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从北到南去畅游
4874300000008

第8章 西北地区(1)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千米的临潼区境内。秦始皇即位的次年(公元前245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当时的丞相李斯是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陵园仿照秦国都城成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千米,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

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千米。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揭开了埋葬于地下2000多年前的秦俑的神秘面纱。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个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当的过洞中。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铠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

从两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做“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驰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中断,四号坑未及时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天台山

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秦岭山脉北麓。

天台山展现了秦岭雄伟博大的气魄。最高峰天柱峰海拔2198米。天台山树木覆盖率在90%以上,莽莽林海,绿波荡漾,林木蔽日,“偶闻松涛声,却是万籁静”,神秘莫测。天台山的千余种植物汇成茫茫林海,群峰巨石隐现于苍松翠柏之中,组成一幅幅图画:春季山明水秀,野花烂漫;夏日风云变幻,绿涛奔涌;秋天万紫千红,硕果累累;冬时连绵群山,银装素裹。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分为五个景区。漾峪沟景区:以漾峪沟炎帝出生地为中心,辅以神农泉、姜炎圣母庙和茹家庄古遗址等展现久远的古代文明。烧香台景区:以烧香台为中心,包括伯阳山、猴娃石、玄关和十二湾等景点。杨家滩景区:以杨家滩缓坡谷地为中心,包括白马关、千尺崖、跃马涧、东西湖及荞麦山。莲花顶景区:包括天台山庙区、老君顶、观景点、莲花顶、天柱峰、系马桩、人头峰等景点。鸡峰山景区:有宝鸡祠、庙王崖、老母顶、灵官池和燃灯寺等景点。以上各景区面积总计124平方千米,位于海拔798~2198米的秦岭褶皱山系,气势博大,山体雄伟、陡峻,山脊突兀、延绵,多嵯峨山峰;水系丰富,河流湍急,多溪泉瀑布;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森林密布,物种丰富,自然地理景观独具特色。

尤其可贵的是,天台山地灵人杰,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有7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是享誉海内外的“青铜器之乡”;有中国最早的刻石“石鼓文”,道家始祖老子的讲经台,以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古栈道。壁立千仞,架空飞阁。孕育着天台山的神秘感和多彩性。

凤翔东湖

凤翔东湖风景名胜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省凤翔县。

凤翔是先秦古都雍城所在地,在历史上曾经长期作为道、府、州、郡驻地,是关中西部重镇。城东东湖湖水从城外凤头泉引来,东西分流,如凤凰展翅飞翔,城因此得名。

凤翔东湖在风翔县城东门外,分内外两湖,面积140平方千米。内湖是宋代着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重疏,已有900多年历史;外湖是清光绪年间凤翔知府开凿,统称东湖。自宋代以来历代兴建有许多园林建筑,湖光亭台,交相辉映,是关中着名的湖山园林,也是北方园林的优秀代表。

现在的东湖,湖水碧绿,柳树苍翠,亭台楼阁星罗棋布,石桥萦回多姿。

湖内有游艇,可供游人乘坐,饱览湖光山色。沿芳草萋萋的小路,见上写“古饮凤池”大字的墙壁,踏着迂回的石桥,便依次可以游览断桥亭、君子亭、小娇亭、春风亭、鸳鸯亭、惠景堂等。湖西南角有两层古式高峻建筑——望苏亭。

湖东还有洗砚亭、一览亭和来雨轩。

喜雨亭在东湖北岸,小巧玲珑,四角微翘,亭亭玉立,富有诗意。此亭落成之时,正巧凤翔久旱遇三场雨,丰收有望,于是苏轼命名喜雨亭,并写了《喜雨亭记》以作纪念。此文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雨后人们喜悦之情,亭子也随之而出名。

凤翔博物馆在内湖,原为三公祠(周公、召公和太公)和苏公祠旧址,陈列有大量的诗文石刻和其他历史文物,其中尤以苏轼自赞刻石最为着名。

药王山

药王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省耀县,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药王山在耀县城东,距西安约100千米,唐代称磬玉山,后因大医学家孙思邈曾在此隐居,为了纪念他,便称此山为药王山,宋至清,有时也称五台山。

药王山是由瑞应、起云、升仙、显化、齐天5个山峰组成的山岭,五山对峙,顶如平台,与长安县的南五台遥遥相对,所以又称北五台。最高峰海拔812米,山上古柏葱茏,庙宇层层,是关中渭北的名胜之一。

孙思邈(581-682),耀县人,是唐代杰出的医学家,他少时因病学医,博涉经史百家着作,总结了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着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医学名着,因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以医济人、不慕名利,被人民群众尊为“药王”。自唐代以来,宋元明清历代都为孙思邈修建庙宇,现存宋元明清建筑近200间。

药王大殿位于药王山显化台上,建于明代。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亭台楼阁如在空中,雕梁画栋,碑石林立,树木丛荫,环境古雅。穿过几道石牌坊,登石阶172级,进入大殿。大殿坐北向南,高22米,长57米,宽24米,规模宏大,巍峨壮观。殿当中有孙思邈彩色泥塑巨像一尊,是明代巧匠塑制,高约3米,相貌温和端庄。像的背后有石洞名药王洞,相传孙思邈曾隐居于此。大殿的配殿内有我国古代扁鹊、张仲景、华佗等十大名医的塑像。正殿前东边有碑亭一座,亭中树立碑石多通。碑上刻有大量药方和保健知识,长期来不断为人们拓印和传抄。碑亭东是孙思邈医学着作陈列室。药王大殿外,有两个大石坑,深约两米,人称“洗药池”,相传是孙思邈当年洗药用的池子。池水清绿凉爽,民间认为可以治病。洗药池西边,就是着名的耀县碑林,有许多珍稀的南北朝时期的石碑。

大殿东边200余米处,有药王山摩崖造像,其中有隋唐石窟7龛,北魏至唐代造像多通。

升仙台在大殿以南,台上有“静应庙”,也叫“静明宫”“南庵”,是渭北闻名的道教宫观。明代以前,这里也朝拜药王。相传这里还有孙思邈亲手所植的5棵古柏。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奇妙的佛光景象感动了,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

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佛门弟子、达官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在4世纪至14世纪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拜者络绎不绝,经久不衰。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并不是指有1000个佛或1000个洞窟,佛语泛指有许许多多的佛和洞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当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圆录清理第十六窟甬道的积沙时,奇迹便发生了:忽地一声巨响,山裂一条缝,出现了藏经洞。藏经洞共出土宗教文献、传统四部文献、语言学文献、文学文献、民俗学文献、史学文献、地理学文献等古人写本共5万多册。时间跨度长达5个多世纪。莫高窟藏经洞的出土文献与此前后出土的殷墟甲骨文、汉晋木简、明清档案被并称为20世纪中国史学“四大发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至五月,英国人斯坦因至莫高窟,以四块马蹄银(共重200两)骗买写卷印本古籍24箱,佛画、织绣品等5箱。三十四年三至五月,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来到敦煌,以白银五百两骗买写本、印本、经卷、文书、佛画等6000卷,并拍摄莫高窟照片376幅。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学部获悉敦煌石室文物流散消息后,命令甘肃藩司将剩余经卷运京保管,这时王道士又私藏若干。同年前后,于数十洞窟凿通道,使各洞相通连,大量壁画遭破坏。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10个朝代的洞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县以来,这里不仅是开拓疆土、经营西域的前哨阵地,而且是通向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国际交通枢纽。在中西交流的悠久历史长河中,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和印度、波斯、希腊等外来文化,在敦煌这块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彼此交流,互相融和,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有震惊世界的人类文化瑰宝莫高窟,还有大漠孤烟、海市蜃楼、雅丹地貌、边塞亭障、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多姿多彩的自然风貌。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着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它和鸣沙山东麓的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二绝”。

敦煌是座“大漠万物聚珍区”。这里地貌奇特,景观万千,形成了幅员广大、内涵丰富的大漠旅游区。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出三条旅游线,即莫高窟石窟艺术东线游;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南线游;阳关、玉门关古战场西线游。

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风靡世界的“敦煌热”。

鸣沙山鸣沙山位距城南5千米,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故称“五色沙”。见于史书记载的历史已近两千年。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东晋始称鸣沙山。其山西起党河峡谷隐形卧佛山,东止莫高窟,东西绵亘40余千米,南北宽20余千米,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峰峦陡峭,山脊如刃;马践人驰,殷殷有声;轻若丝竹,重如雷鸣”。人登山顶向下滑,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早在唐代就有诗赞咏:“传道神沙异,寒暄也自鸣,势拟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跻刃不平,更寻梓井处,时见白龙行。”其沙响之谜至今还未解开。

月牙泉处于鸣沙环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水质甘洌,澄清如镜,铁鱼鼓浪,星草含芒。千百年来沙山环泉,泉映沙山,犹如一块光洁晶莹的翡翠,镶嵌在沙山深谷中,“风挟沙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流沙与泉水之间仅十数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埋,地处戈壁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历代文人赞誉说:“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山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灵泉一泓号月牙,碧流琉净无纤瑕,林木倒影碧波尽,恍似丹桂枝横斜”。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在敦煌城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的砾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