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竺可桢
48647800000012

第12章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曾给竺可桢派了一名警卫员。可他认为自己不需要警卫,常常要这名警卫员去帮助别人工作。当他知道这名警卫员来自农村,文化程度很低时,就给警卫员买来书本纸笔,教他学习文化。

党支部邀请了许多党外的著名科学家参加竺可桢入党的支部大会,如吴有训、华罗庚、严济慈、尹赞勋等。他们在会上也发了言,他们向竺可桢表示祝贺,并表示也要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吸收竺可桢入党,对于密切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著名的科学家的关系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支部大会就要结束了,会场的气氛十分热烈。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格外高兴,诗兴大发,为纪念竺可桢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他即兴赋诗一首:雪里送来炭火,炭火浑似熔钢。老当益壮高山仰,独立更生榜样。

四海东风骀宕,

红旗三面辉煌。后来自古要居上,能不发奋图强?

一九六二年六月四日郭沫若

竺可桢入党后,认为自己已是无产阶级的一员,应该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在南京珞伽路有一幢小楼,那还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竺可桢通过银行贷款方式修建的。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在南京工作的子女住在里面。竺可桢决定不保留任何个人名义下的财产,他坚决要求把这幢楼房捐献给国家。

他对住在这幢楼房中的孩子说:你们没有住处,仍可以居住在这里边。但是,你们住几间,就要按国家的规定向有关部门逐月交纳几间的房租。

他还把自己故乡绍兴的竺家老宅也捐献给了国家。

7.厚积薄发的《物候学》

人们都知道,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人们还知道,季节的划分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位置,把一年均匀地分成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时段,称为天文季节。

根据大气环流和气候要素划分的季节,称为气候季节。

根据物候现象划分的季节,称为物候季节。物候季节的划分对农业生产具有特殊的意义。物候学和气象学是姊妹学科。气象学观测和记录一个地方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幻,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物候学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南来北往,了解气候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那么,究竟什么是物候学呢?

物候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环境条件周期变化关系的科学。研究物候学是为了认识季节变化的规律,为农业生产和气象学研究服务。

观测物候,在我国具有久远的历史,而使物候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竺可桢堪称为开创者和奠基人。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农民就根据他们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划分制订出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如惊蛰、雨水、小满、小暑、大暑、白露、霜降、小雪、大雪等,节气的划分直接表现了气候特征。但是,这些节气概括的气候特征仅仅适用于黄河中游地区,它既不能代表广阔的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更不能代表全国各地千差万别的气候状况。

竺可桢认为,应该在全国各地开展物候观测,然后依据这些观测结果,编制出各地的自然历,以作出不误农时的物候预报。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竺可桢还在南京的东南大学执教时,就开始了对物候的观察。从那以后,尽管四处迁徙,生活动荡不安,可无论走到哪里,竺可桢都在日记中坚持做物候记录:1935年5月24日(杭州)

晨阴,有阳光。金丝海棠盛开,代代花多落,东面一枝正开。桐花落。

1942年3月29日(北碚)

油桐多已开花,温泉海棠将谢,山梅花盛开,今晚又闻杜鹃。

1948年3月28日(杭州)

院中迎春花尽落,柿树见芽,玉兰舒叶,桃花落尽。

……

在那些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记录这些物候现象不是出于闲情逸致,不是借物抒情,甚至也不是为了搞研究。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个人的境遇都不具备搞科研的条件。他做这些记录更多的只是出于一个科学家的行为习惯,对待客观事物真实记录的科学态度。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定居北京。工作、生活相对比较安定,他开始了对物候学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从1950年开始,竺可桢每天在早晨上班之前和下午下班之后出现在北海公园。他早晨从公园的北门进去,然后从公园的南门出来;下午则从公园的南门进去,再从北门出来。日复一日,经年累月。连公园里看大门的人都知道,如果哪一天他没有到公园来,那一定是他出差到外地去了。

竺可桢每天去公园,不是为了观赏景物或散步游玩,而是为了定时定点观测物候。年复一年的冰融花开,絮飞燕来,这每一个物候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特征都被他认真地记录在册。

那时候,竺可桢的家住在北京地安门东黄城根,中国科学院院部则在北海的西南角。每天准时准点,竺可桢乘坐着接送他上下班的小汽车来到公园门口,他下车后横穿公园而过,司机把汽车开到公园的另一个门口等着他。

观测物候,必须持之以恒,不能间断。而竺可桢的工作却十分繁忙,除了科学院的工作外,他还有许多社会兼职。最多时,他的社会兼职曾达20余个。这—切,都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但竺可桢无论多么忙,都从未中止过物候观察和记录。

日复一日地漫步在北海公园,竺可桢感受到了季节更替的细微变化。

初春时节的北海,坚冰开始融化,天空中有南来的雁行。

仲春时节,榆树开花了,杏树开花了,玉兰开花了,红的红,白的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甜丝丝的气息。

暮春时节,桃花谢了,杏花落了,枣树开始发芽,紫荆悄悄地开花。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箭一般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当布谷鸟的一声声啼叫响彻晴空时,天气就进入初夏了。

那是个初夏的夜晚,竺可桢从书房走了出来,他摘下眼镜,轻轻按摩着鼻梁,若有所失地问夫人陈汲:“你听到布谷鸟的叫声了吗?”“你没有听到,我就更没有听到了。”陈汲笑道。“为什么呢?”竺可桢不解地问。“因为你的听觉比我灵敏,每年都是你先听到的。”“可今年我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听到呢?”竺可桢说,“我怕是因为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你帮我听听,听见了告诉我,好吗?”

陈汲答应了他。

过了两天,陈汲听到了布谷鸟清脆的叫声。当她告诉竺可桢时,竺可桢笑吟吟地说:“我也听到了。可见,这不是听觉灵不灵的问题,而是留心不留心的问题。”

说完,竺可桢又引经据典地给陈汲写下了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渐渐地,夫人陈汲成了竺可桢观察物候的帮手。又是一个早春的日子,竺可桢要到外地去进行野外科学考察。他嘱托小女儿竺松说:“你每天上学放学时,从什刹海旁走过,注意观察一下,哪天冰开始融化,你把它记下来。还有,哪一天什么树开什么花,你也留心一下。”

竺松调皮地笑着说:“可是,我没有这个兴趣呀!”

竺可桢严肃起来:“这事关系到科学研究的资料,不能马马虎虎的。你能不能做好这件事?不要开玩笑。”

竺松吓得吐了吐舌头,举手行了个少先队队礼:“我一定完成爸爸交给我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全家人都笑了起来。为了竺可桢的物候观测,全家人都行动了起来。周末,在化学研究所工作的儿子竺安回家看望父亲,他看到竺可桢正在整理物候观测的资料,就说:“爸爸,我们研究所大楼前的杏树开花了。”“哪天开的?”

“大概是最近两天吧。”竺可桢不高兴了,他从资料中抬起头来:“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你是搞科研工作的,不应该使用‘大概’、‘可能’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去代替实际观察。”

第二年春天,竺安到乡下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那里是山区,山上种的有桃树,有杏树。竺安想起了父亲的话,每天工作之余,都注意到山上去看看。

好多天过去了,他又一次漫步在山坡上。他惊喜地看到,几朵粉白粉白的杏花张开了花瓣,在碧绿枝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娇艳。

竺安把这个发现及日期写信告诉了父亲。

竺可桢满意地记下了这个日期,与他自己的观测结果一样,“清明时节,杏树开花”。

全家都动员起来还嫌不够,邻居家的孩子也成了竺可桢的物候小观测员。

邻居家有一棵桃树,当桃树张开第一朵花苞时,竺可桢窗前就响起了孩子稚嫩的叫声:“竺爷爷,桃花儿开啦!”

竺可桢兴冲冲地跟着孩子来到前院,眯缝着眼睛细细打量阳光下的小桃树。

回到书屋,他打开笔记本,郑重其事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乍看起来,这种观测太平凡、太简单了,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这些看似平凡、简单、重复的工作。只有在这些日复一日积累起来的资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归纳、分类、综合、分析,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结论。

竺可桢在他重要的科研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论述道:“著名道士邱处机(1148—1227)曾住在北京长春宫数年。他于公元1224年寒食节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可知那时北京物候正与北京今日相同。”

13世纪的北京,杏花在清明时节盛开怒放;700年后的北京,杏花也在清明时节盛开怒放。这个看似简单寻常的结论,是竺可桢通过严谨科学的考证和多年的物候观测才得出的。

1963年,竺可桢与宛敏渭合作,写作出版了《物候学》一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物候理论、物候知识以及物候学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的专门著作。

宛敏渭是竺可桢的学生,他是一位专门研究物候学的专家。早在1931年,他在南京中央研究院的气象研究所研究班学习时,就开始在竺可桢的指导下进行物候学的研究。几十年时间过去了,他的个人生活无论怎样变动,都没有中止对物候的研究,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在《物候学》这部著作中,竺可桢负责撰写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研究与发展状况以及物候学的定义等部分。宛敏渭负责撰写应用物候学有关知识、预告农时的方法和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展望等部分。

《物候学》出版后,受到了各方面读者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在《物候学》这部著作中,竺可桢引用了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二月令》中的优美记载,他用现代汉语译述出来,形象地描绘了两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初春时的物候状况:

“这时太阳走到二十八宿的奎宿,天气慢慢地和暖起来。每当晴朗天气,可以见到美丽的桃花怒放,听到悦耳的鸧鹒鸟歌唱。一旦有不测风云,也不一定下雪,而是会下雨。

“到了春分前后,昼和夜一样长,年年都能见到的老朋友———燕子,也从南方回来了。燕子回来的那天,皇帝还得亲自到庙里进香。

“冬天销声匿迹的雷电也重新振作起来,匿伏在土中、屋中的昆虫,也苏醒了过来,向户外跑的跑、飞的飞。“这时候,农民就应该忙碌起来了。把农具和房子修理好,国家不能向农民多派差事和劳役,免得妨碍农田的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