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茅以升
48647000000003

第3章

正在他为未能参加革命而深感遗憾的时候,孙中山先生来学校视察并发表演讲,为他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1.千里求学

1910年,江南中等商业学堂增设高等预科,改名为“江南高中两等商业学堂”。茅以升升入高等预科学习。第二年夏天,15岁的茅以升在商业学堂毕业,听说北京清华学堂招考留美预备生,他和同学裴荣约定,一起北上赴京投考。

家里人都说以升太小了,外出还不能让家里人放心,应该等两年再说。

以升从小就不服气人家说他不行,现在他已掌握了许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自主意识就更强了。他最不愿意人们还把他当小孩看待,竭力争辩。

最舍不得孩子离开的当然是母亲,但是,母亲却坚决支持他外出求学,因为她知道以升志向远大,家里是留不住的;她也相信以升的聪敏和能力,完全可以在外自立。

1911年7月30日,茅以升含泪告别了母亲,告别了全家,与好友裴荣一起,离开南京,踏上了北上求学的行程。

他们先到上海码头,乘直抵天津的轮船,然后由天津乘火车到北京。下车找好旅店,就急忙赶往清华学堂。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清华学堂考期已过,连录取榜都已发布了。他们的勃勃兴致和满怀希望顿时被浇灭了。

就在他们不知所措之时,得到了另一条消息:唐山路矿学堂也在招预科生,考期还没有过。以升和裴荣几乎没怎么商议,便达成一致意见:既然出来了,就不能轻易回头,报考路矿学堂去。

他们立即赶往唐山,下车后直奔路矿学堂。到了学堂才知道,达里只有土木工程一科。

以升在商业学堂特别喜欢数学和物理,同时又羡慕祖父和柳翼谋等大学问家,他的志愿是学习理科或文科。但当时他最怕的是无功而返,就义无反顾地报了名。这一报决定了他的终身选择。

入学考试对以升和裴荣来说相当容易,他俩双双被录取为预科生。第二年转入正科时,以升考虑到桥梁建造需要自己最喜欢的数学、物理知识,再加上对秦淮河上文德桥坍塌事故一直印象深刻,就选定了桥梁专业。

唐山路矿学堂创建于1905年,是由京奉铁路局和开滦矿务局共同开办的。原有路、矿两科,以升报考时只剩下铁路一科,也就是土木工程科。

校长赵士北是孙中山先生的同学。他思想进步,重视人才,聘请到了许多高水平的教师,其中还有外国教师。他对茅以升小小年纪就以优异成绩考入路矿学堂非常欣赏,在开学典礼上,他特意介绍了这位建校以来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2.向往革命

茅以升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不到三个月,辛亥革命爆发了。

1911年10月10日夜,革命党人领导的武昌新军起义,一举攻下总督衙门。第二天,汉阳、汉口的新军也起义响应。革命党控制了武汉三镇,宣布起义成功。其他各省相继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24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12月初,起义各省的代表集会,决定成立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首都,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结束。

武昌起义后不久,革命风暴即迅速波及唐山,茅以升衷心欢呼革命风暴的来临。

由于时局激烈动荡,学堂宣布停课,让学生回家暂避。以升和裴荣取道天津,乘轮船回到上海。为躲避江浙联军攻占南京的战火,以升全家已在上海暂住。

以升的父亲这时任江浙联军总司令部秘书部副长,二叔任参谋次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父亲任南京卫戍总督府秘书长,兼江苏、浙江军事顾问;二叔任南京宪兵总司令。

以升向母亲提出,他也要参加革命。

“妈妈知道你很有能耐,”母亲说,“可是你才15岁,人们都把你当小孩子,能要你吗?你要趁年轻好好读书,学成后再去革命也不迟。妈妈就认准一个理:要你用真才实学报国。”

以升当时空有一腔热血,其实还不了解革命是怎么回事,就很顺从地听了妈妈的话。

第二年年初路矿学堂复课,他回到学校后发现,有一些同学没有回来,参加革命去了;还有的同学返校后不久,又离校投奔革命去了。以升的同班好友杨杏佛,是同盟会会员,革命刚爆发就赶往武昌去了,随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处收发组组长;好友裴荣也弃学参加了革命军。以升羡慕他们,真后悔听了妈妈的话。

不久,以升收到了裴荣的信,信中热诚地邀请他也到革命军队中来。他再也按捺不住了,立刻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以同学裴荣和杨杏佛为榜样,说服母亲同意他参加革命军。

母亲收到信,立即回信,仍然坚持她“要先有学问再革命”的主张,要以升安下心来,继续读书。对于以升信中讲到的裴荣、杨杏佛参加革命的例子,母亲解释说,他们年龄较大,而以升尚小,不到从军年龄。

母亲的信并没有说服以升,他提笔又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详细申明自己坚持要走的理由。很快就收到了母亲的第二封回信,以升读过大为震惊。母亲在信中严厉地说:“如果离开学校,就不以你为子!”

以升是个孝顺的孩子,他马上想到,母亲对自己从来没有这样严厉过,肯定是很伤心生气才这样写。是去从军呢,还是继续读书?几天中他内心斗争激烈,寝食不安,终于决定顺从母亲的意见,压下了从军的念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愤用功,等到毕业再去革命。但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未能参加革命的遗憾。

这件事是茅以升一生中的—个重要转折点,如果他当时坚持弃学从军,中国可能会多一位革命家,而少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1913年秋,孙中山先生视察唐山路矿学堂时的讲话,为茅以升指明了人生道路,坚定了他献身工程技术的信念。

清朝皇帝退位后,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一职,潜心研究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写成《建国方略》一书。书中提出要在中国修建10万英里(1英里=1.6093千米)铁路、100万英里公路,因而他非常重视工程技术人才。这次来矿路学堂视察,就是他重视工程技术人才的最好证明。

孙中山是全国进步青年心目中的伟大人物,茅以升和同学们早已对孙中山的名字满怀崇敬,而今能够亲眼见到孙先生,怎能不激动万分呢?

孙先生对同学们发表了精彩的讲话。他说:“国民革命需要两支大军,一支是武装起义的大军,要推翻封建专制的帝国,建立人民的国家;另一支是建设的大军,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我国建设得繁荣富强,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为达此目的,我们就要大力开发矿山,修建铁路、公路,开办工厂,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这个重任就落在了你们青年学生身上。在座诸君在路矿学堂,一定要努力学好筑路、开矿的本领,将来为国效力。”

孙先生的话,彻底消除了茅以升对自己未能参加革命军的遗憾,认识到学好本领与投笔从戎对国家同样重要,不再感到自己是处在时代潮流之外了。

讲话结束后,孙先生与师生们合影留念,茅以升就站在孙先生身边,感到特别荣幸。

3.第一名

经过了武昌起义后短期的不安心后,茅以升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