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修订版)
48769700000035

第35章 嘉宾把握篇(1)

第一节:嘉宾窘迫时——给人台阶下

人人都有下不来台的时候。学会给人台阶下,既可以缓解紧张难堪的气氛,使节目得以正常进行,又能够帮助尴尬者挽回面子,显示主持人的机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主持人应学会使用以下技巧:

一、顺势而为

依据当时的势态,对对方的尴尬之举加以巧妙解释,使原本只有消极意味的事件转而具有积极的含义。

著名节目主持人崔琦在北京电视台主持一场曲艺晚会,在杂技节目《踩蛋》中,演员把鸡蛋踩碎了,在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演员尴尬地换了一个鸡蛋,崔琦忙打圆场:“为了增加艺术效果,证实鸡蛋是真的,所以演员故意踩坏了一个给大家看。”然而崔琦话音刚落,又一个鸡蛋被演员踩碎了。现场观众马上将目光转向主持人,只听崔琦说:“唉,社会上的伪劣产品屡禁不绝,看来不抓不行了——连母鸡都生产劣质产品!”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面对演员一而再的失误,崔琦先是反话正说,接着又借机发挥,既显示了节目主持人的风采,又使节目一线贯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活跃了现场气氛,真可谓一举三得,恰到好处。

二、将尴尬的事情严肃化

故意以严肃的态度面对对方的尴尬举动,消除其中的可笑意味,缓解对方的紧张心理。

主持人(马东):大家好,欢迎收看《有话好说》。现在通过各种媒体,我们经常能接触到一个词——同性恋,对于这个词,很多人都采取了一种避而不谈的态度。其实我们也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人和什么事,而且也知道这些事,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着,但是好像大家都愿意选择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好像我们这根本没有这回事。今天我们《有话好说》呢,试着来捅破这层窗户纸,跟大家谈谈同性恋的话题。在开始之前呢,我想先找几位观众,随便地问一问,看看大家认为同性恋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随便问一位好吗?

观众甲:在我的概念里面,同性恋应该是男的和男的,女的和女的在一起恋爱,就是同性恋。

主持人: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认识吗?

观众甲:没有。

主持人:真的没有?如果有的话,你会对他们是一种什么态度?

观众甲:我就像没看见一样。

主持人:视而不见?

观众甲:对,对。

主持人:这是第一种。谢谢您!您来谈谈好吗?

观众乙:同性恋,我感到非常反感。

主持人:感到非常的恶心吧?

观众乙:很恶心的事,我比较热爱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主持人:您觉得同性恋不是我们传统文化里应该有的东西?

观众乙:对,它违背了我们这个古老传统的伦理道德。

主持人:你觉得会不会是因为改革开放了,这是从外面来的一些什么新的思潮?

观众乙:那也许也是吧。

对同性恋话题,主持人马东表现出不偏不倚的态度,当现场观众对同性恋的认识出现较为偏激的观点时,主持人马东适时插话,既照顾了发言观众的情绪,又引导他表达出一种较为客观的观点,以避免嘉宾中同性恋者的尴尬或激烈反应。

三、给对方的失误找一个善意的动机

装作不理解对方尴尬举动的真实含义,故意给对方找一个善意的行为动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杨澜在一次主持“知识问答”时,问道:“阿拉伯某小国的公园里,常常有武士模样的人摇着铃铛走东串西,这是干什么的?”参赛者的回答各种各样,结果都是错的,答案是“卖茶水的人”。杨澜觉察到参赛者的情绪有些低落,她赶快在宣布答案后补上一句:看来这地方的水真是太宝贵了,卖茶水的人也穿戴得这么漂亮,把我们都迷惑了。

这句话看来很平常,可一声“我们”,化解了参赛者由于回答错误可能带来的尴尬;一个自圆其说的道理,减轻了参赛者由于回答错误可能带来的自卑。补得及时,补得到位。

四、诿过于不在现场的第三者

故意将对方的责任归于不在现场的他人或他物,主动地为对方寻找遮掩不妥行为的借口。

一次电视台在某中学录制节目,节目要求主持人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客串一次老师为孩子们上一次课,而摄像机则摆在隐蔽的位置。这位年轻的主持人走进教室说:“你们的刘老师昨天晚上发烧不能来了,所以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上一堂语文课。”学生们看到这位主持人,以为是一位年轻的实习老师来临时代课。因此一些好动的孩子就开始不安分起来。他们有看漫画的,有趴在桌子上睡觉的,甚至和邻桌的学生打来打去。总之,课堂纪律差极了。这位主持人见怪不怪。仍然慢慢悠悠地讲着课。课讲到一半,主持人一时兴起,准备在黑板上写一道题,却故意被讲台绊了一下,差点摔倒。结果全班同学一下子找到了爆发点,哄堂大笑。讲台上的主持人又装作无可奈何地摇着头,等大家笑过之后,他才自嘲了一句:“今天来给咱们班代课,没想到连这讲台也欺生。”学生们听罢又一次大笑,但笑过之后,教室里竟然慢慢地安静下来。后面的课堂纪律出奇地好。

这位主持人就运用了诿过他物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自己错了,反正这个台阶又不会说话,被冤枉也无所谓。这些聪明的学生见老师给了他们台阶下,于是不好意思地安静下来,专心听课。

第二节:圆场补戏

在一些场合,由于双方彼此缺乏了解以及种种突发事件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尴尬或僵持场面的出现。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打打圆场,那么就很可能引起一方或双方的不快,影响节目的正常推进,甚至影响到彼此的关系和友情。由此可见,在节目中把握对方的心理、审时度势,然后凭借恰到好处的解说来化解尴尬与僵局,这确实是一项值得重视的能力。要想成功地打圆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造幽默的气氛

对引起尴尬的事件进行机智的解说,使严肃的话题诙谐化,从而缓和尴尬的局面。

那些过于严肃和枯燥的东西往往不易为人接受,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把它变得灵活些、有趣些。例如一本严肃的科技类图书,人们可以通过插图的设计和版式的调整来让它变得活泼可爱一些,从而使读者乐于阅读。同样如果某个较为严肃、敏感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甚至于阻碍了正常交流的顺利进行时,主持人同样可以暂时让它“委屈”一下,通过幽默的解说将其诙谐化,将被搞僵的场面激活,使节目得以顺利推进。

2008年,在北京大学首个校友等额配比基金设立仪式上,当时刚刚走马上任的北大校长周其凤也首次公开亮相,主持人首先介绍了与会嘉宾,其中有捐资的新东方校长俞敏洪,接着介绍北京大学参与者时,一时口误竟将新校长说成了“北京大学校长俞敏洪……”台下立刻鸦雀无声。主持人也一时语塞,面对这一尴尬局面,新校长周其凤上前一步,抢过话筒说道:“ 大家不要笑,这很正常嘛,我现在就在时时提醒自己,别一开口自我介绍就说成吉林大学校长。当时我刚去吉林大学时,就总是开口说自己是北京大学的,说错了自己还没意识到,还希望别人鼓掌。”此言一出,台下顿时笑声一片,掌声热烈。

在这场公开活动中,由于捐资人和新校长都与北京大学有渊源,结果成了制造尴尬局面的导火线,面对主持人的口误,幽默机智的周其凤校长使用了“将严肃问题诙谐化”的技巧,在对“口误很正常”进行解释之后,号召大家掌声鼓励主持人,结果一下子令僵化的气氛活跃起来,宾主双方的尴尬与疑虑烟消云散。周校长的幽默圆场,很值得主持人借鉴。

二、换一个角度或找一个借口

证明对方有悖常理的行动在此情境下的合理性。

人们之所以有时会陷入窘境,常常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场合做出了不合时宜、不合情理或有辱身份的举动。而旁人又往往不便于直接指出这种举动的不合理性,于是进一步导致了整个局面的尴尬或僵持。在此情形下,行之有效的打圆场方法莫过于找一个视角或借口,以合情合理的依据来证明对方举动在此时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这样一来,个人的尴尬解除了,正常的局面也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9年1月13日,在央视一号演播厅的春晚首场彩排中,青年歌手王莉上场时不慎摔倒,单膝跪地,虽然她随后照常演唱,但现场气氛却显得很尴尬。主持人董卿见状,缓缓地说道:“刚才王莉不小心摔倒了,好在没影响到她的演出。其实春晚就是这样一个舞台,能站在这里的都是最优秀的演员,大家都是摔倒了又爬起来才走到这里的!”董卿一说完,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歌手上台摔倒的场面是很尴尬的,但是董卿能够急中生智,借题发挥,引申出一名优秀演员历经挫折走向成功道路的历程,不仅达到圆场的效果,而且还给人以启迪。

三、肯定各方的价值

不做孰优孰劣的比较,只强调差异性,对各方的价值都给以肯定,并拿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当双方因彼此不能满意对方的条件而争执不休时,作为主持人应理解争执各方此时的心理和心情,不要轻率地厚此薄彼,以免加深各方的不满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只强调各方的差异(而非优劣),并对各自的优势和价值予以肯定,以此在一程度上满足他们的自我价值实现心理。在这个基础上,拿出适合各方的建设性意见也就容易被接受了。

2009年4月1日,魔术师刘谦到湖南卫视《金牌魔术团》节目担任评委,在节目现场,一位表演者不满意评委的评价,不仅自称是“中国喜剧魔术第一人”,而且将矛头对准了刘谦,说:“你表演的魔术我都看穿了,我现在就能讲出你表演的那些魔术是怎么变的!”并当场破解了刘谦在春晚表演的魔术。这一举动引来了刘谦的反攻,刘谦说:“如果一个魔术师在舞台上揭秘魔术,那他就不配站在这个舞台上!”双方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主持人汪涵见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如果没有优秀的魔术师对魔术进行创新,破解也就无从说起,喝水不忘挖井人,对吧?”此言一出,双方很快平静下来,节目也顺利进行。

面对选手的诘难与刘谦的反击,作为主持人的汪涵偏袒任何一方都可能将矛盾激化,可谓是进退两难。然而汪涵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假设,说明“刘谦的魔术创新是选手破解的前提条件”,既肯定了刘谦对魔术创新的功劳,又提醒表演者“喝水不忘挖井人”,不要忘本,戒骄戒躁,让双方都有一个台阶下,一场风波就这样巧妙地平息了。

四、指出缺陷的合理性

有时场上也会出现一些“危在旦夕”的情况,救场如救火,能够及时指出差错的合理性十分关键。

2007年9月9日,在“中国亳州药博会开幕式暨主题晚会”现场,大屏幕正在播放斯琴高娃的贺辞录像时,声响设备突然出现问题,台下唏嘘声四起,场面尴尬。这时主持人朱军不慌不忙地说:“唉,都怪今天晚会现场的观众热情太高,热情一高,电压也随着升高,结果电闸一跳,声响设备就‘失声’了。”此话一出,唏嘘声为热烈的掌声所替代。

现场设备出现问题是不应该的,但是问题出现,作为主持人就必须去面对。如何让不合理变成合情合理,不仅化解尴尬场面,而且保持观众的热情,这是对主持人临场应变的又一考验。

五、模糊解决

不指明谁是谁非,只给出一个模糊的解决方案,让争执的双方都有台阶可下。

双方因为一点小事而争执不下,以至于矛盾激化。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争执的双方认为自己有多么正确,一定要捍卫“真理”,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只好通过试图压倒对方来获得平衡,而这显然分外困难。那么,作为主持人,此时根本没有必要指明谁是谁非,以免进一步激化矛盾,只需给出一个模糊的解决方案,让争执的双方都有台阶下就可以了。

在一次竞赛游戏节目中,一组嘉宾由于缺乏与人合作的观念,内部关系没有协调好,导致矛盾冲突。主持人动之以情地说:“你们两人就如同车子的两只轮子,只要有一方脱离,整个车子就无法动弹了。希望你们同心协力发挥力量,发挥最好的水平。”

接着主持人又用比喻说:“团队就像一个家庭,各有分工,妻子如能尽心尽力地把家弄好,这位丈夫才能安下心来去闯事业。”

主持人没有判明谁是谁非,干脆给出了一个“各自分路而行”的解决方案,让两人都有了充分的理由掉转车头,找个台阶下。这样,两人的争执就“不明不白”地解决了,开始相互配合,整个游戏又在欢快的氛围中进行。

第三节:现场气氛不活跃——开开玩笑

热烈、热闹、轻松、自然是许多主持人在节目气氛上的追求。尤其是一些综艺节目,游戏节目更需要主持人运用技巧去制造气氛,和嘉宾开玩笑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开玩笑作为调味品,可以减轻紧张,调节气氛,缩短与嘉宾之间的距离。彼此之间产生矛盾时,一句玩笑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消除积怨。开玩笑也可以用作善意的批评或用来拒绝嘉宾的要求。

但开玩笑要把握尺度,掌握分寸。若玩笑开得过火会给人一种被耍弄的感觉,弄不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会加深或引发与嘉宾的矛盾。

开玩笑要注意对象,大大咧咧的人可以开个玩笑;过于严肃、喜欢安静的人和他开玩笑就要轻一些。开玩笑还应注意内容,既不能太庸俗,太低级下流的笑话会有损于主持人在观众中的形象。也不能拿嘉宾的缺陷或隐私来做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