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62

第62章 为人民服务——张思德(1915-1944)

生平简介

张思德(1915-1944),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模范。1915年4月19日(农历三月初六),这天是谷雨节,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的佃农张行品家。张家本来就生活艰难,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张思德的出生给家里带来的不是喜,而是深深的忧愁。张思德生下才7个月,母亲就连病带累,离开了人间。临死前,她把张思德托给了他的叔叔张行忠和婶娘刘光友收养。此后,张思德一家的生活更加艰难。

1933年12月,18岁的张思德报名参军,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队伍中,增添了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8月20日,红一、四方面军组成左、右路军,开始沿草地北上。就在这时张国焘大搞分裂主义,擅令红军南下。这样,张思德便随红四方面军,从草地折回南下。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为八路军。张思德所在部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部队中的老弱病残人员被留下来,编成一个留卫连,负责警卫关中云阳八路军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即荣誉军人学校)。当时,张恩德身体患病,被编进了警卫连,任1排2班副班长。

1942年秋,军委警卫营和中央教导大队合并,成立了中央警备团。当时,上级决定张恩德由班长改当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到1连2排当了战士。

1943年初春,组织选派张思德到毛泽东身边的内卫班当警卫战士。张思德十分激动。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做毛泽东的忠诚卫士。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七个年头。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延安边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搞得更加热火朝天。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在烧木炭时,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战友的安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时年仅29岁。

革命活动

在1933年至1934年粉碎国民党对川陕根据地的两次大规模围攻(参见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张思德英勇杀敌、屡立战功,被战友们称赞为“小老虎”。在攻打关门梁的战斗中,他参加尖刀班,冒着弹雨枪林,和战友搭成人梯,攀上寨顶,炸开寨门,为部队打开了通路。接着,他又带领6个战友,扼守一个山包,粉碎了敌军两个排的多次进攻。

1936年夏天,张思德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翻过大雪山,从下口驿一带进入了草地。茫茫的草地看不到边,看起来很平坦,但都是沼泽地,一不小心就会陷进泥潭。一路上,战士们互相搀扶着,彼此鼓励着,忍受着,坚持着一步一步向前走。张思德那时候在通讯营当班长。他已经3次负伤,两颊深陷面容憔悴,两只脚被腐臭的泥水泡得红肿,身体非常虚弱。草地行军本来就很艰难,再加上送信、传令,更加吃力。但是张思德的眼睛分外明亮、步伐更加坚定。每次来了任务,他总是拔腿就走。在泥沙没过脚踝的草地上,每行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张思德作为班长,为了使别的同志减少体力消耗,遇到任务总是自己承担。

警卫连刚成立那阵,班里好几位同志病重,卧床休息。他就端吃端喝,象亲兄弟一样侍候患病的同志。晚上站岗,他经常连站两班,让患病的同志多休息一会。他是副班长,负责班里的内务卫生,可他很少命令其他同志做这做那,而是自己动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大家。班里的水用完了,他就去打水;地脏了,他就去扫地。他的手巧,补衣服、打草鞋都很在行,一有时间就帮同志们缝缝补补,一天到晚总是闲不住。在班务会上,大家表扬他,他说:“我的病轻,多干点没啥。”

张恩德不仅在生活上乐于助人,而且也很关心同志的思想进步,和大家建立了真挚的同志友谊。

1939年春天,云阳的国民党军队开始制造摩擦事件。他们又是到留守处寻衅闹事,又是下命令、发通牒,限期八路军离开云阳。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无理挑衅,战士们虽然非常气愤,但是为了顾全大局,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于秋初开始长途行军,向句邑土桥一带转侈。

入秋的天气,依然酷热难当。行军中最困难的是没有鞋了穿。刚刚走了两大,大部分同志的鞋底就脱了帮,只好用绳子绑着走路。关中的路边长满了蒺藜,有的同志鞋底磨穿,脚上扎了刺,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看到同志们一瘸一拐地走路,张思德提出打草鞋,可是一时找不到稻草,他心里非常着急。

有一天行军时,张恩德在路边发现了一片马蔺单,就用刺刀把马蔺草割下来,捆成一捆,背在身后。晚上宿营后,他就赶着打草鞋,等他一口气打完三双草鞋,已是鸡叫头遍了。第二天,他把这三双草转送给鞋子最烂的三位同志穿。这三位同志穿上试了试,觉得比破布鞋舒服多了,都很高兴。从此,同志们在行军时只要发现马蔺单,就把它割下来,像宝贝似地背着。一到宿营地,张思德就手把手地教大家打草鞋。这样,同志们都穿上了草鞋。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的同志到达土桥之后,天气开始变冷。为了解决冬季取暖问题,上级决定烧木炭。张思德懂得烧炭技术,于是他和班长带领战士们上山烧木炭。烧炭又苦又累,可是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干得非常起劲。每次炭窑点火后,他就守在窑边,累了打一会儿盹,再接着干。等到窑烧好,他的眼睛也熬红了、人也累瘦了。那年冬天,张思德领着同志们烧了三个月木炭。烧炭结束后,他被评为劳动模范,留守处奖给他一条毛巾和一个笔记本。

1943年,张恩德到内卫班后,精神更加振奋,工作也更加积极。他常说:“毛主席是我们革命的带路人,热爱领袖就是热爱革命。”他为了能使毛主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把全部心血都用到照料毛主席的生活和警卫工作上。毛泽东有个习惯,写文章时彻夜不睡,天亮后才躺一会儿。为了让主席多休息一会儿,每逢主席熬夜时,他就早早起床,到主席窑洞附近看看,如果发现有早起觅食的鸡和狗,就悄悄地把它们赶走,听到鸟儿唧喳,他就用石头向树上掷去,把鸟儿撵走,以防吵醒了主席。如果遇到有人求见主席,只要情况不紧急,他就说明情况,说服他们等一会儿再来。

1943年冬天,几场大雪之后,延安的天气非常寒冷。这时按规定,在车后担任警戒的同志可以放下帽耳。可是张思德嫌放下帽耳影响视线,就把帽耳翻起来。结果,他的脸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他也不在乎。整整一个冬天,毛泽东外出时十有八九都是张思德担任警戒。内卫班的同志们过意不去,一再要替换他,他执意不肯,还是那句话:“我喜欢冷风吹。”

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简朴庄重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走上灵堂,亲手献上花圈,并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作为对张思德同志的纪念和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