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的地理景观
48808700000016

第16章 山川奇诡篇(4)

这个探险队员一步一步地往下滑动着,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保险绳子的标记也在10米、300米、500米地往下移动着。这时候,这个探险队员还在一步步地向着谷底摸索着。等他下到505米的时候,还是没有看见谷底。忽然,这个探险队员觉得身体越来越不舒服,心想:这要是再往下走,恐怕就会发生危险呀。没有办法,只好上去了。于是,这个探险队员拉了拉保险绳,上边的探险队员赶紧把他拉了上来。

这次探险活动就这样结束了,人们对阿苏伊尔幽谷的秘密还是一无所知。1982年,阿苏伊尔幽谷又来了一支考察队,他们决心一定下到超过505米的那个深度。只见一个队员系好保险绳,慢慢地朝着谷底滑了下去。当他下到810米深的时候,说什么也不敢再往下走了,只好爬了上来。这时候,一个经常跟山洞打交道的队员已经系好保险绳。他十分镇静地朝着谷底看了看,然后就一米一米地滑了下去。山顶上的人们睁大眼睛死死地盯着保险绳上的标记,800米,810米,820米,只见保险绳又往下滑动了1米。哎呀,这个洞穴专家已经下到阿苏伊尔幽谷821米的深度了。但是,山顶上的人们也不由得为这个洞穴专家捏了一把汗:现在,他的情况怎么样呀?他还能不能再往下走呀?大家真想看一看这个洞穴专家现在正在干些什么,可那幽谷深得什么也看不见,只能静静地等待吧!

再说那个洞穴专家沿着刀削斧凿般的峭壁一步一步下到821米深度的时候,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稍微休息了一会儿,抓紧保险绳,准备再接着往下滑动。没想到,这个洞穴专家突然出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连朝谷底深处看一眼的勇气也没有了。就这样,他只好摇了摇保险绳,一步一步地返回了。

这么一来,821米这个深度就成了阿苏伊尔幽谷探险家们所创下的最高纪录了。至于阿苏伊尔幽谷究竟有多深,那神秘的谷底到底有些什么东西,一直到现在也没能解开这个谜。不过,阿苏伊尔幽谷,还在继续吸引着探险家们,不知道将来哪个探险家能够最后揭开这个谜底!

人们对朱尔朱拉山阿苏伊尔幽谷的这些谜团还没有解开,山上的一些奇异现象又为朱尔朱拉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原来,人们发现:在朱尔朱拉山,每当雨季来临之际,当倾盆大雨汇集成大水流,沿着地面冲出去几十米以后,就会奇怪地消失在山谷里面,然后在千米之下的地方再重新流淌出来。当地的人们利用水流的这个特点,在山谷涌出的急流上建设起了一座小型的发电站。

那么,朱尔朱拉山水流的这种奇怪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许多科学家都非常想解开这个谜团。他们纷纷来到这里,考察、研究了一年又一年。最后,他们提出了各自的见解。阿尔及利亚有一个名字叫谢巴布·穆罕默德的洞穴专家,曾经多次探索和研究这种奇异现象。他认为:这种现象,只能说明在朱尔朱拉山的深处有一个巨大的水潭,而当雨水沿着峡谷流入这个水潭里面汇集到一块儿的时候,就会急速地奔流出来。这样,就形成了山下的急流。

不过,许多科学家都不同意谢巴布·穆罕默德的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如果流出几十米远的水都可以流到千米外的那个深水潭,那么整个朱尔朱拉山简直就是一座千疮百孔的漏斗山了。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人们就应该能够看到许许多多一直通往山底的峡谷。

这些解释听起来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科学家们各说各的道理,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而只有事实才能够真正地证实谁的看法是正确的。看起来,人们如果想要揭开朱尔朱拉山的这些谜团,只能靠进一步地考察了。当地政府也正在组织专家们继续进行勘察探索,找到那个想象中的积水潭,探明阿苏伊尔幽谷的真实面目,揭开朱尔朱拉山神秘的面纱……

东非大裂谷之谜

在地球上最长而不间断的一道裂口内,可找到地球的最低点,其两边分布着世界上一些最高的火山。此外,地球上最大的湖泊也在这里,成为连贯欧洲与东方的水道。这道裂口就是东非大裂谷,其规模之大,宽达100公里,从周围高原到谷底的峭壁,高达450~800米。

由北面的叙利亚到南面的莫桑比克,东非大裂谷穿越20个国家,延绵6750公里,差不多是地球圆周的1/5。这是个实例,从中可以看出地球的两片地壳板块(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洲在其中一块上,非洲大陆的余下部分在另一块上)在地下分开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沿东非大裂谷轴线的持续地壳运动令湖泊河流变得广阔,使裂谷加深。终有一天海水会涌入,把东非与整个非洲大陆分开。

东非大裂谷其实并不是谷,因为在整条裂谷中,既有崇山,也有高原,而且在埃塞俄比亚南部便分成两支,直到坦桑尼亚与乌干达边界的维多利亚湖地区才重合起来。不过沿着裂谷的湖海丘壑清楚地把裂谷的走势显示出来。

东非大裂谷起自叙利亚,形成约旦河谷与死海。死海海面比海平面低400米,是各大洲中的最低点。这个深度就如一个巨大的盆地,水流入后是不会流走的,且这个地区气温很高,水分蒸发迅速,水体会因此变得很咸,导致死海的含盐量约为海水的10倍,游泳者能轻易浮在水面。

距东非大裂谷起始点约800公里处,海水侵入,这道口子沿亚喀巴向红海伸延,到埃塞俄比亚宽阔的扇形达纳基勒洼地才转入非洲大陆。咸度与死海相若的盐水曾淹没过这片5000平方公里的平原,有些部分甚至在海平面155米以下。但所有水蒸发后,都留下了一层岩盐,有些地方可厚达5公里。

在沿东非大裂谷形成的湖泊中,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和维多利亚湖等东非淡水大湖是观察动物进化的理想地方。正如在与世隔绝的澳洲大陆上有多种独有动物一样,这几个湖泊由于四周有干旱荒漠阻隔,湖水里生活着数百种其他地方没有的鱼。

维多利亚湖水深100米,是三个湖中最浅的一个,也是形成最晚的,只有约75万年的历史。此湖形成时,四面的土地隆起,把数条河流的河道截断,结果河道加深加宽,成为小湖。湖中有的鱼,因环境变化而进化成新种。

维多利亚湖本身也经历变迁,在泛滥时会把原来与外界隔绝水体中的生物接收过来,在干旱期,湖中生物又会回复与世隔绝的生活。在狭窄、较深而且较古老(超过200万年)的马拉维湖和坦噶尼喀湖,新种生物则是因隔绝而适应新环境进化形成的。

形成裂谷的地方都位于地壳的“热点”上,温差与密度的差别令熔岩筑向地壳表面,沿着裂谷的轴线,火山活动都很常见,所以东非有数座大火山也不会干涸,全年水分不虞匮乏,并且有足量的水草供食草动物食用。反之,生活在塞伦盖蒂平原的200万头动物,在干旱季节则要迁徙到有水草的地方。

夹在这两个野生动物天堂间的奥杜瓦伊峡,其实是个峡中之峡,深逾100米,长近15公里。数百万年前,当时塞伦盖蒂高原的湖泊河流流下来的泥沙堆积在山谷里,而火山活动又在层层沙砾上。非洲大陆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肯尼亚与坦桑尼亚间的边界)与肯亚山就在裂谷的轴线上。坦桑尼亚北部的恩戈罗是第三大的火山,其以坍塌的火山口成为非洲最佳野生动物保护区。

西面的塞伦盖蒂平原可容下比恩戈罗恩戈罗多100倍的动物,但火山口内有一个天然灌溉系统,铺上熔岩、火山灰和火山渣。最后地形发生变化,一条新河奔腾的流水冲开了一道峡谷,峡壁不但显露出各层天然矿物,也露出了化石和古人的制品。

英国考古及人类学家李基夫妇和其子李察在奥杜瓦伊的发现,加深了对人类进化的认识。1959年,在可确定为190~170万年前的岩层间,李基发现了第一个属于一种叫南方古猿的类人生物骨头,头骨几近完整。这种人科动物的脑容量较小,只有现代人的1/3,但从后脑形状可看出是以两足直立行走的,而不像人猿般以四肢行走。在奥杜瓦伊共发掘出50多个人科动物头骨,在北面埃塞俄比亚又找到其他人科动物头骨,而且年代更久远,证明非洲的这一地区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乌卢鲁之谜

澳大利亚沙漠中部有一块巨大的、充满神秘传说的赤色砂岩,当地土著居民认为这块巨岩属于他们,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因此,每道风化的疤痕不仅对他们有特别意义,也令每年到此的万千游客勾起各种遐想。

随着天际露出一丝曙光,乌卢鲁开始明亮起来,由漆黑变成深紫,渐渐显出轮廓。太阳射出第一道光束后,这块岩石便发出绚丽的色彩,并在石壁上以惊人速度互相追逐。阳光把岩石凹穴里的阴影驱走,直至整块岩石完全沐浴在沙漠阳光之中。岩石的颜色整日都在变化,由金黄、淡红转为深红、绯红以至嫣紫。到黄昏时,色谱上的所有颜色都显示过了。

乌卢鲁跟悉尼歌剧院一样,是澳大利亚的象征。但乌卢鲁跟那座人造的现代化建筑不同,它代表的是这个国家的远古历史,当时居于这片大陆上的唯一种族是澳大利亚土著。乌鲁是当地土语,也是现在的正式名称。英文则称之为艾雅斯石,因为在1873年,探险家戈斯发现了这块巨岩,于是以当时南澳洲总督艾雅斯爵士的名字命名。

这块巨岩在100公里外已可望见。游客对此的第一个印象是岩石从平原拔地而起,继而对其巨大体积惊讶不已。这块巨石高348米,底部周长9公里。乌卢鲁常被称为世界最大的岩石,其实它是一座地下“山”的峰顶;这座山埋在地下深达6公里。在约5.5亿年前,澳大利亚中部是个海床,而这块岩石就是海床的一部分。后来海洋逐渐后退,地壳慢慢移动和隆起,岩石就推往一边。

这块岩石的主要成分是长石砂岩。那是一种红砂岩,含有大量长石,还有铁的各种氧化物。由于含有这些成分,这块岩石从黑夜到黎明、黎明到白天、白天到黄昏,显出各种颜色。很多来到乌卢鲁的游客就是为了观看岩石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季节所展现的各种色彩。下雨时,岩石像涂了一层银液,表面的沟壑中急流汹涌,像瀑布般从陡峭的岩石倾泻而下,在周围沙漠汇成一个个暂时的池沼。

走近细察,可看到岩石经风雨侵蚀的痕迹,其中有土著视为圣地的洞窟和水池,还有看上去颇似兽形或人形的沟壑和裂纹。

自然力量不断侵蚀岩石,留下清晰可见的标记。在沙漠中,气温变化剧烈,极冷极热相互交替,使岩层表面碎裂剥落。但有时剥落的碎片并不全都掉到地上,乌卢鲁北面就有一道名为袋鼠尾的巨大石梁,像道扶垛墙般靠着陡峭的斜坡。

戈斯并不是最早发现乌卢鲁的欧洲人。在他发现乌卢鲁之前一年,探险家吉尔斯曾多次深入澳大利亚内陆,有次来到距乌卢鲁北面40公里的阿马迪厄斯湖畔,便看到了这块巨岩。他翌年重返旧地时,戈斯已登临过岩顶了。较晚的有澳大利亚冒险家兼作家大卫殉,她在澳大利亚内陆周游时也曾到过乌卢鲁,在她所著的《踪迹》一书中,描述了初次看到巨岩的印象:“这块巨岩有股笔墨难以形容的力量,使我的心跳骤然急促起来,我从没见过如此奇异而具原始之美的东西。”许多游人对此也与大卫殉具有同感,一块巨岩竟然激起这样强烈的情绪,真叫人惊讶不已。

要是对这块岩石和四周环境的神话和传说有点了解,上述印象便更有意义了。据土著传说,乌卢鲁是他们祖先在“梦幻时代”开辟的路径上留下的标志,“梦幻时代”是指天地形成的那段时期。在这段时期,乌卢鲁周围居住着兔袋鼠族和花杂斑蟒族。杂斑蟒族遭南方毒蛇部族攻击,兔袋鼠族的地母女神布拉利出手相救,喷出毒雾,击退侵略者。

在兔袋鼠族的传说里,也提到部族曾受威胁的事。敌对部族唱歌招来一头叫古本亚的恶毒野犬,扑噬兔袋鼠族人,幸好他们超凡的跳跃能力,逃过大难。对今天的土著来说,有关这两件事的证据仍可在乌卢鲁看到。毒蛇族人的躯体给绑成乌卢鲁的形状,而岩石旁的水痕则显示他们流血的地方。兔袋鼠族逃跑留下的足印就是岩石底部周围的一连串洞穴。

乌卢鲁每道裂缝对土著都有重大意义。土著都认为这块具象征意义的土地是祖先留给他们守护的,而乌卢鲁更是这块土地上最重要的部分。

在这些地方,衍生了不同的土著部族,各有本身的语言和历史,同时在沙漠上造成错综复杂的路径,这些就是“梦幻时代”的路径,对土著的生活、狩猎至为重要。此外,这些路径的位置和秘密凭借歌唱、绘画和庆祝胜利的舞蹈,一代代地传下去。

澳大利亚土著最早是五万年前从东南亚的岛屿迁至澳大利亚北部的。他们皮肤黝黑或深褐色,既不耕种又不牧畜,是游牧民族。分成六七百个部落,方言多达200~250种,各种方言差异之大就像汉语和法语一般。他们以捕猎动物为生,使用独特的狩猎武器飞镖和称为“乌麻那”的投矛器,此外还采摘水果和植物根茎。

每个部落都是由多个自治团体组成,每个团体是一个大家族,成员包括一名男子和他的兄弟妻儿等。女性享有平等地位,今天的情况和以往一样,不过两性各有自己祭祀的地方和仪式。在这些仪式中保存了“梦幻时代”远古英雄的神话、歌谣和祭礼舞蹈。每个英雄都与特定的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物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