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修订版)
48769700000022

第22章 即兴采访篇(4)

刘妹威:如果这样的话,那你太小看我们银行家了。现在我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呢,这么简单的问题,银行不会发现不了。那么为什么不应该发放的贷款发放出去了呢?应该停发的贷款停发不了呢?这就说明一定是有其他的因素在干扰。

主持人:照你这么说,就是没有人来关注这件事。

刘妹威:没有人说出这件事。银行没有及时采取行动的原因,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

主持人:不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

刘妹威:从技术上,现在银行有那么多博士和硕士,他们都受过很好的训练,他们怎么能够看不出来呢?绝对不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而是由于技术以外的原因。

主持人:你指的这个因素是什么?

刘妹威:就是什么呢,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话,瞿兆玉哪有那么大的本事上天入地?他为什么能那么迅速地就能拿到《金融内参》呢?如果这个因素你不消除的话,保证我们的信贷安全是很难的。

主持人:你指的这个因素是在商业游戏规则之内呢,还是之外?

刘妹威:我想这不是市场经济允许的。要是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当中,这些因素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些因素呢,会威胁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我以前的研究,就像瞿兆玉对我的评价一样——太学术了,我对这些因素原来关注得太少了。

王志在这期面对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时,成功地运用了聚敛思维,“追问”特征明显。开场便提出刘作为当事人的个人感触问题,在被回避之后,王志以退为进,肯定刘姝威在蓝田神话新闻事件中的个人作用,当刘姝威否定个人作用时,王志抓住问题不放,层层逼近,追问不舍,步步紧逼。由技术因素到政治因素,由个人原因到企业原因,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表面现象至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了采访的最终目的。

4.客观作证

有一种提问,不管对方怎样回答,甚至拒绝回答,都可以为提问者提供帮助。这就是把需要提出的问题当做既成事实来询问。许多人常常用这个招数来对付“无可奉告”者。主持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借鉴这种技巧。

比如,某人在很小的范围内说过一句影响很坏的话,而这个人又是由某某领导支使的。现在需要证实这个话说过没有。在访谈这个领导时,就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据我们了解,某某人在×月×日说过××话。这个话是代表你的意见呢,还是他自己说的?这样,不管对方如何回答,都会有利。如果不讲策略,采用这种方式提问:据我们了解,某某人说过××话,你知不知道这个情况?对于这样的提问,对方肯定会一口否定。这样就不大好办了。

有句成语说:邪不压正。错误的东西总是站不住脚的。存在问题的人也总是心虚的。为只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动动脑筋,办法总是比问题多的。

第四节:如何发问之三——提问的要求

主持人提问做到怎样才算最佳境界,吴郁教授在《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主持人提问的要求:

一、具体准确,简明易懂

访谈的提问最忌“大而无当”,问得空泛,让对方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说起,也不能只要回答“是”“不是”这样的封闭式问题。一位主持人问一个优秀学生的家长:“你平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这位家长不善言辞,没有如主持人所期待的“1、2、3、4”侃侃而谈,主持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过于开放,马上化整为零,把问题分解开,一步步耐心地问:“孩子在家干活吗?”“你是有意让他吃苦吗?”“您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这样明确具体的问题,对方有的说,谈起来也实实在在,而且生动的回答更好地达到了采访目的。

例如,白岩松在采访《读卖新闻》总裁渡边恒雄时这样问:

我想知道,今天依然会有很多人感到好奇。因为在2005年6月之前的时候,不管是您还有《读卖新闻》,可能更多的是具有保守的一些倾向。但是从2005年的6月开始,您突然开始反对参拜靖国神社,后来又接受了《纽约时报》的采访。现在人们依然好奇,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或者您认为是转变吗?

《读卖新闻》过去一直是日本民族保守势力的重镇,一贯支持参拜靖国神社,也一直以日本鹰派的代表人物而闻名。但是,从2005年6月开始,已近暮年的渡边却向保守思潮踩下刹车。他亲自撰写社论批评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下令报社开始为期一年的《明确战争责任》系列报道。他的这种突然转变在新闻界和整个日本社会引起了巨大的震荡。白岩松专访时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寥寥数语,但是指明了采访的方向,使渡边恒雄也可以轻松回答出符合采访提纲的内容。

二、层次分明,控制节奏

专访中,主持人的提问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不可“东扯葫芦西扯瓢’,提问要有相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才有利于谈话的深入,有利于信息的传递,有利于受众的接受和思考。此外,主持人还要注意交流程度深浅、双方情绪张弛、节奏松紧、时间长短的控制,这样既符合人们收听收看的心理节律,也有助于积极和谐的访谈气氛。

例如,陈鲁豫在访谈著名影星刘德华的节目中,谈及父亲的影响时是这样提问的:

主持人:一般老大跟最小的爸妈会比较疼爱、特别照顾,中间的小孩会稍微疏忽一点,你会不会——比如说被打的机会多一点儿?

刘德华:很少,我只是被打过一次,就是去赌钱。这是爸爸打的一次,打得好狠,真的狠心。

主持人:你去哪儿赌钱?请问。

刘德华:爸爸妈妈每个礼拜就会给我们一定的零钱去吃那个夜宵。那天晚上就看到他们玩扑克牌的那个,反正那钱都给我们的嘛,那我就以为可以赌嘛,然后就买了。买了之后弟弟没有吃夜宵,小孩子,我就背着他回去,然后我就带回去,跟妈妈爸爸说我们吃得很饱就可以了,但是一回去他就讲,这就是我弟弟,小孩子。

主持人:结果你爸爸知道就打。怎么打?

刘德华:吊起来。以前有那些风扇,它上面有个圈圈钩在那个楼顶,就把那个电风扇拿下来,然后绑,一绑就钩上去打。我爸爸就是这样,那么简单的事,打就打嘛,还搞那么久,还把我吊上去。

主持人:哭不哭?求饶不求饶?

刘德华:没有,我只是吊上去叫他快一点。

三、问题的“入点”与“落点”,不落俗套

人们早已厌烦了采访中的套话和“小儿科”模式,什么“请谈谈您的感想”“请您说两句”……既缺少新的信息,又很难深入,这样的提问无从激起访谈对象的谈话兴致,很可能导致流于表面的官话、套话。主持人专访的个性魅力,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发掘上。这种发掘又主要是通过语言传递给对方的,要想在访谈中出现生动活泼、富于新闻价值的东西,主持人必须讲究发问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主持人要在发问上下点儿功夫,努力做到“入点”具体生动,能触动对方和受众的心灵;“落点”限定方向,能引发采访对象的深入思索和肺腑之言。这样的提问可能是对方以往接受采访时没有碰到过的,这时他必须迅速深入认真的思考才能回答,这样的问法往往会引出别开生面、触动深情、袒露真心的回答。

如白岩松采访渡边恒雄时,听到楼下日本“右翼”的喊叫,他是这样选择问题切入点的。

白岩松:刚才底下大喇叭响的时候,我就很担心,我突然想到过去两年,会不会有一些“右翼”曾经影响过先生的休息。

渡边恒雄:那是有的,比如说威胁信。我曾经收过这样一种威胁信:“你周围的警卫非常严,我们不能去杀你,但是你的孩子,在哪儿工作,每天怎么样去上班,我们都清楚。”因为我今年已经80岁了,我19岁当兵的时候,我就想为什么我的人生19年就要结束了。但是我反而活了80年。所以说我的寿命已经是很长了。所以说右翼来刺我也没有关系,因为我现在抱有用勇气来说话的心态。

白岩松:我最后要说的一句话是我非常非常尊敬您,一方面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同时另一个角色也是尊敬您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也是一个做新闻的人。因为我是把先生所做的事情不仅仅当成日本的良心,也当成新闻的良心来看待。

我们假设提问没有选择现在的切入点,就直接问“您对右翼势力的恐吓抱什么态度”、“你怎么看待日本右翼的威胁”,可想而知这样的问法会使访谈气氛十分生硬,教化的功利色彩太浓,访谈对象难免不说“大词”,而受众这一头也自然会生出距离感,被访人物反而离普通人群远了。白岩松的问法,第一,信息量丰富,点出了日本右翼的猖狂;第二,从这个切入点走近渡边先生,很有人情味,有将心比心的心灵沟通,充满关切之情,马上激起渡边恒雄的万千感慨,如实地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真实感人,有很强的说服力。我们聆听到他的心声,既具体又亲切,既深入又感人。

四、方式多样,灵活变换

节目主持的谈话方式、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目的只有一个:使访谈顺畅,使访谈深入。

对于不善言谈的访谈对象,可采用“问答式”、“介绍式”的谈话方式,问题应具体实在,以帮助对方进入生活常态。“拿一个人最亲近的事物作为谈话的开端,绝对能让他充分地开放自己。”谈其熟悉的事、有兴趣的事,这样不至于“卡壳”或“冷场”。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及时发觉、提炼、导出其人生的精华。事件性、意见性专访多选择善谈者为专访对象,往往采用“讨论式”、“诱发式”谈话方式,具体与抽象相结合,个别与一般相结合,诱发访谈对象做多层次、多侧面的探讨。主持人思路要敏捷,随时注意把握谈话的方向、范围和深度,善谈者一旦离题,立即用一个具体的问题拉回来;发现关键性的论点,马上加以强调和进一步地开掘。有时二人谈得投机,甚至不用设计问题的“落脚点”,只提个话头,以简洁的语言推心置腹地谈谈自己的感慨,就能引出对方的肺腑之言。总之,主持人始终应在积极和谐的谈话过程中不露声色地控制专访的进行。

第五节:面对消极对抗

有时候,访谈的话题直接涉及被采访人的利益,尤其是一些批评性访谈报道,大多会招来消极对抗。

这类访谈对象对访谈采取一种冷淡生硬、抵制对抗的态度。他们往往寻找各种借口与托词,回避主持人。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不是沉默不语、拒不回答,就是支支吾吾,把话题岔开,即使迫不得已,不得不说,也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地说点无关紧要的情况,回避要害性的问题。有的谈起来一味强调客观,推卸自己的责任;有的谈得真假难辨,企图混淆是非,把水搅浑;有的装出一副可怜相,甚至流出几滴眼泪;有的又蛮不讲理,气势汹汹,甚至破口大骂,拳脚挥舞……

他们有的是已经犯了错误,但没有正确认识。有人要访谈,他以为是跟他“过不去”。他不是拒绝采访,就是在主持人面前耍态度,甚至阻挠、设置障碍。有的虽然对错误有一定的认识,但也往往担心“问题曝光”后,自己会“丢面子”,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或害怕利益受损,害怕追查责任;有的虽然访谈事实不直接涉及自己的利益,但是由于涉及自己所在单位、自己的领导、同事、朋友、亲戚的利益,也会顾虑重重。

应当看到,虽然主持人访谈的事实对访谈对象来说是不利的,主持人与对方在这个问题方面的立场、观点、利益有不一致的一面,但是,就基本的立场、观点、利益来说,双方又是一致的。双方这种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既为访谈提供了有利条件,也给访谈造成了较大的障碍。还有在访谈活动中,双方一致的关系是潜在的、间接起作用的因素,而不一致的关系又是现实的、直接起作用的因素。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态度形成之后,虽然比较持久,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在方向与强度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态度。因此,面对这类心理复杂的采访对象,应该有更多心理上的准备,同时,也要更多的从心理上去下工夫。

2006年夏天中央电视台邀中国港澳台地区的电视媒体沿北京至拉萨的青藏铁路做专题报道,有一辑是张羽会同东森电视台名主持卢秀芳采访青海塔尔寺一位16岁的小活佛,起初卢秀芳因为对活佛实在陌生而提问了一些笼统概况的问题,小活佛实在不知如何作答,此时小活佛的表现显得有些冷漠。这时张羽立刻跟上一个十分具体的问题“解围”,而卢秀芳也配合默契十分敏捷而巧妙地变换提问策略,使采访谈话能够顺畅愉快地进行下去。

卢秀芳:您对外面的世界怎么看?

张羽:看电视吗,每天?

活佛:不看。

张羽:电视也不让看。

活佛:不看,就是主要学习。

卢秀芳:比方说一些流行歌曲,你听过吗?

活佛:没有。卢秀芳:活佛,你有没有感觉你跟其他人的不同啊?有感觉吗?

活佛:我自己没有感觉。

张羽:你自己没有感觉,那会不会现在经过你的学习,你感觉跟别人是不同的?

活佛:没有,我自己就是跟平常人一样吧,学经啊。

张羽:你每天的功课这么紧,玩的时间很少,像您这么一个年纪,在城市里的孩子,他们可能是上学,有同伴娱乐,来享受最先进的时尚,你羡慕不羡慕他们?

活佛:我已经习惯了,没有。

卢秀芳: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没有被选为活佛的话,现在的你是什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