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的地理景观
48808700000018

第18章 山川奇诡篇(6)

有些微小生物如细枝珊瑚和管虫,栖息在藻叶缝中,筛取海水中的食物。有些地方的藻叶看似长了霉,其实是苔藓虫,一种从热带到两极海域都可找到的微小动物,通常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但在这里却跟其海藻寄主一样,是从母体脱离繁殖的。这些微小生物用茸毛把微生物拨入口中,要是吞下的食物过多,以致藻叶增加重量而不能浮起,苔藓虫就会沉到大西洋冰冷的海底死去。以藻叶为食的虾、蟹就不同了,当海藻叶开始下沉时,它们便爬到上面较安全的地方。

对这里的生物来说,伪装是生存的唯一手段。这里的虾身上长有白点类似苔藓虫,而细长的海龙看起来就像果囊马尾藻的分枝。不过以适应环境而论,最成功的要算马尾藻鱼了。这种鱼颜色似海藻,能突袭吞食长达20公分,跟自己一样大的动物,要是受到威胁,又会吞下大量海水,使身体胀得像个气球,吓退敌人。

马尾藻海的谜团之一,与欧洲和美洲鳗鱼的一生有关。20世纪初时,人类还不明白它们是到马尾藻海产卵的,即使到今天仍未能完全了解其生命过程。

在马尾藻海繁殖的不仅是鳗鱼。这里海水温暖,加上缺少浮游生物而没有大型捕食者,所以泥鳅、狗鱼和飞鱼都到此产卵,长串状的卵就黏附在果囊马尾藻上。但据生物学家所知,返回这片独特而又不住旋转的海水来找死的动物就只有鳗鱼。

红海之谜

谁也不知道,这个被称为“地球上最不寻常的大片水域”是怎样取名为红海的。据说:一年有几段短暂时间海藻生长旺盛,把平常淡蓝的海水染成不折不扣的红棕色,因而得名。其实,大漠上太阳西下,海中倒映出泛着红光的山峦,海面波平如镜,才是更有诗情的解释。

就地质年代而言,红海尚属年轻,大约4000万年前开始形成,那时地壳开始分裂,形成东非大裂谷。随着非洲和阿拉伯大陆板块分离,它们之间的地壳下陷,千万年来,海水逐渐淹没部分裂谷。板块运动持续不断,大致齐整的红海两岸以每年10公分的速度背向移动。

这样的速度每百年仅达

一米,没有迹象显示运动会停止,反而可能加速。迄今为止,红海与大西洋的变化几乎如出一辙。大约再过2亿年,红海很可能与大西洋大小看齐。红海下的地壳运动,首先使红海的东西海岸线翘起分开,这意味两岸河水不再流入红海。再者,分离板块的沿线火山活动增多,导致水温上升至59%,这是地球表面最高的温度。

红海也比其他海洋要咸,含盐量4.1%(海洋平均含盐量3.5%,地中海3.8%)。大约在2500万年前,进入印度洋的通道仍未完全打开,流入尚在形成中的红海的水蒸发后形成辽阔的盐床。新近地壳隆起,搅乱了这些盐床,盐溶解在整个红海中。在热带阳光的强烈照射下,海水迅速蒸发,又增加了盐的浓度。河水不流入红海,加上每年热带沙漠降雨量仅约25公分,红海每年因此损失相当于1.8米深的水。如果不是印度洋通过曼德海峡向红海补充水,最终红海会变得完全干涸。其实,每逢隆冬,海平面降至最低点,沿岸的上层珊瑚礁会逐渐死亡。

沿着大裂谷,板块一边分裂,岩浆一边从地壳冒出,不断填补鸿沟。在一些温度特别高、盐度特别浓的深溶蚀坑,矿物质含量极高。科学家发现了15个这样的“深潭”,其重金属浓度竟为普通海水中的3万倍。据估计:仅在上层9米的沉积土中,所含的铁、锰、铜和锌总值为20亿美元,可能成为红海最巨大的财富。

目前,红海最丰富的宝藏是其蕴含的海洋生物。由于红海海水较暖,在陡峭的海岸边的狭长地带聚集着世界上最壮观的珊瑚礁。它们最初形成于6000~7000年前。迄今已辨别出177种珊瑚,其中许多通常仅在往南2500公里的赤道海域繁衍。在拥挤的礁区,有些地方宽仅3米,居然有20多种珊瑚密密麻麻地生长。这个礁区给上千种鱼提供了栖息的家园。

五彩缤纷的鹦嘴鱼牙齿发达,能咬碎珊瑚,摄取营养丰富的海藻。海星和海蛞蝓则在珊瑚礁表面爬行。隆头鱼科的鱼特别多,有50多种,大小各异,小巧的六条纹隆头鱼仅长2.5~4公分,巨型隆头鱼则长逾1.8米;隆头鱼在珊瑚崖较深的水域游弋,觅食软体动物和海胆。

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珊瑚礁鱼群一样,有些鱼演化出变性能力,因此生存机会最大。如果某一代的雄鱼奇缺,有些雌鱼到了成熟期会变大,色彩鲜艳,转化为科学家所说的超级雄鱼。到了繁殖期,超级雄鱼会吸引众多雌鱼进行产卵。它虽然会赶走其他超级雄鱼,但对于与雌鱼外貌相似的天然雄鱼却睁一眼闭一眼,这样两种雄鱼都能繁殖,确保了鱼种的延续。

海底世界争奇斗艳,与沿岸荒凉的陆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片狭长的水域将横跨西非毛里塔尼亚与中国中部戈壁滩的大沙漠一分为二。大约2亿年前,红海只不过是亚非大陆中一小片洼地,今天却成了热带深海,将来也许会演变成辽阔的海洋。

血湖之谜

1988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在西非喀麦隆,游人们惊奇地发现,平时碧蓝晶莹的耐奥斯湖突然变得一片血红。人们不由得拥过去想看个究竟,但瞬时惊呆了,眼前的一切惨不忍睹。

沿坡的草丛里到处躺着死去的牲畜,附近村里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尸体,一片死寂。

在离耐奥斯湖较远的地方,人们找到了一些昏迷不醒的垂危者。从这些幸存者的口里,人们大致了解了惨案发生的经过。在前一天傍晚,突然从耐奥斯湖发出一阵隆隆的巨响,只见一股圆柱形蒸汽从湖中喷涌而出,直冲天空,高达80多米,然而又像一朵烟云一样,飘到山谷。同时,一阵大风从湖中呼啸而起,夹着令人窒息的恶臭,把云朵推向四邻的小镇,烟云所到之处,任何生命旋即死亡。

这件事发生后,科学家对湖水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里面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还有许多其他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一旦释放,地面的生命便会死亡。这种分析是否具有科学道理,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更主要的问题是,从海底喷射而出的蒸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能释放出如此剧毒的气体?

艾尔湖之谜

这个咸水湖大约每十年才有一次湖水。大自然在这里演出了一个魔术。

艾尔湖虽叫湖,但不是湖,而是澳洲干旱腹地的两片巨大洼地。湖底大部分时间全部干涸,盖满盐层;湖的四周有一圈好像悬挂着白霜的矿物层。1858年,探险家沃布顿来到湖边,把这里的景象形容为“可怕的死寂”。湖四周是一片晒干的土地:北面是辛普生沙漠;东西两面是布满圆丘和风刻石的平原,很难通过;南面是一串盐湖和干涸的盐洼。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地方,如能看到水的闪光,就足以使人惊喜不已。地平线上的水光往往是小盐池的闪光或者是39度高温热气所形成的海市蜃楼。然而旅行者偶尔也会遇到盼望已久的大片淡水。

艾尔湖是澳洲最低的地方,湖底低于海平面15米。其集水面积大于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总和。湖分两部分,南湖较小,北湖较大,总面积约9600平方公里。两湖由15公里长的戈地亚渠连接。下雨时雨水从远处的山上流入干涸的河道,大部分的水沿途蒸发掉或渗入沙中。若雨下得很大,有些水最终可以流到艾尔湖,流程长达1000公里。

只要有水,艾尔湖就呈现生气勃勃。艳红色的斯图特沙漠豌豆等植物会突然抽出芽来,迅速开花结子,赶在水分消失前尽快完成其生命循环。雨水也使藻类复苏,使埋在泥中的虾卵迅速孵化,艾尔湖变成热闹的场所。不久鸟儿飞来,其中有野鸭、反嘴鹅、鸬鹚、鸥等,有些是飞越半个澳洲大陆前来的。它们吃河里的鱼虾。鹈鹕和长脚鹬在湖边造窝繁殖,一片喧闹,有时鸟窝竟多达数万个。

艾尔湖西面的石滩使最顽强的旅行者也望而却步。

每当艾尔湖注满时,光秃秃的湖岸便会繁花似锦,长满雏菊和野蛇麻草等植物。

来水中断后,湖水在高温下很快蒸发,盐分逐渐增加。各种动物都要争分夺秒,雏鸟须在湖干之前成长,学会飞行,一旦湖干食物缺乏,成鸟就会离开,把羽毛未丰的幼鸟弃下不顾。淡水鱼无法逃生,只能死在咸水中。最后,艾尔湖恢复原状,在湖底淤泥上盖着一层硬硬的盐壳,到处一片荒凉,又等待着新的雨季带来生机。

早期的欧洲拓荒者都认为澳洲中部可能有湖泊,甚至有浩瀚的内海。许多人不知道流往内陆的河流流到哪儿去了。

1839年,25岁的艾尔从阿德莱德出发,希望成为从南到北穿越澳洲的第一名欧洲人。他越过弗林德斯岭,来到盐湖区一个无法通过的巨大马蹄形地带,不得不折返。1840年,他再次尝试,终于到达了现在以他的姓氏命名的艾尔湖。当时湖水虽已干涸,但湖底的淤泥使他无法继续前进。

其他探险家也有类似的经历,但他们不知道前方有一个大淡水湖。直到1922年,哈里根才从空中测绘了艾尔湖,发现北湖有水。但是,次年他徒步到湖边时,看到水少得只能勉强浮起一艘小船。

现已查明艾尔湖的确曾变成广阔的淡水湖,但只是每八至十年才出现一次。这种循环已经持续约两万年了。偶尔会连续两个夏季下暴雨。倘前一年的雨水浸透地面,第二年的雨水从山上流下时,地面的吸水量就较少,艾尔湖才可注满。

死海之谜

死海位于大裂谷北面的约旦谷的谷底,其水面比海平面低396米。大裂谷起始于约旦河上游,往南延伸穿过死海、红海和东非。死海有些地方深达400米,湖底几乎比海平面低800米。

死海西接干燥不毛的犹地亚丘陵,东临圣经中所记载的摩押和以东高原,沿谷底伸展约80公里,最宽处达18公里。

埃尔利垒半岛(舌头半岛)伸入死海之中,将其分为两部分。

北半部较大较深;南半部平均只有6米深,矗立着白色的盐柱。

盐柱是300多万年前开始形成的沉淀层的顶部。来自约旦河及一些小河的河水在夏天50°C的气温下很快蒸发,留下泥土、砂石、盐和石膏等沉淀于海底。在多雨的冬季,每天有650万立方米以上的雨水流入死海。

如果海水不蒸发,水面每年将上升大约3米。但从20世纪初以来,水面其实已经下降。原因是气候改变,以及约旦和以色列从约旦河和其他河流抽水灌溉,使注入死海的水量减少。

死海几乎没有动、植物。只有少数单细胞生物可在其中生存,因为死海的含盐量比海水高六倍。由于不断蒸发,死海水面往往浓雾深锁。中世纪的阿拉伯人认为雾气有毒,因此鸟儿无法飞越。但是,一种被称作特里斯特兰八哥的椋鸟为死海带来了生气。这种鸟以英国博物学家特里斯特兰的姓氏命名,以湖岸四周的昆虫和野果为食。

死海除了含盐之外,还富含其他矿物质,如钾、镁、镍等。这些矿物质据说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尤其对皮肤病、关节炎、呼吸道疾病具有显著疗效。死海里的黑色淤泥据说可以使皮肤变得细嫩。今天已从死海提取有用矿物质,加以利用。其实,早在公元四世纪当地人就提取沥青售予埃及人作为尸体防腐剂。自1930年以来,已提取钾盐用作农业肥料。

死海地区雨量较少,河流寥寥可数,偶有暴雨,就会形成急流,把岩石表面的沉积物冲入死海中。

死海这样一个面积不大且无生物的湖泊,在历史上却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岸,雄峙着玛萨达城堡。登上城堡即可俯瞰死海。因此,犹太国王希律曾以之作为防卫要塞。城堡最初由麦克比阿斯建造,后来希律王又加以扩建。玛萨达城堡北面,是艾因盖迪,意为“羊泉”。根据《旧约》记载:大卫被以色列王扫罗追捕时,就躲在艾因盖迪。因为该处有泉水,植物繁茂,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据说还有大角羊和豹在那里栖息。再往北就是库姆兰山洞,古代犹太教徒曾把死海稿卷藏匿于此。稿卷记录的时间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86年,其中有记载教士隐居的生活。

埃弗里波斯海峡之谜

世界各地的海洋潮汐,均有规律可循,并可进行潮汐升降涨退的预报,世界各地的海流,都有各自相对固定的路径、流向和流速,即使发生变化,也有规律可循。唯有埃弗里波斯海峡的海波、流向和流速变化不定,没有规律,变化的原因不明。当然也就无法进行预测。

著名的埃弗里波斯海峡,是位于希腊本土与希腊第二大岛——埃维厄岛之间的一条长长的海峡。自古以来,它就是个神秘莫测的地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大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许多的科学家就对这里奇异的水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企图解开这令人迷惑的水流之谜。

原来,在埃弗里波斯海峡中部的卡尔基斯市附近,海水的流向反复无常,一昼夜之间往往要变化6—7次,有时甚至要变化11~14次。与此同时,海水流速可达每小时几十海里,这给过往船只带来了很大的危险。有时候,变幻莫测的海面突然变得十分宁静,海水停止了流动,然而可能不到半个小时,海水又汹涌澎湃、奔腾咆哮起来。也有的时候,海水竟能一连几个小时朝着一个方向奔流而去。

继亚里士多德以后的2000多年来,许多国家的各方面专家,纷纷对埃弗里波斯海峡令人费解的水流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最终均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