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太空迷幻漫游
48786100000075

第75章 灰色调的雨海

在地球上遥望明月,在圆月的左上方,有一片近似于圆形的暗灰色区域,这便是“雨海”,即月球上的平原。“雨海”这一美称是意大利天文学家里希奥利于1965年命名的,它因典型的环形结构和复杂的地势而闻名。

通过天文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雨海正如一个巨大的圆形广场。尽管伽利略没有绘出这部分月面图,但是,在1943年波兰天文学家赫韦吕斯画的月面图上,就非常清楚地标出雨海的位置,并画出了它的形状和周围的环境特征。雨海位处月面的西北部,大致在北纬15°~50°,东经10°至西经40°之间。它的北面隔着一座高地,以东西走向的冷海为邻;东边地势起伏较大,山高谷深,崖壁陡峭,弗雷斯内尔海角与澄海相通;南部和以著名的哥白尼环形山为中心的高地与伸向陆地的暑湾毗连;西侧主要同浩瀚的风暴洋相连,一眼望去,雨海如同风暴洋的一个海湾。

它的总面积为887000平方千米,比我国青海省的面积稍大一点。雨海和风暴洋、澄海、静海、云海、酒海和知海构成月海带,并以典型的环形月海著称。

从地形的角度看雨海是封闭的圆环形,它被群山围绕,是一个典型的盆地结构。它的东边有高加索山脉和亚平宁山脉;东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南面是喀尔巴阡山脉;西部虽然与风暴洋连成一片,但还是有较小的前驱山脉;西北方有朱拉山脉;正北有直列山脉和泰纳里夫山脉;另外在东部海中还有斯皮兹柏金西斯山脉。当前已观测出整个月球上共有15条山脉,而雨海周围就占据了9条,这在月海中是独一无二的。

雨海与它周边的地势构成了一个整体。假如通过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雨海的东岸,那里的地势会令人有扑朔迷离的感觉。弗雷斯纳尔海角把雨海和澄海的大山脉拦腰割断,从而使雨海和澄海相通。被割断的山脉北段就是高加索山脉,南段为亚平宁山脉,雄伟的亚平宁山脉是月球上最大的山脉,长640千米,它面向雨海的一侧坡度陡急,形成悬崖峭壁,并高出雨海3000多米,而向外一侧则比较平缓。1971年7月26日美国发射的“阿波罗15号”宇宙飞船的登月舱就降落在位于亚平宁山脉北部、哈德利山西侧的哈德利峡谷。这是迄今为止人类登上离月球赤道最远的地区,大约在北纬26°26′。

月面上还有一些延伸至数百千米长、几千米宽的大裂缝,看上去就像地球上的沟壑或谷地,较宽的称为月谷,较窄的称为月溪。雨海这里既有月谷,又有月溪。在“阿波罗15号”登月舱着陆点的西侧,著名的哈德利月溪长100多千米,宽1.5千米,深400米,是最清晰的月溪之一。阿尔卑斯月谷,在雨海东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有一条长130千米、宽10多千米的大峡谷,它的外形整齐笔直,沟通雨海和冷海,非常有名。从一般的天文望远镜里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它独特的外形,它看起来很像地球上的苏伊士运河。

著名的柏拉图环形山在雨海的北岸。它的直径为96千米,底部和雨海“海面”一样高,早在1878年,就曾有人观测到柏拉图环形山底部随太阳在月球天空的高度不同而发生明暗的变化。1949年4月,有人看到柏拉图环形山底部出现了一次金黄色的闪光。这些奇怪的现象虽然还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然而,由此可以看出它一直受到观测者的注意。

在阿尔卑斯山脉和高加索山脉之间,在雨海的海面上有一座直径58千米的环形山,它因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而得名。这是因为卡西尼根据自己多年观测,于1680年画出了精密的月面图,并发现月亮运动的三条规律。卡西尼环形山西边有座貌不出众的小山,叫皮同山。在空旷的海面上,它显得形单影只,其实它是一座长约28千米、高约2300米的大山,阳光斜照产生的阴影最长时是它高度的30倍。

雨海东部还有3个极为显眼的环形山,它们是阿基米德环形山、奥托里克环形山和阿里斯基尔环形山。阿基米德环形山和柏拉图环形山相似。坑底与月海面一样高,一样平坦,只有环状周壁的顶端露出海面。这是一类比较古老的环形山,它们产生于月海形成之前。有的月面学家就选择它作为划分月面史的一个标志,叫阿基米德纪。在亚平宁山脉的南端,还有一个十分有名的环形山,叫爱拉托逊环形山。它在东西向上把亚平宁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分开;爱拉托逊环形山的直径约为59千米,外形依然保存着形成初期的面貌,但是已失去了辐射纹。它应该是在月海形成之后出现的,比柏拉图环形山和阿基米德环形山年轻很多。有的科学家把那个时代称为爱拉托逮纪。这些具有不同演化阶段的环形山,为壮观的雨海增色不少。

月海伸向月陆原部分被称为“湾”或“沼”。月球上共有5个湾和3个沼,而雨海区就有两个湾和一个沼。它们是西北岸的虹湾和在阿基米德环形山旁的眉月湾,以及位于亚平宁山脉和阿基米德环形山之间的腐沼,虹湾如同半个环壁镶嵌在雨海的西北岸。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它的形状很像地球上雨后出现的彩虹,虹湾也就由此得名。实际上,它是一个外围被朱拉山脉环绕的大环形山,直径约为290千米。它的一半已被雨海熔岩掩盖,被掩盖的环壁的痕迹还依然可见,被掩盖的环壁部分就是虹湾。

1970年11月10日,苏联发射的“月球”17号飞船就降落在虹湾南边,把第一辆月球车放在雨海。

雨海区域的地势是十分复杂的,又是非常壮观的,由于它包括了月面构造的众多类型,因而很早就引起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重视。

雨海是如何形成的?这不仅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而且也是月面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虽然近年来人类对月球认识深入了许多,但是,雨海的产生仍是有待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