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从北到南去畅游
4874300000005

第5章 北方地区(4)

今尚存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10多处。其中,以悬空寺胜景最奇,半壁之间,一排亭台楼阁,上接云端,下临深谷。另有琴棋台、出云洞、紫芝峪等自然风景区。峭壁悬崖之上多留有古人题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还能看到“岳顶松涛”“夕阳返照”“金鸡报晓”“玉羊游云”等自然奇景。

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是太行山的支脉。它由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主峰环抱而成,因此而得“五台”之名。其中北台斗峰,最为险峻,海拔达3058米,是我国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峰,素有“华北的屋脊”

之称。

相传从前五台山叫五峰山,气候终年酷热,赤日炎炎,久旱无雨。文殊菩萨来此传教,见百姓受苦决定用法除灾,造福万民。于是他变成一个化缘和尚,跑到东海龙宫向龙王借宝。龙王领他遍览宫内奇珍异宝,任他选。文殊菩萨看了只是头,一样也看不中,最后,他提出只要龙宫外面那块又大又黑的石头。

龙王听了有点为难,心想:此乃歇龙石,被他拿走吾儿如何歇息?龙王打算推托,但转而一想:此石又大又重,料这老和尚也搬不动,不如做个人情,免得让人笑我小气。于是假装点头答应,站在一旁,看这老和尚如何处理。不料话刚出口,老和尚立即双手合十作谢,然后用手指轻轻一点,歇龙石竟然由大变小,装进和尚的袖筒里去了。龙王见状,后悔莫及,却又无可奈何。

歇龙石就这样被文殊菩萨带回了五峰山。说也奇怪,歇龙石一落地,整个山区顿时就清泉潺潺,草长花开,气候变得凉爽舒适起来。此后,人们就把这块歇龙石叫做清凉石,五峰山叫做清凉山。

再说龙王的五个儿子回到龙宫,见没有了歇龙石,问明缘由后,就一起赶到五峰山想找回去。只见五峰高耸,雾海苍茫,哪里还找得到歇龙石。五位龙子气得挥动龙爪,横冲直撞,乱挖乱翻,不仅削掉了五峰的尖顶,使它成为五座平台,还在每座台顶的半坡上,留下了成堆乱石,大小参差,飞棱斗角,这就是俗称的“龙翻石”。

据说,当年文殊菩萨常常端坐在石上讲经说法,周围能容纳数百僧徒聚坐聆听。《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载:“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爷”

中国古称震那国,佛教徒认为中国在佛经中所说的南赡部洲,五台山的五台犹如五顶,地理形势与经中描述的文殊菩萨的住处极其相似,这是五台山被视为佛教圣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扎兰屯

扎兰屯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

扎兰是蒙古语,是管理小屯落的官职名。

扎兰屯风景名胜区由秀水、断桥、柴河,大、小孤山和喇嘛山景区组成,总面积470平方千米。秀水、断桥景区是集山、水、林、岩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吊桥公园和秀水公园是扎兰屯最有名的风景点。柴河景区是以山险、石怪、水秀、树茂、兽奇、鸟异而着称,河床两岸悬崖峭壁,气势磅礴。大、小孤山景区则是绿草如茵、水网密布、曲曲弯弯。喇嘛山是因28座形态各异的大、小山峰而得名。

扎兰屯市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位于滨洲铁路线上,往东直通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哈尔滨,往西直达海拉尔、满洲里,交通方便。扎兰屯风景资源十分丰富,其特点一是自然风景优美,二是消夏避暑胜地,三是民族风情淳厚,四是辽金文化灿烂。全市70%的面积被森林和天然草场覆盖,有50多种兽类、200余种鸟类和50多种鱼类生息繁衍。这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西北是大兴安岭山地,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像浩瀚的绿色海洋环绕着山城,山上松桦茂密,山谷溪泉众多,雅鲁河和绰尔河缓缓流过,河中有许多丛林绿洲,草木茂盛,风光独特,景色宜人。春天的扎兰屯万紫千红,四周杜鹃花盛开,芍药花争艳。夏季气候凉爽宜人,清末以来是传统的避暑胜地。秋来漫山林木树叶变得五彩缤纷。故一向有“内蒙古小杭州”的美称。这里蒙古、朝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多个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人文景观。

扎兰屯有深厚的辽金文化底蕴,历史悠久,古迹较多,以辽金时代文化遗存最为显着。

吊桥公园在市区北部。园中古木参天,杨柳倒垂,亭台错落,清水碧波,吊桥横跨,颇有江南水乡的味道。闻名的吊桥,是由两条铁索腾空吊起的精致木桥,宽4米,长65米,造型别致美观。桥建于1905年。人走在上面,像上了“浪木”,晃晃悠悠,别有情趣。当人们站在桥上向北望去,朱栏黄瓦的“望湖亭”隐约可见,亭西后侧是一孔有扶手的高拱桥。从吊桥西望去,只见那水中的桥,孔中的天,恰似八月十五月儿圆。

秀水公园位于扎兰屯北羊鼻梁山的山脚下,以风景优美着称。山的中段,石壁陡峭,远看同羊的鼻梁差不多,故得此名。青山叠翠,林木葱茏,山顶矗立着秀水亭,登亭远望,可见巍巍高山环抱着扎兰屯,绿树掩映,河水如带,整齐的街道,来往的人流,山城风光,一览无余。雅鲁河流经这里,河中有无数长满林木花草的小岛,碧水回环,风采动人,可乘小船游览。1961年老舍等一批文化名人来此游览后,共同商定命名为“秀水”,可谓实至名归。

柴河柴河是绰尔河的支流,穿行于火山喷发造成的玄武岩河谷,由于河流的下切作用,两岸形成陡壁,汹涌的河水惊涛拍岸,轰鸣声在山谷回荡。柴河在绝壁与密林间奔流,时而跌宕澎湃,时而舒缓回旋,连缀起一串串的美妙风光,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卧牛泡,面积约1800平方千米,形状如梨,岸边古树参天,峰峦绕湖,似浓浓的绿波间托起的一面明镜,倒映着澄澈碧蓝的苍穹和连绵湖边的群山,只是每当有行船划过,必会惊动一群群的水鸟,振翅促飞,搅乱了它固有的安宁,同时也带来一份生机。

月牙湾是经过一番狂奔的柴河在一片较低缓的谷坡减慢了速度,汇集而成的,水面两端狭窄中间宽阔,形如弯弯的月牙。月亮湖,湖面如一轮明亮的满月,人迹罕至,是犴鹿獐狍的世界。水帘洞,红花尔基河沿地势飞泻而下,形成落差6米的瀑布直冲潭底,两侧原始林木遮天蔽日,突兀怪石临水而立,水幕后有一深洞,被遮挡得严严密密,别有洞天。老虎洞、熊瞎子洞,地势险恶,阴森潮湿,形象逼真,令人恐惧,而其下缓缓流动的绰尔河,波光溢彩,浓荫倒映,温润可亲,形成极大的反差。九龙泉、一线天、虎啸岩、独秀峰诸景点,无不是形神兼备,各领风骚。

华山

华山,古称西岳。在陕西华阴县城南,海拔1997米,北瞰黄河,南连秦岭。《水经注》说它“远而望之若花状”,因名花山,又称华山;又因其西邻少华山,又称太华山。华山以“奇拔峻秀”冠天下。其主峰为落雁(南峰)、朝阳(东峰)、莲花(西峰),还有玉女(中峰)、云台(北峰),为华山五峰。

华山名胜很多,天然奇景处处可见。如凌云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崖上开凿出的通道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苍龙岭等。“华山自古一条路”,现在亦然。

相传大禹治水,处处得到人和神的帮助。他把黄河引出了龙门,来到潼关时,又被两座山挡住了去路。这两座山南面的叫华山,北面的叫中条山。它们紧紧相连,河水不能通过。这时有位名叫巨灵的大神,挺身出来帮大禹的忙。

35巨灵神的身躯不知有多么高,力气不知有多么大。只见他走上前去,伸出两只巨手,紧紧抓住南面华山的山顶,顺势用脚使劲去蹬北面中条山的山根,要把两座连在一起的大山硬分开来。他这一鼓劲,中条山倒给他蹬开了,黄河也顺利地从他蹬开的缺口流过去了。可是由于用力过猛,好端端的华山也被他掰裂,一高一低,成了两半。高一些的就是现在的华山,又叫太华山;低一些的就是现在的少华山。如今在陕西的华岳峰顶上,巨灵神开山时留下的手印,仍然老远就看得见,五个手指头和手掌的形状,还清清楚楚的。那个大脚印,则留在山西永济县境内中条山脉的首阳山下。华岳峰和首阳山隔河相峙,各在一省,巨灵神之巨大真是难以想象。李白“巨灵咆哮劈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的诗句,讲的正是华山的来历。

黄帝陵

黄帝陵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由黄帝陵、子午岭、黄土风貌三个景区组成。

黄帝陵简称黄陵,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陵墓,是国务院公布的重点保护第一号古墓葬,世称“天下第一陵”。子午岭有秦朝修建的秦直道和北宋修建的石空寺、紫娥寺及阎庄水库等景观,独特的侯庄渊、郑家庄水库等黄土高原湖泊和淳朴的陕北民俗风情构成了别具一格陵园、柏林和黄土风貌景区。

桥山因山形像桥,故以得名,山上古柏参天,碧水环绕,景色宜人。

桥山有古柏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余株,是当今全国最大的古柏群。黄帝陵寝就处在这满山古柏包围之中,登临台顶可远眺四周山水。

黄陵坐北面南,冢高3.6米,周长48米,冢前立一石碑,上书“桥山龙驭”。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石碑上镌郭沫若题“黄帝陵”三字。陵前数10米路边立一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西侧有一高台,旁有石碑书“汉武仙台”,相传为汉武帝征朔归来,在此祭祀黄帝、祈求升天所修筑。

桥山东南山麓有始建于汉代的祭祀轩辕黄帝的轩辕庙,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移至今址,明清各代都有重修。庙呈四方形,庙门朝南,门额上大书“轩辕庙”三字。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古柏,树高19米,树围10米,有群柏之冠之称,据说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外国学者称其为“世界柏树之父”,距今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穿过庙门北边的过厅,是一座长方形碑亭,东西两边共立有47通石碑,其中有蒋介石手书“黄帝陵”石碑。最北端是大殿,殿额上悬挂“人文之初”大匾。殿门外西侧有一大古柏,名曰“挂甲柏”,树干斑痕密布,像有断钉在内,相传这是汉武帝征朔方还驻跸挂金甲印烙所致。进殿门,立有巨幅石刻黄帝像,下立黄帝牌位,供桌上摆放着各种供品。大殿两侧还建有出土文物展厅。

几千年来,每逢清明时节,不少历代帝王官吏都亲自来这里祭奠。现在每年清明,海内外炎黄子孙也都在此祭奠黄帝。

嵩山

据《尚书》上说,嵩山从外面看是方形,故称“外方”。又由于古代传说中的尧舜的居地都在现在的山西省南部,对于部落氏族来说,嵩山距离他们已经很远了,所以叫做“外方山”。

夏禹时称为“嵩高”“崇山”。周公着《尔雅》上说:“山大而高者叫嵩。”平王东迁洛阳以后,始定嵩高山为中岳。嵩山这一名称是汉武帝以后才出现的。

以后历代均沿称嵩山为中岳。它是根据《诗经·大雅》中“嵩高唯岳,峻极于天”的诗句而命名的。古人认为它凝聚天地灵秀之气,居于四方中央,巍峨高峻,雄伟秀丽,故称中岳。

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来游嵩山时,见到一棵高大的柏树,而封之为大将军柏,接着又封另两棵树为二将军柏和三将军柏。

三将军柏清初被火烧毁,现存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其中二将军柏较为壮观,它高约30米,围径15米,虽然树皮剥落,躯干龙钟,但依然生机盎然。树干下部有一枯孔,南北相穿,好像一座门庭过道,洞中能容数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干,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又如金鸡欲飞。

洛阳龙门

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龙门位于洛阳南郊,伊河自南向北流去,两岸石山对峙,形成一个天然的门阙,称为龙门,又称伊阙。这里满山翠柏,瀑布飞泉,长桥卧空,伊水碧流,风景优美。

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年间,人们在这里伊河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凿窟建寺,成为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石窟艺术宝库。龙门石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而精美,现存窟龛2100多个,佛塔40多座,造像10万余尊。

龙门石窟始建于公元494年。当时的北魏王朝崇信并提倡佛教,佛教艺术也最兴盛,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后,在伊河两岸的崖壁上开始营造石窟。后来经过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连续营建,使伊水东西两山的窟龛密如蜂窝。五代和宋代初年虽也有雕造,但为数很少。

龙门石窟的石雕,造像生动,技艺惊人,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石窟中的纪年题记又为石雕凿成的年代提供了可靠证据。龙门石窟的题记、碑刻,例如“龙门二十品”“伊阙佛龛之碑”等,字体劲道精美,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潜溪寺又名斋祓堂,是龙门西山北端的第一个大洞,开凿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洞内主佛是阿弥陀佛,姿态肃穆慈祥,身体各部比例匀称。主佛两边是阿难、迦叶二弟子和二菩萨、二天王。菩萨面部丰满,天王威武有神。

宾阳洞在龙门西山北部、潜溪寺南,分为北、中、南三洞。

宾阳北洞,北魏时开始修建,唐初完成。中刻阿弥陀佛像,佛背光为火焰纹,纹里还带有葫芦形雕纹。两侧为罗汉及协侍菩萨。洞口两壁刻二天王像。

宾阳中洞也称宾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时间最长、用工最多的一个洞窟,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开凿,正光四年(523年)建成,历时24年之久。此洞也是龙门石窟中最雄伟、最富丽堂皇的一个佛洞。洞内有大佛像11尊,主佛释迦如来面部清秀,体态平稳。洞顶雕有莲花宝盖。洞口两侧有大型浮雕,但其中构图精美、雕刻细致的“帝后礼佛图”已被盗走,只留下一片盗凿后的痕迹。洞门外有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所立着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伊阙佛龛之碑”。

宾阳南洞,始凿于北魏,隋代完成。洞中刻阿弥陀佛像,面部丰润,衣纹流畅。

万佛洞在龙门西山南部,唐代永隆元年(680年)建成。洞内南北两侧壁间刻有一万五千多个小佛,故名万佛洞。阿弥陀佛像立于八角莲花台上,姿态端正,肃穆安详。后壁雕54枝莲花,每枝花上坐着一个菩萨。南北两壁小佛像下面的伎乐浮雕,形象生动,姿态优美。

莲花洞又名伊阙洞,在龙门西山南部,建于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前后。洞为长方形,洞顶平圆。上刻一朵精美的大莲花,故称为莲花洞。洞中主佛释迦牟尼像,头部已被破坏;左侧的迦叶像头部也被盗走。菩萨雕像,刻工精细,姿态优美,是北魏石雕中的佳品。南壁佛龛上还有佛经故事的浮雕。洞口左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所题“伊阙”二字,伊阙洞名即源于此。

奉先寺在龙门西山南部,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洞。自唐咸亨三年(672年)开凿,至上元二年(675年)完工,历时近4年。这是一个露天大佛龛,东西长41米,南北宽36米,是唐代开凿的最雄伟的洞窟。

主佛卢舍那佛,高17.4米,头高4米,耳长近2米,口鼻端正,面部丰润,微露笑容,昂胸挺腹,显得慈祥端重。惜膝下部分已崩落。其他10尊弟子、菩萨、天王、力士雕像,也都形象生动,神态各异。雕刻技术纯熟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