遭劫而暴尸海岸的,为什么都掉了头颅。

1942年英国货船“邓尼丁星”号载着21位乘客和85名船员在库内内河以南40公里处触礁沉没。全部乘客,包括3个婴儿,以及42名男船员乘坐汽艇登上了岸。

这次救援是最困难的一次,几乎用了4个星期的时间才找到所有遇难者的尸体和生还船员,并把他们安全地送回文明世界。这次救援共派出了两支陆路探险队,从纳米比亚的温德胡克出发,还出动了3架本图拉轰炸机和几艘轮船。其中一艘救援船触礁,3名船员遇难。

1933年,一位瑞士飞行员诺尔从开普敦飞往伦敦时,飞机失事,坠落在这个海岸附近。有一位记者指出诺尔的骸骨终有一天会在“骷髅海岸”找到,骷髅海岸从此得名。

在海岸沙丘的远处,7亿年来由于风的作用,把岩石刻蚀得奇形怪状,犹如妖怪幽灵,从荒凉的地面显现出来。

在南部,连绵不断的内陆山脉是河流的发源地。但这些河流往往还未进入大海就已经干涸了。这些干透了的河床就像沙漠中荒凉的车道,一直延伸至被沙丘吞噬为止。还有一些河,例如流过黏土峭壁狭谷的霍阿鲁西布干河,当内陆降下倾盆大雨的时候,巧克力色的雨水使这条河变成滔滔急流,才有机会流入大海。

科学家称这些干涸的河床为“狭长的绿洲”。因为河床的地下水滋养了无数动植物,其种类之多使人惊异;湿润的草地和灌木丛也吸引了纳米比亚的哺乳动物来寻找食物;大象把牙齿深深插入沙中以寻找水源;大羚羊用蹄踩踏满是尘土的地面,想发现水的踪迹。

在海边,大浪猛烈地拍打着缓斜的沙滩,把数以百万计的小石子冲上岸边,带来了新的姿采。花岗岩、玄武岩、砂岩、玛瑙、光玉髓和石英的卵石给翻上滩头。南风从远处的海吹上岸来。对遭遇海难后在阳光下暴晒的海员,以及那些在迷茫的沙暴中迷路的冒险家来说,海风有如献给他们的灵魂挽歌。纳米比亚布须曼族猎人叫这种风为“苏乌帕瓦”。“苏乌帕瓦”吹来时,沙丘表面向下塌陷,沙粒彼此剧烈摩擦,发出咆哮之声。

入夜风止,沙漠冷却了,大自然怜悯这片饱受煎熬的土地,送来一阵迷漾的雾。雾慢慢地穿过海滩和岩石,给苦受阳光烘烤的动植物带来滋润和生机。沙丘背后,沙砾平原的色彩和生命力将雾的奇妙功能表露无遗。白天,干枯又没精打采的地衣倒伏在一粒粒细小灼热的沙砾上;但在雾的滋润下,地衣恢复了生机,给这片沙砾平原带来缤纷的色彩。

威德尔海的魔力之谜

威德尔海是南极的边缘海,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它位于南极半岛与科茨地之间,最南端达南纬83°,北达南纬70°~77°,宽度在550公里以上。它因1823年英国探险家威德尔首先到达于此而得名。

“魔海”威德尔海的魔力首先在于流冰的巨大威力。南极的夏天,在威德尔海北部,经常有大片大片的流冰群。这些流冰群像一座白色的城墙,首尾相接,连成一片,有时中间还漂浮着几座冰山。有的冰山高一两百米,方圆二三百平方公里,就像一个大冰原。这些流冰和冰山相互撞击、挤压,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隆隆响声,使人胆战心惊。船只在流冰群的缝隙中航行异常危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流冰撞坏或者驶入“死胡同”,使航船永远留在这南极的冰海之中。1914年,英国的探险船“英迪兰斯”号就被威德尔海的流冰所吞噬。

在威德尔的冰海中航行,风向对船只的安全至关重要。在刮南风时,流冰群向北散开,这时在流冰群之中就会出现一道道缝隙,船只就可以在缝隙中航行。如果一刮北风,流冰就会挤到一起,把船只包围。这时船只即使不被流冰撞沉,也无法离开这茫茫的冰海,至少要在威德尔海的大冰原中呆上1年,直到第二年夏季到来时,才可能冲出威德尔海而脱险。但是,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由于1年中食物和燃料是有限的,特别是威德尔海冬季暴风雪的肆虐,使绝大部分陷入困境的船只难以离开威德尔这个魔海,它们将永远“长眠”在南极的冰海之中。所以,在威德尔及南极其他海域,一直流传着“南风行船乐悠悠,一变北风逃外洋”的说法。直到今天,各国探险家们还恪守着这一信条,足见威德尔海的“魔力”了。

在威德尔海,不仅流冰和狂风对人施加淫威,而且鲸群对探险家们也是一大威胁。夏季,在威德尔海碧蓝的海水中,鲸鱼成群结队。它们时常在流冰的缝隙中喷水嬉戏,别看它们悠闲自得,其实凶猛异常。特别是逆戟鲸,是一种能吞食冰面任何动物的可怕鲸鱼,是有名的海上“屠夫”。当它发现冰面上有人或海豹等动物时,会突然从海中冲破冰面,伸出头来一口将其吞食掉。它那细长的尖嘴,贪婪地吞噬海豹和企鹅,其凶猛程度,令人毛骨悚然。逆戟鲸的存在,使得被困威德尔海的人大多难以生还。

绚丽多姿的极光和变化莫测的海市蜃楼,是威德尔海的又一魔力。船只在威德尔海中航行,就像在梦幻的世界里飘游。它那瞬息万变的自然奇观,既使人感到神秘莫测,又令人魂惊胆丧。有时船只正在流冰缝隙中航行,突然流冰群周围出现陡峭的冰壁,好像船只被冰壁所围,挡住了去路,似乎陷入了绝境,使人惊慌失措。霎时,这冰壁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使船只转危为安。有时船只明明在水中航行,突然间好像开到冰山顶上,顿时把船员们吓得一个个魂飞九霄。还有当晚霞映红海面的时候,眼前常出现金色的冰山,倒映在海面上,好像向船只砸来,给人带来一场虚惊。在威德尔海航行,大自然不时向人们显示它的魔力,戏弄着人们,使人始终处在惊恐不安之中。正是大自然演出的这一场场闹剧,不知将多少船只引入歧途。有的竟为躲避虚幻的冰山而与真正的冰山相撞;有的受幻景迷惑而进人流冰包围的绝境之中。

浮藻海是死亡之海吗

马尾藻海是海中之海,与其他海域截然不同。这片海域四周没有大陆包围,却环绕着大西洋的强大海流。此海域引起这么多传说和神话,令人产生许多幻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马尾藻海令一代又一代的海员心惊肉跳。有关船只为漂浮植物缠绕,水手被拖下海去淹死的传说,许多人都信以为真。时至今日,马尾藻海在海洋学和生物学方面,仍令人感到迷惑。自从远古欧洲和美洲两片大陆漂离后,两地的鳗鱼仍回到这里产卵。这片缓慢转动的海水位于百慕大群岛和背风群岛之间,面积约520万平方公里,有人将之比作巨大漂浮的海藻筏子,也有人称之为生物沙漠。然而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虽然其中某些地方海藻长得很密,但也有许多地方是清澈的海水,而且在海藻中和海藻下栖息着许多奇特的生物,最奇怪的是马尾藻鱼,会以指状鱼鳍,抓住海藻枝条。

早在公元前5世纪已有关于浮藻、雾霭和离奇地无风无浪的传说,说明古代的水手可能到过马尾藻海。不过,最早见到这片海域的人,很可能是哥伦布及其船员。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美洲,当他的船队驶到一处海域时,极目望去尽是一团团的植物,水手细看那些橄榄色和金色的海藻,看到金海藻浮在水面,形如浆果、充满气体的气泡。这些缠成浮筏状的植物主要是马尾藻,有两点与其他海藻不同:第一,这些海藻不需附生在沿海岩石上,第二是以裂殖方式繁殖的。每颗在母体形成的芽都可以脱落,继续生长,不断繁衍。

给马尾藻海的食物链不断提供养分的就是这些马尾藻。由于这里海水温度太高,浮游微生物(巨大蓝鲸和鲱鱼的主食)不能生长。然而,在海藻周围却生活着一些特别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