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排名趋势分析
1.南京城市综合实力排名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的排名由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负责,该排名依据的资料为各城市公布的城市市区的《统计快报》数据。这些数据均为官方统计数据,指标体系相对稳定。从已公布的所有排名结果看,南京的排名变化情况不大,分别为2000年度第5位、2001年度第6位、2002年度第8位、2003年度第6位、2004年度第7位,均排在前10名。排在南京前面的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这5个城市由于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始终排在南京的前面(除天津2000年曾排在第8位),而且与南京的综合指数得分差距较大,2004年度南京与排在第5位的天津的指数得分相差近40分,各分指标的得分差距也较大。因此,南京短期内赶超这些城市的可能性较小。
大连、杭州、沈阳、哈尔滨和南京是排名在第6位到第10位之间的城市。从2000年度开始,除大庆在2000和2001年度排名第7位之外,2002-2004三个年度的排名中排在第6位到第10位的城市均为上述5个城市,而且这5个城市的综合指数得分相差不是很多,2004年度,南京与排在第6位的大连城市指数得分仅相差1.231分左右,排在第10位的哈尔滨与大连之间也只相差了12.215分,而第5位的天津和第6位的大连之间就相差了38.161分。可见这5个城市的综合实力相差不多,其中任何一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微小领先都会使这座城市排在前列。
大连是一座十分美丽的海滨城市,城市环境优良,这是大连排名靠前最主要的原因,但大连在发展中缺乏经济的足够动力,因此给人一种后劲不足的感觉,居民收入较低,这些会影响大连今后的城市发展速度,排名存在下滑的可能性。在2004年的分指标得分情况上,南京在人口、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方面要好于大连。
其中人口指标南京略高于大连,分别为21.3970和20.0243;基础设施方面,南京得分要稍高于大连,分别为12.8932和7.9862;环境保护方面,南京略高于大连,分别为11.0533和9.6282。但南京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得分低于大连,经济方面,南京与大连存在一定的差距,分别为43.7160和48.1380;社会指标方面,南京与大连也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分别为13.9821和18.4963。总体来看,南京与大连各指标的差距不是很大,但南京在经济发展上的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大连,不过其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还将低于大连,人均GDP也低于大连,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南京经济指标的得分。同时社会发展是南京最大的弱项,近几年南京的社会发展进程虽然较快,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尚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估计该指标的得分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赶超大连仍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从近些年的城市发展情况看,杭州的城市发展速度和质量均高于南京,城市的综合实力不断上升,估计在今后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仍会是南京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从2004年度的分指标得分情况看,南京同样在人口、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方面要好于杭州。其中人口指标,南京得分明显高于杭州,杭州仅为13.2257;基础设施方面,南京与杭州(11.6994)相差不多;环境保护方面,南京得分也明显高于杭州(6.5555)。同时南京在经济和社会指标上的得分低于杭州,经济指标南京略低于杭州(43.7380);社会指标南京与杭州存在较大的差距,分别为13.9821和24.8081。2003年度各指标得分所反映出的情况与2004年度是一致的。可见,南京相比于杭州,最大的优势在于人口和环境保护,人口上的差距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而南京相比于杭州最大的不足仍在于社会发展。
沈阳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近几年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惊人,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具有较强的发展动力,而且在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政策的推动下,其发展还将不断加速,在以后城市综合实力的排名中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2004年度的得分中,除人口和社会指标得分(人口24.3076、社会17.3532)稍高于南京外,其余指标均低于南京,且经济和环境保护与南京的差距较大,因此,一时赶超南京的可能性较小。
相比之下,哈尔滨的发展要稍微逊色一些,不太可能对南京构成较大的威胁。
在2004年度的分指标得分上同沈阳一样,人口和社会指标得分要高于南京,但经济、基础设施与南京的差距都是十分明显的,环境保护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也不存在赶超的可能性。
在其余的副省级城市中,青岛的威胁最大,与2003年度相比,2004年度排名前移了十位。在对青岛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青岛不仅环境优良、整体文明程度较高,而且在品牌建设上成效显着,拥有国内外大批的知名品牌,这将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极有可能使青岛在未来的几年中成为南京有力的竞争对手。从2004年度的得分情况看,青岛虽然在经济和基础设施指标上的得分略高于南京,但其他指标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综合以上情况,同时结合南京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我们可以断定,短期内南京在城市综合实力上的排名不会有大的变化,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小,但下滑的可能性也同样很小,估计仍将维持在第6位至第8位之间。
2.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趋势分析
综合竞争力的排名迄今为止已进行了多次,在这些排名中,南京的排名在不断下降,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发展的相对滞后。南京近几年的发展虽然一直保持在15%以上,但同国内的一些城市,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相比仍相对滞后。这就是排在南京前面的城市主要是中小城市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二,指标体系的变化。这是影响南京排名的最关键因素。南京由于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相对较大,资源和环境情况相对较差,因此在一些指标上的排名落后,影响了整体的排名。第三,计算方法的问题。尽管倪鹏飞等人的指标体系已应用了多年,但是其中仍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尤其是在指标体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中一些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否真正科学还是有待于研究的。以增长指数排名为例,南京在一年的时间里由2004年度的第24位下降到2005年度的第79位,下降了55名,而南京2005年的GDP增长却达到15.8%。虽然我们对倪鹏飞等人所依据的数据及其计算方法不是十分明了,无法对其排名的科学性进行充分的论证,但是在没有出现经济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某一指标在一年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难免令人对其科学性产生疑问。综合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对综合竞争力的排名很难进行系统的趋势分析,因此这里只能就南京与同类城市之间的排名情况进行简单的比较。
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可将全国的15个副省级城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南京强的城市。深圳、广州等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其综合竞争力也远远高于同类城市,且在历次的排名中也一直位居前列。杭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2003年以前的排名虽和南京相差不多,但由于城市整体发展较为协调,排名在不断上升,2005年度排在第11位(包括港、澳、台地区),也可以列为第一类。第二类是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南京大体相当的城市。这些城市包括宁波、青岛、大连、武汉和厦门,在2005年度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虽然排名差距较大(其中宁波第12位、厦门第16位、大连第17位、沈阳第19位、青岛第20位、武汉第22位、南京第25位)(包括港、澳、台地区),但综合竞争力得分相差不多,宁波与南京之间仅相差0.035分。可见这些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与南京相差不多,当然也是在综合竞争力方面对南京构成压力和挑战最大的城市。第三类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比南京差的城市。在这三类城市中,第一类城市与南京的差距相对较大,南京暂不具有赶超的能力和可能性;在第二类城市中,南京具有一定的赶超的可能性,随着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城市整体环境的不断改善,南京在综合竞争力上的排名仍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
第四节持续创新提升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实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战略,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南京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经济总量持续攀升。
“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同时,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城乡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南京市在经济增长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结构优化滞后于经济增长,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步伐还不够快。二是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特征比较明显,“九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31亿元;“十五”期间则达到4600亿元,2005年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58%,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比2000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三是能源消耗较多,“十五”期间,全市GDP增长一个百分点,电量消耗增长0.75个百分点,比“九五”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耗费量由1985年的600多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1400多万吨。四是环境质量还需不断改善,全市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2005年仅为55.6%;电力项目的建设使得二氧化硫排放量有所增加,环境质量存在恶化的可能性。从总体上看,南京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规模的扩大和外延的扩张,仍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模式,尚未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于全面提升南京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十分不利。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全面提升南京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对策之一。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南京经济发展。要正确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摒弃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增长方式;正确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摒弃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摒弃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进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加倍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2.实施资源节约战略
节约资源是基本国策,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节约资源的基本路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要从企业小循环、区县中循环、全市大循环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基础,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以生态农业为中心,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全社会节约意识,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
3.实施科技进步战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为达此目的,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逐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广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只有为传统产业注入现代技术,才能进一步激发传统产业的活力,创造传统产业新的增长点;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这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前进动力和发展潜力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增长方式。
4.实施企业管理战略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强化企业管理。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全面加强企业科学管理,搞好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成本核算,降低物耗和能耗,要在原料、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处置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控制指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