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竺可桢
48647800000013

第13章

竺可桢在写作《物候学》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语言文字的通俗易懂,注意把古代的、外国的有关物候学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加以阐释,让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便于理解和接受。他还在书中运用生活中农民的语言来说明问题。在谈到物候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时,他引用了我国北方普遍流传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首《九九歌》中所说的“不出手”、“冰上走”、“沿河看柳”、“河开”、“雁来”,都是北方随处可见的物候现象。这些现象生动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华北地区的物候状况。

也许有人会问,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为什么不采用现代化的手段、用仪器仪表测出数据来指导农时,而要采用传统的、古老的物候观测方法呢?

这是因为,物候是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许多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客观地反映了一定的时序关系。如我国华北有农谚:“枣芽发,种棉花。”我国四川有农谚:“菊花开遍山,豆麦赶快点(点:指点种)。”显然,依据不同地方的物候特点制定出不同地方的物候历,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简单便捷的效用。所以竺可桢说:“一个地区的物候历,只要一个普通农民受短期训练,从一小块地面上,持之以恒进行观测,便可做出。对于预告当地一年四季的农时,就大有裨益。中国向来以农立国,一千四百多年以前,贾思勰已在《齐民要术》中提倡物候历。

……现在国家建设以农业为基础,各省市能费一点力量,依据物候学和农业气象学的原则,做出本地区的物候历,对于农业生产会有所帮助。”

在竺可桢的倡议和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建立了物候观测网,统一了我国物候季的划分。全国许多省、市、地区,都有了适用于这一地区的物候历,对于指导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竺可桢从年轻时起,就决心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祖国的农业,几十年时间过去了,他从未背离过自己的初衷。

8.来自中南海的关注

一切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也就是竺可桢所提出的“植物生长所需的四大要素:日光、温度、湿度和土壤”。竺可桢的研究属于农业气候学,这门学科是研究日光或太阳辐射、气温、降水等等大气环境与农作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竺可桢早在赴美留学专攻气象专业时,就立志用科学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几十年来,无论他做什么工作,他的科研方向都围绕着这一目标。60年代初,竺可桢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集中而深入地论述了气候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竺可桢的这篇论文,积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三易其稿,在公开发表之前,登载在国家科委编印的内部刊物《科学技术研究动态》第274期上。

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看到了这篇论文。

毛泽东主席博览群书,他对科学研究的理论前沿十分关注,竺可桢的这篇论文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兴趣。

毛泽东出身农家,从小在父亲的稻田里干过农活。如今,他领导着一个农业大国,他十分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6亿人口的国家,农业所具有的地位和重要性。

作为共和国的伟大领袖,需要毛泽东操心的国际、国内大事太多太多。所以,通常毛泽东主席在大政方针制定后,对于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和具体工作方式并不一一亲自过问。唯有农业是个例外,他亲自主持制定了“农业八字宪法”,即“水、肥、土、种、密、保、工、管”。把农业田间耕作的诸要素,提高到“宪法”的高度,由此可见毛泽东主席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所以,毛泽东主席读到竺可桢这篇关于中国气候与农作物关系的论文时,不禁被深深吸引住了。

在论文中,竺可桢阐述道:“植物受气候的限制比人类还要大。“以植物而论,寒带和热带,高山和平原,沙漠和湿地,所生长的草木种类完全不同。“一棵树的叶子厚薄多少与叶绿素之分布、综合日光强弱有关。……单以眼睛能见得到的太阳光而论,红色光线和蓝色光线的作用就不同。红色光线使细胞生长,蓝色光线使细胞分裂。“植物叶绿素之所以能制造各种碳水化合物,其能源全靠日光辐射能,从一个地方年总辐射量可以初步推算每公顷或每亩地在假定理想状况下所能产生的农作物产量。……”

除了阳光,竺可桢指出:“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荔枝龙眼只产于东南,茶叶、橘子不过秦岭,热带的植物大多数不能经霜。农作物的生长速度,无论从枝叶根蒂的长度厚度计,还是以农作物的重量计,均以气温为30℃时为最快。气温降至30℃以下时,则温度愈低,生产愈慢,直到5℃左右,大多数作物进入休眠状态。气温若升至30℃以上,生长速度也要递减,气温达到40℃,大多数作物亦停止生长。”

雨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也非常重要。

竺可桢论述道:“全世界稻米产量几乎全部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季风区域。在过去的历史中,东亚和东南亚水稻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6%……所以如此,季风区域夏季有高温和充沛雨量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影响农作物收获,雨量的关系比温度更为重要。多半要靠雨量的适时。”我国的多数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的一个特点是雨量集中在夏季温度高的时期。另一特点是,夏季风来临和退却时期的或迟或早形成雨量的或少或多。雨量多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雨量少又容易造成旱灾”。

竺可桢最后在论文中指出:“气候既然仍是目前粮食生产增减的重要因素,我们就急需分析气候如何影响粮食生产,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一个地方气候的有利因素而减少或免除一个地方气候的不利因素。”

读完竺可桢这篇论文,毛泽东主席十分兴奋。他在屋里来回踱着步,然后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着。他在沉思中露出了微笑,让秘书通知科学院,请竺可桢到中南海来面谈。同时被邀请的科学家还有李四光和钱学森。

这是1964年2月6日,阴历腊月二十三,按中国的传统习俗,这天是过小年祭灶的日子。前些天北京下过一场雪,地上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中午,竺可桢和夫人陈汲一起到全国政协餐厅吃午饭,回到家,他翻开了《杜诗镜铨》,正打算接着昨天中断的地方往下读时,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中国科学院转中央办公厅电话通知,毛泽东主席请竺可桢到中南海住处谈话。

汽车小心翼翼地行驶在积雪的路上,近处的北海大桥银装素裹,远处的西山白雪皑皑横卧在天际,像一幅壮丽的剪影。

进入中南海,工作人员迎上前来,领着竺可桢走向毛泽东主席的住处。

毛主席住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那是一处不大的院落。院子里种植着松柏,前院警卫人员居住,后院是毛主席的住室。

毛主席的卧室外间是书房,密密排列的书架上摆放着古今中外的各类书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蓝布封套装着的古老线装书。许多书中还夹着纸条,那是毛主席读过后做的记号以供以后查阅的。

毛主席的卧室陈设十分简单,一张大木床几乎占去了房间的一半地方,床头和床边全摆放着一摞摞的书。毛主席或坐或卧,都可以十分方便地随手拿到他想看的书。

毛主席床前摆放着三把椅子,他坐在床上和竺可桢握手。竺可桢向毛主席问好,毛主席请竺可桢坐,他笑眯眯地说:“你那篇《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写得不错,我看到了。”

毛主席一边说,一边指了指床头柜。竺可桢这时也看到了床头柜上摆放着自己的那篇论文,论文上还有毛主席用红蓝铅笔画出的记号。他连忙回答道:“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是还不成熟。”

毛主席说:

“能提出问题就很好嘛!我想,‘农业八字宪法’中,土、肥、水、种、密、保、工、管,都是只管地不管天。你的这篇论文内容,倒是管天的。”竺可桢笑道:“天有不测风云,不太好管。”毛主席点燃一支烟,问竺可桢抽不抽烟,竺可桢摇摇头说不抽。他端起工作人员泡好的茶轻轻啜了一口,龙井的清香沁人心脾。这些年来,竺可桢听力减退,他常常为听不清别人的话而心里着急。可奇怪的是,在今天,毛泽东主席的湖南话他倒句句都听得十分真切。

毛主席吐出一口烟,十分惬意地说:

“我们两个人,既管地,又管天,就把天地都管住了。”

竺可桢禁不住笑了起来,对毛主席说:“‘农业八字宪法’,虽然没有明确显示气候因素,而气候因素却贯穿着所有八个因素的方方面面。因为,农业生产不仅要因地制宜,而且要因时制宜。”

毛主席轻轻弹弹烟灰,沉思着说:

“我看,‘农业八字宪法’,可以加上‘光’和‘气’两个字。”

听毛主席如此重视地谈到自己论文中的观点,竺可桢连忙解释道:“在自然界中,植物的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之与土壤中所吸收的水分化合,而成为有机碳水化合物。”

“人类的粮食,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毛主席点了点头说。

“植物叶绿素所以能够制造各种碳水化合物,全靠日光辐射能。”毛主席继续着这一思想展开论述:“从一个地方的年日光辐射总量,可以初步推算出每亩土地在假定的理想状态中所产生的农作物产量。我国太阳年总辐射量丰富。在‘农业八字宪法’的相应兼顾之中,提高辐射量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辐射次数,对提高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毛主席和竺可桢交谈甚欢的时候,地质学家李四光、物理学家钱学森这两位科学家也到了,毛主席风趣地说:“今天人才济济,可算齐全。”毛主席握着李四光的手说;“你是研究如何下地的。”李四光点点头答道:“我是搞地质的,所以要下地。”毛主席又对钱学森笑道:“你是研究如何上天的。”钱学森回答道:“是的,我们研究的导弹要上天。”毛主席又对竺可桢说:“你是观察大气环流的。”

竺可桢顿时醒悟了毛主席同时召见他们三个人的目的,不禁失声笑道:

“我们三个,一个地下,一个天上,一个空中,真是齐全了。只是我觉得贡献太少,辜负了毛主席的重托。”

毛主席请三位科学家坐在床前。

接下来的话题从古至今,天上地下,真正是海阔天空。

他们谈到地球形成之初时的情形,煤和石油的演变过程,动植物的进化,从造山运动和冰川的作用谈到地质年代和历代气候的变迁……

毛泽东主席从哲学的高度谈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电子和反电子的辩证法。

李四光向毛主席报告最新的铀矿勘探发现,科学家们都十分振奋。

毛主席十分关切地询问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进展,并嘱咐钱学森应立即组织一个班子,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时间在融洽的谈话中飞快地流逝,不知不觉,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

毛泽东主席很忙,三位科学家起身告辞。毛主席站在卧室门口和他们一一握手道别,并要求科学家们,如有什么新的著作,要及时送给他看。

第二天,竺可桢找出自己写的《历史时代气候的波动》和《物候学》两部著作,请中国科学院转交毛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