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修订版)
48769700000040

第40章 困境解围篇(2)

众所周知,作为主持人,是需要引导访谈对象、嘉宾或观众的。巧妙地抓住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或事情,这样不仅能够打破僵局,而且始终将话语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二、从对方熟知的事物入手来打破僵局

初次见面时,双方之间由于互不熟悉,很容易会出现某种僵局。但如果一方能从对方熟知的事物入手来进行交谈,那么僵局会很快打破,双方的距离会很快拉近。

主持人甲:场上的嘉宾有没有碰到送礼为难的事?

嘉宾甲:这个几乎人人都能碰上,但是不好说呀。

嘉宾乙:没错,是这样的。

嘉宾丙:有生活就有送礼,碰到亲戚朋友结婚或者生孩子,或者有同学出国,买点东西表示一下,我看还是必要的,也非常自然。

(嘉宾和观众都沉默不语了。)

主持人甲:我有个朋友,他上个月总共收到三张请柬,一张请柬就要准备300元,一个月的生活费没了。

主持人乙:说实在的,送少了实在拿不出手。

主持人甲:是啊。金钱与人情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案例中,就在访谈马上陷入僵局的时候,主持人甲迅速举出实际中的例子,而这样的例子对人们来说都是很熟悉的,这样就能够给嘉宾以提示,从而打破僵局,保证节目的顺利发展。

三、精心布置对方感到亲切的语境来打破僵局

对方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一般都会感到不太自然,往往会出现僵局。但如果能事先对对方各方面的情况有个具体的了解,为对方布置一个使对方感到亲切的环境,往往有助于消除对方的陌生感,打破交谈的僵局。请看下例:

2005年9月《对话》节目在专访时任中海油总经理的傅成玉时,陈伟鸿是这样创造语境的:

主持人:让我们用掌声请出我们今天的嘉宾——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先生,掌声有请。你好,傅先生。

傅成玉:你好 。

主持人:我想对于刚刚过去的这一段跨国并购的风雨历程,一定还记忆犹新。

傅成玉:这是永远忘不了的。

主持人:永远忘不了。可是我们也有很多感兴趣的地方,比如说在整个事件进行过程当中,您从来没有接受过中文媒体的任何采访,所以很多报道无论它是评论,无论它是质疑,可能都是从我们局外人的角度进行的一次猜测。那在您看到的这些林林总总的报道当中,您觉得哪一个评论是最切合实际的。

傅成玉:8月3号,咱们这个香港《经济日报》,它说 “中海油失之东隅,北京收之桑榆”,美国阻挠中海油收购是下了一招臭棋、错棋。因为这样给中国政府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和其他的石油生产国开展合作。所以说中海油表面上是输了,北京中国可能是实际的赢家。

主持人:这篇报道让我们的傅总印象特别深刻,那在这些报道当中有没有一些看起来离题万里的猜测,或者是评论呢?

傅成玉:也有,比如说网上说我们是用计划经济的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去打仗。比如说我们不懂国际商业运作准则,而用中国的国企的准则去跟人家打,所以输了。比如说又一个败家子,冤大头。说谁来管一管,这些国有企业的败家子,这个我不太理解,但是我相信都是误会。

主持人:我们感谢傅先生对大家的这番关注的理解,当然还有很多的情况,确实是我们不了解的,这也是公众特别感兴趣的地方。所以今天我们把您,大家称为整个并购行动的幕后导演请到了现场,希望您在我们回望这段历程的时候,告诉大家那些许许多多的不了解,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好不好?

傅成玉:好。这也是我今天愿意到这里来的一个原因。因为在整个过程当中,应该说全国人民都在关心、关注、理解和支持我们做的这件事。所以我们今天虽然是收兵了,没做成,但我们有义务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说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主持人精心布置的语境使傅成玉倍感亲切,打破了两人初次见面的僵局,使两人一见如故,最终促成了节目的成功。

四、通过让对方信任自己来打破僵局

如果对方对自己持信任的态度,那么双方之间的僵局就会马上打破。首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对方对自己信任,这就需要诚恳的态度和良好的人格。当你和别人接触时,你在谈话中流露出你的真挚、诚恳的态度,并向对方展示你的人格,往往能打破僵局,取得对方的信任。

有一位美国记者一次采访关于青少年酗酒习惯的问题。他选择一个初级中学副校长了解有关的情况。他问这个副校长,在他们的学校里是否也有这类难题。副校长吞吞吐吐回答说:“如果我们有这类问题,我们将自己解决应付它,我们将不在报纸上讨论。“不耐烦地告诫记者,不允许使用自己的名字和学校的名字。记者告诉他,青少年酗酒是社会现象讨论,并不影响学校声誉。如果学校重视这个问题,证明学校对青少年负责任。副校长最后改变了态度,允许记者登报并同记者进行了深入讨论。

五、从不同角度着手来打破僵局

有时候出现僵局时,从一方面理解会勃然大怒,但从另一角度来考虑,便会出现新的转机,从而使“僵局”不“僵”。在出现僵局时采用这种方式往往会有较好的效果。

一次,某学校举行文娱活动,教师和员工分成两个组,自行编排和表演节目,然后进行评分。表演刚结束,坐在下面的人就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眼看活动要陷入僵局,主持人灵机一动,对大家说:“到底哪个组能得第一,我看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师组富有创意,激情四溢,应该获得创作奖;员工组富有朝气,精神饱满,应该获得表演奖。”随后宣布两个组都获得了第一名。

这位主持人清楚文娱活动本身的目的并不在于真正分出高下,重要的是激发教职员工参与文娱活动的激情。基于这一点考虑,在评比出现矛盾的时,他并没有和人们一起争论孰优孰劣,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强调了两个小组的不同特征和优势,对两个组的努力都给予肯定。

主持人在这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避免了活动即将出现的僵局。

六、寻找沟通双方感情的触发点来打破僵局

所谓沟通双方感情的触发点就是指能够引起感情上波动、共鸣、兴奋、一触即发的触点。由于受访对象的职业、性格、年龄、文化、阅历不同,主持人同受访问者在感情上都存在一定距离。这种距离的近与远往往决定谈话的深与浅。主持人采访是受时间限制的,若要在较短时间内缩短双方感情上的距离,较好的办法是选择一条捷径,即寻找沟通双方感情的触发点。下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质问的记者制止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仆人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对方怀有一种亲近感。

这整个的过程,其实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恐惧感就会消失,从而沟通了双方的感情。而且由于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对对方发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僵局也就随之打破。

第四节:出现意外情况

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任何一位都希望出现什么失误和意外,以免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但这仅仅是愿望,愿望和实际难免会有距离,但是在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时,如果主持人能随机应变,灵活应付,就能化缺陷为圆满。

出现意外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应付。下面介绍几种应变的方法和技巧:

一、类比回答

类比回答就是当别人突然问了一个与主持人个人有关但又不好回答的问题时,主持人如果不回答就显得挺尴尬,这时回答就要讲究技巧了。主持人最好能找一种相似的事物进行类比,用别种事物的答案来回答提问。这种方法能给人一种绵里藏针的表达气息。

比如,在一次小型的联欢会上,观众席上有一个女子问赵本山:“听说你在全国笑星中出场费是最高的,一场要一万多,是吗?”这个问题让人为难:如果赵本山作出肯定性的回答,那会有许多不便;如果确有其事,他也就不好作出否定的回答。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赵本山毫不犹豫地采用了类比回答的方法,作出了如下的回答。

赵本山说:“您的问题提得很突然,请问您是哪个单位的?”

“我是大连一个电器经销公司的。”那位女士说。

“你们经营什么产品?”赵本山问。

“有录像机、电视机、录音机……”女子答道。

“一台录像机卖多少钱?”“四千元。”

“那,有人给你四百元你卖吗?”

“那当然不能卖,一种商品的价格是由它的价值决定的。”那女性非常干脆地回答他。

“那就对了,演员的价值是由观众决定的。”

那位女性问的是“您赵本山出场费要给一万多元是不是事实”。而赵本山岔开提问者的话题,换成“演员收多少出场费是由什么决定的”,他在亮出底牌以前却又撇开问题,去说一些看似无关的闲话,在经过一番类比性闲话的诱导以后,赵本山才使他岔换的话题呱呱落地。

再比如王志在《面对面》节目中专访易中天时,常常提出尖锐的问题,一度使易中天难以招架,在节目的结尾,王志又抛出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你到底如何定位自己?是研究者,还是传播者?”易中天略作沉吟,旋即回答:

最怕这种问题。我就是一个大萝卜,一个学术萝卜。萝卜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草根,第二个是健康,第三个是怎么吃都行。你可以生吃,可以熟吃,可以荤吃,可以素吃。而我追求的正是这样一个目标,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学术品位,大众口味。

易中天的这段诙谐而机智的谈话,既回避了正面回答,又没有给对方留下一种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的印象,使得谈话气氛异常轻松而和谐。如果易中天不采用这种比喻的方法作答,就有可能把谈话气氛弄得异常紧张,以致不欢而散了。

二、话题转移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语言的内涵和外延都应是确定的,要符合逻辑的同一律,不能任意改变概念的范围。然而,在某些特殊场合,人们又可以利用言语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来“偷换概念”,使对话双方话题中的某些概念的本质含义不尽相同,以求得特殊的谈话效果。这就是话题转移。

随机应变地转移话题,有时也是反驳对方的一种有效方法。英国前首相威尔森的竞选演说刚刚进行一半,突然有个故意捣乱者高声打断他:“狗屎!垃圾!”把他的话贬得一钱不值。威尔逊面对狂呼着的捣乱者,报以微微一笑,然后平静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那个捣乱者被他一下子弄得哑口无言了。

当然,主持人在运用这种“话题转移术”时应该注意到,转移了的话题与原话题之间应有一定的联系,如上例中马雅可夫斯基的反驳,毕竟是对“集体主义”的评价。如果缺乏这个联系,“转移话题”就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旧词新解

作为主持人,很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说话时,一不小心就被人抓住把柄或造成尴尬局面。对此,如果主持人能解释出新的意义,言之成理,那就有助于主持人摆脱不利局面。具体如何去做,不妨参考一下刘墉和某辩手的做法。

据说,一年盛夏,刘墉脱衣光背,把辫子盘在头顶,伏案阅读《四库全书》的书稿。突然乾隆皇帝向院内走来。他穿衣已经来不及,便一猫腰钻在案下,将桌布拉好,想等皇帝走了再出来,谁知被乾隆看见了。乾隆坐下,示意四周众人安静下来。刘墉见没有动静,心想皇帝肯定走了,又热又难受,便撩开桌布露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没有?”这句话惹恼了乾隆:“刘墉,不得无礼,什么老头子,别的罪可恕,你凭什么叫我老头子?如果说不出道理,立即赐死。”

刘墉不慌不忙,从容答道:“老头子这三个字是大家公认的,非臣臆造。容臣详说:皇帝称万岁,活一万岁,岂不为老?皇帝乃万民之主,岂不为头?皇帝乃真龙天子,岂不为子?老头子,这三个字乃简称也。”乾隆听了,哈哈大笑,道:“好个能言善辩的刘墉,虽苏秦、张仪再生所不及也!朕赦你,起来吧!”刘墉凭自己的如簧之舌救了自己的命。

在一次智力竞赛抢答会上,主持人问:三纲五常的“三纲”指的是什么?

一名女学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她的回答,正好把三者的关系颠倒了,引起哄堂大笑。

女学生灵机一动,立即补充道:“笑什么,我说的是‘新三纲’。”

主持人疑惑地问道:“怎样解释?”

女学生不慌不忙地说:“现在,我国人民当家做主,是国家的主人。领导者,不管官有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吗?当前,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允许生一个孩子,这孩子成了父母的小皇帝,岂不是子为父纲吗?在许多家庭里,妻子的权利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模范丈夫’到处流行,这岂不是妻为夫纲吗?”

好一个“新三纲”!话音未落,同学们都为这位女同学随机应变的能力而鼓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