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太空迷幻漫游
48786100000074

第74章 真实的月中桂树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月中桂树,主要就是指月面左边的黑暗部分,即月海区,风暴洋就位于这个区域内。但是风暴洋并非它书面的意思那样可怕,风暴洋里无风暴,它只是月面上宁静而辽阔的平原,而且是月面上最大平原,唯一的“洋”。

风暴洋的地形十分复杂。农历每月十五以后,才能看到风暴洋的全貌。通过天文望远镜可以观察到:风暴洋和月面西部的雨海、知海、湿海和云海及北部的冷海相通,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极其宏大的壮观景象。整个西部“海域”和东部零散分布的月海形成强烈的对比:西部“海域”面积大,是东部月海面积的3倍左右。

风暴洋位于北纬60°至东经10°之间。南北向最大距离约2400千米,东西向的最大距离则为2900千米左右。整个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比其他所有月海面积之和还要大。风暴洋的东北部与环形的雨海相通,东岸一直延伸至月面的中央区,那里有中央湾和暑湾。南部和知海、湿海和云海连在一起,形成与南部著名山区相毗邻的格局;整个西部洋岸地形复杂,各种形态的半岛和岛屿显现出典型的海洋特征。

风暴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地势风貌。

第一,风暴洋中的岛屿极多。北纬约10°,西经约20°的哥白尼环形山的周围就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大岛,大约有20万平方千米;在该岛西边不远的地方,又有一个以开普勒环形山为中心的奇形怪状的岛屿。在这个岛周围还伴有很多小岛;在风暴洋和雨海相通的洋面上有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岛屿,岛上也有一个著名的环形山,即阿里斯塔克环形山;西岸周围的小岛更是星罗棋布;长达200多千米的里菲山脉就矗立在风暴洋和云海之间,它就如同一座拔地而起的分水岭一样,将洋与海隔开。

第二,具有明亮辐射纹的环形山最多。人们在观赏明月时,常被月面上具有明亮辐射纹的亮斑所吸引。这些辐射纹的中心亮斑就是环形山,其中最清晰的就是云海之南的第谷环形山。在风暴洋中还有三处这样的环形山。它们是哥白尼环形山、开普勒环形山和阿里塔克环形山。

第三,风暴洋及其内部的各种地势,与雨海、知海、湿海和云海为一个演化整体。尽管它们的形成可能有先后之分,作为相通的近邻,必定又有其内在的演化联系。例如,风暴洋的西部和南部就有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明显过渡地带。通过测量表明,陆区的月壳厚度约40~60千米,海区的月壳厚度约在20千米以下,过渡带的月壳厚度通常在30~40千米之间。湿海和云海的岸边地势十分复杂。云海东部海面有长约200千米的直壁,西南边缘有疫沼和长达280多千米的赫西奥杜斯月溪,西岸有长200千米、宽5千米的伊巴勒月溪。湿海比月球平均水平面低5200米,西岸还有200多千米长的利比克峭壁。

第四,风暴洋周围著名的环形山最多。东岸有托勒密环形山、阿尔芬斯环形山和阿尔札赫环形山。西部有加桑迪环形山、列特龙环形山、格里马第环形山、里希奥利环形山、赫韦吕斯环形山、卡达努斯环形山、克拉夫特环形山和罗素环形山。西北部有毕达哥拉斯环形山。正面和背面分界处则有爱因斯坦环形山。位于西部洋面上的还有伽利略环形山。

对风暴洋的探测:美国“阿波罗12号”载人飞船在风暴洋洋面(西经23°20′,南纬30°02′)着陆,这一距离1969年4月19日美国发射到月面的“勘测者3号”仅180米远。宇航员在月面进行了两次活动,历时7小时53分钟。离登月舱最远达900米,带回59千克月壤和月尘的样品。鉴定表明:风暴洋的玄武岩是目前已知几个月海中最年轻的。从现在已取得的岩石样品测定:静海玄武的年龄在35~38亿年;澄海玄武岩年龄在37~37.9亿年;雨海玄武年龄在33~34.5亿年;丰富海玄武岩年龄在34.5亿年;风暴洋玄武岩年龄在32~33亿年。

1971年2月4日,美国“阿波罗14号”载人飞船停靠在风暴洋高地(西经17°27′,南纬30°40′)上的弗拉摩洛环形山以北,哥白尼环形山以南约390千米处。宇航员在月面活动8小时54分,最远活动场所离船舱3.6千米。宇航员采集了三个地方样品。它们分别是:着陆区西面的平原;高100米山脊上的月壤;一个直径为340米的较年轻的环形山喷发出的沉积物。带回的50千克的岩石和月壤样品中,多数是石质的角砾岩,它们清晰地显现出受冲击和热能效应的迹象。着陆区的月壤层厚8.5米,不但有颗粒状的表土,还有因受冲击而形成的玻璃球粒。

总而言之,风暴洋不仅以大而闻名,更以地形多样、地势复杂而著称。对风暴洋的探测和研究,将有助于人类增进对月球起源和演化的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