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57

第57章 矢志不渝——江上青(1911—1939)

生平简介

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1911年农历四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江都镇)。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6月就读于上海“艺大”文学系,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艺大”地下党支部书记,从事地下学运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侵略和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江上青义愤填膺,饱含激情地写下了《前进曲——东三省事件》的长诗。这首创作于1931年的诗作,在当时曾广为流传,起到了唤醒民众,鼓舞抗日斗志的积极作用。

1938年8月,江上青遵照党的指示到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下,参加了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在大别山区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11月,皖东北地区被日军占领后,江上青等一批共产党员被派遣到皖东北泗县,担任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第五游击纵队司令部秘书。江上青等利用合法身份,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培训抗日干部,建立抗日武装,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工作,并在秘密党员中建立了中共皖六区专署特别支部,江上青任特支书记。

1939年3月,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江上青为特委委员,协助张爱萍等推动形成了皖东北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

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牺牲时年仅28岁。

革命活动

江上青自幼受父亲江石溪影响,酷爱文史。1924年9月,考入扬州代用商业学校学习,1927年9月,被录取南通中学高中部读书,受刘瑞龙、顾民元革命思想影响,积极投身进步学生活动,并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8年12月,在扬州被国民党当局以学运骨干分子为名逮捕入狱。1929年6月出狱后,改名江上青,就读于上海“艺大”文学系,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艺大”地下党支部书记,继续从事地下学运工作。

1929年12月,在上海北四川路粤商大酒楼参加党的会议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在狱中为激励自己和难友,写下不少战斗诗篇。1930年冬带着一身疾病出狱。出狱后,受党组织派遣到上海暨南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首长诗《前进曲——东三省事件》曾广为流传,激昂的文字起到了唤醒民众,鼓舞抗日斗志的积极作用,它的作者名叫江上青。这首创作于1931年的诗作,在当时曾广为流传,起到了唤醒民众,鼓舞抗日斗志的积极作用。此后,江上青与一批热血青年先后创办了《新世纪周刊》、《写作与阅读》、《抗敌》周刊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宣传抗日救亡、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

1937年“七七”事变后,江上青等发起组织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同时创办《抗敌周刊》。他发表了《卢沟晓月》的文章,表达了抗日救国的激情。同年11月,组织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从江都出发,溯长江西上,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动员民众抗日工作。

1938年10月,受中共安徽省工委的派遣,以抗日进步青年身份到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任职,该处秘密组成中共特别支部后江上青任书记,公开身份为安徽省第六专署民运科长,后任秘书。他利用第六专署专员盛子瑾主张抗日的一面,建议创办皖东北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江上青担任副校长并亲自讲课,为开辟皖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培训了大批干部。

1939年1月,他派遣党员到宿县、灵璧等地联系当地抗日青年和抗日武装队伍;2月创办《皖东北日报》;3月担任中共皖东北特委委员,组建中共在皖东北地区直接控制的武装力量;7月中旬,促成盛子瑾与八路军、新四军代表的会谈,并达成合作抗战协议,在皖东北地区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局面。

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陪同盛子瑾在灵璧县北张大路与国民党灵璧县长许志远会谈后,返回时路经泗县小湾村,遭反动地主武装袭击,不幸中弹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