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临压力需要做出认知评价时,常常会出现一个停顿,一旦做出评价,便会有反抗(或应付)压力阶段,紧接着(如果拖延时间超出了个人的承受能力)就会是筋疲力尽阶段。处于反抗阶段时心理作用会加强,从反抗到衰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一旦衰竭,心理功能就彻底停止作用。
由于生理和心理作用密切相关,生理和心理能量不可分割,在生理上越感到衰竭,我们对压力的心理反应便越是衰竭,反之亦然。有些人只要一发现生理受损迹象,心理上也退却了;而另一些人则相反,他们靠意志力坚持着,哪怕超出了生理衰竭程度。
压力的有害影响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将其影响分为对思考和理解的影响,对感情和性格的影响。
1.难以聚精会神,观察能力减弱,经常遗忘正在思考或谈论的事情,甚至刚进行到一半就卡壳了。
2.记忆范围缩小,对熟悉事物的记忆力和辨别能力下降,实际的反应速度减小等。上述因素所造成的后果便是在处理和认知事物时错误百出,做出的决策令人怀疑,没有能力准确地分析现存的条件并预料未来的后果。
3.对现实的判断缺少理智,客观公平的评判能力降低,思维模式变得混乱无章,使肌肉放松、感觉良好的能力以及抛却烦恼和焦虑的能力下降,幻想并加大压力所带来的病痛,健康快乐的感觉消失殆尽。
4.爱清洁、很仔细的人会变得邋里邋遢、马马虎虎,热心肠的人变得冷漠,已经存在的焦躁忧郁、神经过敏、自我防范、充满敌意的性格更加恶化,行为规范和对性冲动的控制力减弱(或变得非常暴躁),发怒的次数增加。
5.精神委靡不振,一种不能对外界事物或内心世界产生影响的感觉油然而生,无价值的感觉增强。
6.已经存在的说话结结巴巴、含含糊糊的现象加重,而且还可能出现在尚未有此症状的人身上,人生目标荡然无存,兴趣爱好成了过眼云烟。由于假想病的产生,自己制造出许多借口,于是迟到、旷工成为家常便饭,对酒精、咖啡因、尼古丁上瘾,非法吸毒现象更加明显。
7.重新划分界线,把本属于自己的责任划出界外,采取弥补或短期解决的办法,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在某些方面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举止古怪、出人意料,产生无性格特征的行为,有“一了百了”、“活着无用”的念头。
这些有害影响是因人而异的,即使在遭受最大限度的压力时,也很少有人表露全部症状。严重程度也是因人而异的,但这些症状的出现说明个人已经达到或正在达到综合适应的精疲力竭阶段。倘若你认识到自己身上有上述症状,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应及时做出积极的调整。
人格为何发生“障碍”
魏晋名士给人的印象是潇洒飘逸,他们以服食寒食散(一种中药散剂)为时尚,以示自己的身份。但是,服了寒食散以后,常常会燥热难忍,需要不断地散步、喝热酒、洗冷水浴来驱散体内的毒素,稍有不慎,便会一命呜呼。然而越是如此,这些名士越是乐此不疲、趋之若鹜。这些名士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种人格障碍的体现。那么什么是人格障碍呢?
人格障碍是指由不健全的人格发展或病态人格所导致的对社会不适应的行为模式。发生人格障碍的人以自我认同而不是社会认同的行为做出相应举动,这种举动往往造成本人生活的困难或给别人的生活造成困难。
西方最早的有关人格障碍的记录来自200多年前的法国。一个乡村妇女因言语不慎触怒了一个患有人格障碍的男子,便被这个男子投入井中淹死。这个男子小时候备受母亲宠爱,有求必应,一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立刻大叫大骂。长大后,他更加专横跋扈,家里养的狗冲他叫,他便将狗活活踢死。现在看来,这个病例很可能是个“反社会人格障碍”者。
如何判断自己或他人是否存在人格障碍?可以从以下五点入手:
1.拥有与别人难以相处的怪异性格,这类怪异性格又往往影响心理的稳定。
2.常常把个人困难归咎于别人的过错或是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荒谬的存在。
3.不顾他人感受,总是强调自己的利益和想法,始终将其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
4.无论走到哪里,都以猜疑、仇视的心态看待他人,从而影响他人的心情和生活。
5.对因自己的怪异行为而对他人产生的影响没有丝毫的愧疚感,处之坦然。
人格障碍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分裂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反社会人格、消极攻击型人格等。
分裂型人格是以奇特观念、奇特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有明显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具有分裂型人格的人喜欢独处,沉默,不喜欢交朋友,也很少参与社会活动。看似有点“世外高人”的意味,实则是与世隔绝,沉溺于各种各样的幻想之中,给正常生活带来很多影响。
偏执型人格又被称为妄想型人格,其典型特征就是毫无理由地过高评价自己,而将自己所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全都归结于别人的过错。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但是偏执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身的偏执行为毫无察觉或持否认态度,实际情况可能要远超这个比例。
反社会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悖德性人格。这种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最为重视的人格障碍类型,1835年德国的皮沙尔特发现并提出这一概念。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一般来说相貌和智力都算是优秀层级,所以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好感,但是这类人在对待他人和做事方面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对自己的过错没有羞耻之心,以自我为中心,情感冷漠,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更没有方向。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
消极攻击型人格又称被动攻击型人格。在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明明有某方面的才能却不愿意发挥出来,以怠工的方式表达不满,对别人的忠告置若罔闻,在与他人一起工作时,故意与对方作对。这些都是消极攻击型人格的表现形式。消极攻击型人格往往对自己缺乏自信,对前途充满悲观情绪。要注意的是,在儿童时期具有逆反心理的人,长大后更容易发展为消极攻击型人格。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类型外,人格障碍还包括戏剧型人格、自恋型人格、依赖型人格、逃避型人格、分离型人格、强迫型人格、临界型人格等十余种类型。
“错觉”的千姿身影
有时候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即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简单地说,错觉就是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错误的知觉经验。它与幻觉或想象不一样,因为它是对应于客观的和可靠的物理刺激的,只是似乎我们的感觉器官在捉弄我们自己,尽管这样的捉弄自有其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数不清的错觉。一斤棉花与一斤铁哪个更重?许多人会脱口而出,是铁更重,再如,听报告时,报告人的声音是从扩音器的侧面传来的,但我们却把它感知为从报告人的正面传来。又如,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海上飞行经验不够丰富的飞行员因分不清上下方位,往往产生“倒飞错觉”,造成飞入海中的事故。另外,在一定心理状态下也会产生错觉,如惶恐不安时的“杯弓蛇影”、惊慌失措时的“草木皆兵”,等等。
关于错觉产生的原因虽有多种解释,但迄今都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经验、情绪以及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
多数人认可的解释是,从人本身的生理、心理角度出发,比如把错觉归因于是同一感觉分析器内部的相互作用不协调或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受到限制,提供的信号不一致。但是,外在因素同样也会引起我们的错觉。曾有一个实验,分别从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中挑选10个孩子,让他们估计从1分到50分(美元)硬币的大小。实验发现,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比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要高估钱币的大小,尤其是5、10和25分值的硬币。而当钱币不在眼前只靠记忆估测或者把钱币换成相同大小的硬纸板时,则高估情况会急速降低。这个实验形象地证实了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所形成的态度和价值观对知觉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
错觉虽然奇怪,但不神秘,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客观世界的规律。研究错觉,可以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如前述的“倒飞错觉”,研究其成因,在训练飞行员时增加相关的训练,有助于消除错觉,避免事故的发生。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人们能够通过控制错觉来获得期望的效果。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常利用人们的错觉来创造空间中比其自身看起来更大或更小的物体。例如一个较小的房间,如果墙壁涂上浅颜色,在屋中央使用一些较低的沙发、椅子和桌子,房间看起来会更宽敞。电影院和剧场中的布景和光线方向也被精心设计,以产生电影和舞台上的错觉。
文化不同,心理各异
日本人搬家通常会找搬家公司,在接到电话后,搬家公司会先派人到顾客的家里看一下,详细记录需要搬出的货物,然后当场告诉主人需要用多少纸箱子和多少胶布。搬完家后,搬家公司预先算好的箱子和胶布都会全部用尽,如果胶布有剩余,他们会把剩下的胶布粘上一个角,为了让你下回用的时候容易撕开。
在外人看来,这是日本民族做事严谨、注重细节的生动表现。而当我们谈起美国人的时候,通常会认为他们性格开朗,对人热情;说起我们自己——中国人,大多数人都会在第一时间脱口而出:勤劳善良,性情腼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同感受,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
文化背景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文化背景对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除了以上所谈到的不同国家人们的不同性格与行为外,一个国家内,由于气候、习俗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人们所体现出来的行为心理也各有差异。对此,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是:如果你有了某种疾病,你是否会马上去医院就诊?美国人的回答是马上打电话给自己的家庭医生或立刻开车去医院,法国人的回答是等度假结束后再考虑这个问题,日本人的回答是先去神社祷告一番,再去医院。
在众多的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心理反应当中,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对大众心理的影响,因为这直接反映出了东西方不同价值观的取向。
从文化特征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从人格和文化的关系入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格特质。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具有个人主义倾向的人具有如下主要心理特征:
1.较强的自我认同性。
2.有自我实现的信念。
3.能很好地控制自我的行为。
4.能依照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行事。
集体主义者的心理特征如下:
1.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发展。
2.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3.容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4.对家庭和亲人的依赖感强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来自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最大的心理差异在于服从性。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有较高的服从倾向。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对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的研究发现,在他们处理与导师的关系时,服从的倾向要高于美国学生对导师的服从。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更愿意得到上下级的帮助,而不像美国学生那样求助于同级的朋友。
其实不管是生活于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之中,还是生活于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之中,就心理层面来讲,都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譬如前言所说日本人做事严谨、注重细节,这当然是基于这个民族文化背景普遍存在的心理特质。但是也要注意到,大大咧咧、毛手毛脚的日本人也是大有人在的。
心理小游戏
你了解自己的个性吗
如果你有一处自己的别墅,而且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你会给它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栅栏呢?
A.房子周围用木栅栏围起
B.房子周围被砖包围
C.房子周围有铁栅栏包围
D.房子周围种许多花草树木
测试结果:
选A:你爱憎分明。对于你喜欢的人,你会热情相待,融洽相处;对于你不喜欢的人,则冷若冰霜,爱答不理。因此,对你不了解的人,常会对你产生误解。不过,你会心甘情愿为自己的意中人献身,希望两人共谱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曲。
选B:你常常孤高自诩。因为不服输的个性,常常会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很重视自己的私生活。
选C:你活泼开朗,与大部分人都能轻松交往,拥有很多同性与异性朋友,属于社交家类型。你虽然心胸开阔,能接纳各种类型的人,如果一味地当老好人,恐怕会招来不必要的误会。
选D:你对异性不是很尊重,甚至态度生硬,常有不专情的行为。另外,你的个性比较消极,沉默寡言,交际面较窄,但非常重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是个保守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