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从北到南去畅游
4874300000004

第4章 北方地区(3)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执政十五年(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清代北京着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1903年修复。

颐和园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长期居住的离宫,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

慈禧很是喜欢颐和园的“江南景色”,她每天要从寝宫乐寿堂出来到湖边散步,起初在路上还看一看左边的水、右边的山。一天,慈禧心想:如果在湖边建造点儿什么,让我走一步就看一个景色该多好。那建造点儿什么呢?当一行人走到万寿山下的南坡时,天突然下起了雨,太监李莲英慌忙上前撑起雨伞并顺势观察了一下慈禧的脸色。没想到,此时慈禧的脸竟由阴转晴了,李莲英正在纳闷,慈禧说话了:“雨伞真好,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致。”众人不解。回到寝宫后,慈禧立即召见了工匠,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不久,在万寿山的南坡与昆明湖之间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走廊,这就是由慈禧授意修建的既能遮风挡雨,又可以一步一景地欣赏风景的颐和园长廊。

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故宫为何又称作“紫禁城”呢?这与我国古代天文地理以及帝王的封建迷信密切相关。紫禁城的“紫”指紫微恒。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恒星分为三恒、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恒指太微恒、紫微恒、天市恒。紫微恒在三恒之中央,因此代称皇帝。又因皇帝宫殿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紫禁城的“禁”字正是强调了皇宫的无比威严。

古时认为“玉皇”是居住在天宫之内的,天宫谓之紫宫,而封建皇帝自诩是“天子”,其住所即相当于天上的“紫宫”(亦称紫微宫)。封建社会时,皇帝居住的宫殿,四周绕以高大厚实的城墙,戒备森严,严禁庶民百姓靠近,故称之为“禁城”。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天安门广场曾是封建帝王统治时代紫禁城正门外的一个宫廷广场,东、西、南三面用围墙围成一片的普通百姓的禁地。天安门广场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天安门城楼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坐落在广场的北端,原名承天门。清康熙年间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上与天安门门洞及太庙、社稷坛正门相对应位置,建7座石拱桥。在金水河两岸各设石狮一对,河的南岸还设置蟠龙华表一对,木牌楼一座。清末,广场北自天安门往南到大清门全长672米:

北端以天安门为中心,宽364米;南端以大清门为中心,宽100米,共计面积约为112600平方米。

1417年到1651年,天安门被多次烧毁又被多次重建。现今我们所看到的天安门的原型就是在1651年建造的(清顺治八年)。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通高33.7米。在2000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汉白玉基座上,是高10余米的红白墩台,墩台上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城楼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汉白玉金水桥。城楼前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地相配合,使天安门成为一座完美的建筑艺术杰作。

辛亥革命后,开放了广场。1914年拆迁步廊,1914年11月至1920年,在东、西两座门和中央公园门前修筑沥青路。1924年北京开始通行有轨电车,有三条路线通过广场及东、西长安街。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拓宽,并在广场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又分别在广场的西侧修建了人民大会堂、东侧修建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侧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盘山

盘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天津市蓟县,面积106平方千米。

盘山是燕山山脉的余脉,原名徐无山,又称四正山。东汉末年,无终(今蓟县一带)人田畴,为避乌桓的骚扰和董卓之乱,率领宗族人等隐居此山中。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军北伐乌桓,田畴建功,却不受“表封亭侯,食邑五百”,仍于徐无山隐居。为纪念田畴,后人将徐无山改称田盘山,为“田畴居此”之意,后简称“盘山”。

盘山山势雄伟险峻,层峦秀丽多姿,云海松涛气势恢宏,水石清奇,景色幽绝,又素有“京东第一山”之称。古人曾赞其曰:“山秀石多怪,林深路转奇,三盘无限意,幽绝少人知。”“万株松影千峰石,一度经过半世思。”盘山不仅自然风光迷人,并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曾被列为中国十五大名胜之一,又以“东五台山”之美誉着称佛界,1990年以其“三盘暮雨”成为“津门十景”的佼佼者,是当今中国北方着名的旅游胜地。

盘山位于京、津、唐、承四角交汇地带,距蓟县城12千米,西距北京90千米,南距天津市区120千米,东距唐山90千米,北距承德180千米,均有公路、铁路直达,交通极为方便。

盘山开发始于汉,后经唐、宋、元、明、清诸代相继建设,先后建有72座佛寺,13座玲珑宝塔,迄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唐代是盘山的盛建时期,清代乾隆年间是盘山景观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山麓曾建有可与承德避暑山庄相媲美的皇家园林——静寄山庄。清康熙皇帝曾到过盘山9次;乾隆皇帝曾28次来游,并慨叹道:“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一千多年以前,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回来,曾经带兵在盘山驻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海气百重楼,崖松千丈盖。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高度赞美了盘山的景色,可谓千年之隔异曲同工。

盘山景观以“五峰八石”“三盘之胜”之奇特称绝。主峰名挂月峰,海拔864米,为盘山之巅,峰巅之上有唐朝延和年间(712年)智源禅师所建定光佛舍利塔。峰下有云罩寺,寺前一峰耸翠,形如伞盖,名紫盖峰;后有自来峰,突兀险峻;东有九华峰,状如莲花;西有舞剑峰,山顶一平如砥。五峰中主峰居中挺立,四峰环耸南北西东,所以盘山原有“四正山”之称。盘山“八石”

系指悬空石、动石、晾甲石、将军石、夹木石、蛤蟆石、蟒石、天井石。其实,盘山群峰攒簇,怪石嶙峋,“八石余多怪石,五峰外有奇峰。”

盘山有“山多高水多高”之说,水源丰盛,树木繁茂,形成“三盘之胜”。

所谓“三盘”,是指山的上、中、下三部,分别称上盘、中盘和下盘。三盘之胜,即:上盘松胜,蟠曲翳天;中盘石胜,千奇百怪;下盘水胜,涓流不息。

古人吟赋盘山,留有“五峰争捧日,八石各生云”“泉声三里五里,松影千层万层,红杏山山迎客,白云寺寺寻僧”的名句。

抗日战争时期,盘山地区是冀东革命根据地之一。日军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盘山许多佛寺都毁于战火。但盘山层峦叠翠的清秀风光依然令人钟情。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座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才得以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现已恢复了入胜、天成、万松、云罩四大景区,修建了盘山烈士陵园、盘山石趣园和盘山客索道以及道路和接待服务设施。

盘山景点林林总总,遍布全山,故难以一“线”贯通。除个别景点、景区外,可采用“A”字形的旅游路线。分别称为西线、东线(纵向),两线在峰顶——挂月峰相接,再以中线(横向)联系。无论东线西线,均可上下,并各有特色。东线景色水秀山明,开阔畅朗;西线景色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综观盘山景观藏景于里,引人入胜,而非露景于表,一览无余。因此,游览盘山,东西两线都有如观赏戏剧般从序曲到高潮、到尾声之妙,且余意不尽。

游览盘山,至山脚下,首先到达盘山烈士陵园,然后经过石趣园前行,便来到了盘山“A”字形旅游线的西线。西线从盘山山门而入,一路经过入胜、天成寺、万松寺、桃园古洞景区,到达挂月峰。

从西线进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前耸立的红柱、琉璃瓦顶的错彩镂金牌楼。牌楼上横书“京东第一山”,背面横书“层峦叠翠”。

过水木清华的“莲花池”,穿山门,“入胜”刻石正在迎候。跨石桥,便是“四正门径”。溪谷中巨大的元宝石上,呈现“此地有崇山峻岭怪石奇松”11个大字。眼前,仙人桥畔的迎客松,向游人挥手相招。

再前行,便到了盘山下盘区的第一寺——天成寺。走进乾隆皇帝常来盘山的下榻处江山一览阁凭窗回眺,方知:“山林葱茏入佳境,空谷低回溪流声。”

江山秀丽,真乃一幅天成图画。

登上翠屏峰,在宿云亭上凭栏远眺,天风云鹤,令人心悦神驰。小憩过后,可沿峭壁的石阶参谒抗日战争时的革命遗迹——包森洞、洪涛洞,再奔万松寺。

路上,为眺望“鹰松”最佳处,并可遥望李靖舞剑台。

告别万松寺去桃园洞景区,路经盘谷寺遗址。如是春游,风和日丽当赏漫山遍野盛开的山杏花,领略“杏花万树开,映目光皎洁。东风过岭来,满地飘白雪”的古诗意境。随之到智朴和尚墓一观,并一览崖下石景,探桃园古洞,看摩天石、将军台。

继续攀登,便可见“一峰身出万松巅,脚底诸峰气藐然”,直达“去天尺五”的挂月峰,只见“巍峨云罩峰头塔,半天楼阁树荫浓。”再俯瞰山下,“一览众山小”,方觉风光无限。

如果您想减少登山之劳顿,又想饱览盘山之风光,可从“A”字形旅游线的起点入胜景区乘索道,由入胜直达万松寺,既可往返,也可沿景点步行返回,又可以从万松寺步行去挂月峰。

西线是游览盘山的导游路线,也是当年皇帝来盘山的必游之路,清乾隆皇帝来盘山的次数最多。这里留下了不少关于清代东阁大学士刘墉和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昀等伴随乾隆皇帝游盘山的奇闻趣事,令人游兴倍增。

倘从东线上山,可见静寄山庄遗址处建起的盘山烈士陵园。到片石沟,沟旁崖壁上,有“千尺雪”“贞观遗踪”题刻。远望可见摩崖刻石“萝屏”二字。

沿沟而上,过盘山水库下的响涧,奔上方寺。寺虽不存,遗址居高临下,周围古木森森,峭石磊磊,清幽奇绝。过“大方广”,仰望“悬空石”,一览“喝断石”“天门开”

“白猿洞”,取道香路登挂月峰。

从东路走中线,由片石“响涧”过水库大坝,上西山坡,过说法台,忽觉“山重水复疑无路”,而实际上却有对峙峰涧“一线天”。穿过“一线天”,面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便到了古中盘,左山崖有乾隆题刻多处。此处可见用巨大的花岗岩条石叠筑的30余米高的两道大坝连成的平台,蔚然壮观,这便是正法禅院的遗址。由此前行至山腰,回头望,正是观赏“松影”绝佳处。而后前往盘谷寺、万松寺。由万松寺即可经天成寺下山,并可取道直上盘剑台或登主峰。

盘山“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如果在天气晴朗之日游盘山,定会使游者如愿以偿,但倘若不巧遇上云笼雾锁以至细雨霏霏之时,是观赏“津门十景”

之一“三盘暮雨”的大好时机。盘山的“云海松涛”更蔚为壮观,但不是每次来盘山都能见到的,如能巧遇,乃是游览者的一大幸事。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解决了西南边疆的稳定,平定准噶尔叛乱和签订《尼布楚条约》,使北部边疆的紧张局势也得到缓和。正是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他才从军事上、政治上充分考虑巩固统治地位,而热河行宫——避暑山庄是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皇家御苑。从1703年始建至1792年完工,先后经过长达89年的建造和扩建。这期间正值“康乾盛世”,国力强盛。农业有充足发展,人口增多,商业发达,阶级关系有所改善,有充裕的人力财力营建大型园林。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约430平方千米,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

恒山

恒山位于山西省北部浑源县境内,西衔雁门关,东跨河北省,连绵数百里,横亘塞上。恒山,亦称太恒山,又名元岳、常山。

早在远古尧时,尧帝命羲和氏的四个儿子分别掌管四岳,羲仲为东岳长官,羲叔为南岳长官,和仲为西岳长官,和叔为北岳长官。到舜帝时,舜帝用了一年的时间巡狩四岳,二月东到泰山,五月南到衡山,八月西到华山,十一月北到恒山。据《尚书》载,舜帝冬十一月北巡恒山,行至冀州曲阳,大雪封山,不得前行,便望山拜祭,当即从恒顶飞来一巨石落于帝前,舜帝将此石封为“安王石”,后世在曲阳建“飞石殿”。从此,恒山也便留下了“飞石遗踪”。

尽管这只是传说,但《舜典》《禹贡》等书皆成书于秦汉之际,当时曾有“奉天下名山十二,其二便是恒山”。可见早在两千年前,恒山就有天下第二山之称。且《尔雅》称:“恒山为北岳。”也就是说远在秦汉时,恒山就已经称之为北岳了。

恒山因何得名,说法不一,《周礼》曰“正北并州,其山镇日恒山”;《白虎通》载“北言阴终阳始,其道常久,故曰常山”;《风俗通》载“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另一种说法是因恒山山势为横向,“横”“恒”相谐。再一种说法是浑河古称恒水,因恒水而得名。《舜典》称:北岳。《禹贡》称:太行恒山。《枕中秘书》称:太恒山,恒宗命岳。《水经注》称:元岳、紫岳,以及“大茂山”“神尖山”等。汉文帝时,因讳刘恒改称常山;唐元和年间更名为镇岳;宋真宗时,因讳赵恒名复改常山。尽管别称很多,但基本名称一曰“恒山”,一曰“常山”。管子曰:“恒者,天道之有常。”可见,“恒”与“常”

总未脱开“长久”之意。

恒山主峰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7米。分东西两峰,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山,两峰对峙,浑水中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天险。恒山名胜古迹甚多,古有18胜景之说。天峰与翠屏山上,怪石争奇,楼台殿宇建造于苍松翠柏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