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61

第61章 中国原子能之父——钱三强(1913-1992)

生平简介

钱三强(TsienSan-Tsiang,1913—1992),中国实验物理学家,原籍浙江省吴兴县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他父亲是五四运动期间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毕业。1937年赴法国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进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2年底赴里昂等待乘船回国,由于太平洋航线中断,他滞留里昂大学任教,1944年和1947年起先后担任法车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奖金。1948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和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历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计划局副局长、局长,学术秘书处秘书长,1956~1978年任副秘书长、1958年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1978~1984年任副院长;1955年受聘为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现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特邀顾问。1956~1978年还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51年起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被选为理事长。1978年被遴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92年6月28日0时28分于北京病逝,终处79岁。

革命活动

钱三强在法国学习和研究期间,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中不断做出成果。他对核裂变现象的研究成果,为各国物理学界所重视。1938~1939年他与I.约里奥-居里合作,用中子打击铀和钍得到放射性的镧同位素,从它们的β射线能谱证明它们是同一种同位素。这对解释当时发现不久的核裂变现象是有力的支持。1944年他首先从理论和实验上确定了50000电子伏特以下的中低能电子的(真)射程与能量的关系。1946年与G.布依西爱和M.巴什莱合作,首次测出了镤的α射线的精细结构,并与电子内转换的γ谱线符合得很好。1946~1948年,钱三强与何泽慧、R.沙士戴勒和L.微聂隆合作,发现铀的三分和四分裂现象;他根据实验继续分析研究得出能量与角分布等关系,对三分裂现象从实验与理论两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论述,经过十几年的考验,已得到公认,尤其是到50年代获得新的实验手段后,从第三裂片的同位素质量谱、射程、发射角度等都说明他的解释与新的实验证据以及电子计算机计算结果相符合。

钱三强1948年回国后,他一方面任教于清华大学,讲授原子核物理学,一方面在北平研究院筹建了原子学研究所,兼任所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即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从1991年起钱三强一直任该所所长,他和副所长王淦昌、彭桓武等一起,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建立起一批仪器设备,全面筹划提出发展我国核科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以原子核物理研究为中心,同时进行放射化学、宇宙线、理论物理、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并通过科研实践,有计划地培养人才,使之既能为适应我国原子能应用的需要准备条件,也为原子核科学进一步发展在人力、物力上打好基础。特别应提到的是,在吸引人才方面,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下,钱三强等进行了周密而有效的工作:尽力争取国内科学家、教师和技术人员来所参加或兼职工作;设法争取在国外的中国科学家及留学生归国工作;积极选拔国内优秀大学毕业生来所培训。仅仅几年时间,一大批有造诣、有理想、有奉献精神的核科学技术专家,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苏联、东欧和国内各大学、研究单位纷纷来到所里,原子能研究所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作为所长,钱三强知人善任,精心组织,团结全所人员通力合作,攻克一个又一个理论和技术难关。1958年,我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先后建成;静电加速器、中子谱仪、零功率装置、磁镜型绝热压缩等离子体实验装置等近50台件重要仪器设备相继建成运行。随之,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钚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核聚变等研究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以钱三强为首组建的这个基地,在我国核工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老母鸡”的作用,在全国逐渐派生出一系列核科学研究机构,培养出一大批日后成为核工业战线科研与生产主力军的优秀人才。

中国科学院成立时,钱三强为主持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工作,并首先着手对全国研究机构进行调研和调整。仅1950年,曾先后召集专门学科会议48次,与各方面科学家共同协商拟定调整研究工作方案;同时,积极组织调查全国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和全国科技力量及其分布情况,先后调查了全国57所高等学校和政府产业部门所属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并提出调查结果;还对全国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进行了两次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科研机构调整、聘请知名学者为中国科学院科学顾问和争取国外学者回国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为确定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和全院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此后,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为全院工作的决策,特别是组织和调动院内力量支持原子能事业发展,加强学术领导,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恢复学部活动等主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以主要精力从事科学领导工作,表现出杰出的组织工作才能和无私大度的宽阔胸怀。例如,在组建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所时,想方设法把有关领域内国内最强在科学家请到所里来工作,并积极为其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才华。在工作安排和经费、仪器分配上,他总上从全局出发,尽量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正是由于这种对人才兼收并蓄、领导工作上甘为人梯的大度风格,使得他所领导的研究所人才济济,兴旺发达,在我国原子能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钱三强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一生只求奉献,而从不求索取,不图享受。凡接触过了的人都得他比普通人还普通。他住的是五十年代盖的普通单元楼。房间窄小,光线昏暗,室内没有一件合潮流的家具,一大两小沙发样式陈旧不说,坐面和靠背都是补钉套补钉。他穿着普通的布衣布裤布鞋,经常拎着布袋上街买菜、打酱醋,去奶站取奶,去小学接送外孙。家中每日三餐,洗刷缝补,都是他和何泽慧同志自己动手。他对自己、对子女一贯严格要求,不搞特殊,而对于一道共事的同志,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工作人员他总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每当春节来临,他总要亲自去商店习些点心或月盛斋的酱牛肉,分磅给大家。他担任副院长那些年,每年“三八”妇女节,他也想到给打扫卫生的机关服务班同志送点糖果……这些同志有时含着热泪向钱老说声谢谢,他却说:“我应该感谢你们,你们的工作也很辛苦。”

钱三强同志总是这样不忘记别人做的工作,而对自己所做的成绩却总是真诚谦让。有一次,一位同写稿子时借用了“中国原子弹之父”来称谓钱老,他见了稿子,非常严肃并颇感不安地说:“这种提法是很不合适的,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这么快,不可能是几个人的功劳,更不是我钱三强一个人的功劳。”

1992年6月28日0点15分,这是钱三强同志逝世前13分钟,是他神志清醒而十分清楚的最后一刻,他对深夜赶来抢救的主治大夫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不起,这么晚了,还惊动了你,谢谢……”这是他最后的一句话,是代表他普通而伟大人格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