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56

第56章 抗联英豪——李兆麟(1910—1946)

生平简介

李兆麟(1910—1946),东北抗日联军著名领导人之一。原名李超兰,化名李烈生、孙正宗,满族。1910年生,辽宁辽阳人。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参加由中共地下党员任骨干的抗日民众救国会,在平西一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不久,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派李兆麟等人以抗日民众救国会名义,回东北辽阳一带组织抗日义勇军,开展反日武装斗争。

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随后被派到本溪煤矿从事工人运动。次年8月调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先后赴海伦、珠河等地参与创建抗日武装。1934年起任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曾与赵尚志等指挥打宾州,克五常堡,与李延禄部配合袭击洼洪,攻占林口,指挥老钱柜等战斗,创建松花江下游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5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总指挥,率部在广袤的松嫩平原上开展了英勇的抗日游击战,打击日伪军,先后攻克讷河、克山、肇源等县城。1940年底,抗联部队在极其艰难困苦和险恶的环境下遭受严重挫折后,李兆麟和周保中等组织整训部队,继续坚持斗争,曾任整训后的东北抗联教导旅政治副旅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兆麟以中共代表身份任滨江省副省长,兼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在党内为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面对当时东北复杂险恶的形势,他积极揭露反动派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反动政策,号召人民为建立和平、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斗争。李兆麟深知敌人的卑鄙和凶残,但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东北同胞的利益,他早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定地说:“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唤起人民的觉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1946年3月9日在哈尔滨牺牲,时年35岁。

革命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李兆麟来到北平,开始了抗日救国的革命生涯。9月27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北平成立,他参加了抗日救国会。返回东北后,组织领导抗日义勇军。11月,到达辽西,在抗日义勇军第四路军耿继周部工作,李兆麟任该司令部文书处处长,参加了攻打新民城和黑山县唐家堡子、历家窝堡等地的战斗。

1932年初,李兆麟、冯基平、杨寿天等到达辽阳小堡,李兆麟接受组织上派他出面同群众武装和山林部队联络的重要任务,往来奔走于各抗日团体和部队之间,反复宣传团结起来共同战斗、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先后说服“长江”、“燕子”及苏景阳所属部队,相继争取、团结的各种武装队伍的首领不下几十人。同年3月,辽阳义勇军成立。苏景阳为司令,李兆麟被选为副司令,下设5个支队,共有3500多人。不久被救国会统编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李兆麟率领二十四路军同日军展开激烈的搏斗,搅得敌人寝食不安。

1932年5月,李兆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2年8月,李兆麟率领二十四路军的“燕子”、“平日”、“于志超”等支队,向日本侵略者发起总攻。义勇军官兵不畏艰险,与各路军密切配合,四面出击,袭击飞机场,烧毁敌机多架,破坏敌兵工厂的机器和仓库;捣毁沈阳的无线电台,烧掉日军的汽油库,缴获大批枪支和义勇军急需的军用物资等。这次战斗在政治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日伪军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坚定决心。但同时也暴露了义勇军的实力和目标,由于敌人的破坏,李兆麟率部转向本溪一带活动。不久,部队瓦解。

1932年9月,李兆麟回沈阳做地下工作。1935年,到哈尔滨工作,担任抗联第六军政治部主任,他不畏艰难困苦,始终战斗在抗日第一线。1945年8月15日,经过人民的浴血奋战,全东北光复了。李兆麟被选为松江省副省长,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务委员的职务,兼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

1946年3月9日,李兆麟惨遭国民党特务的暗害,年仅36岁。3月24日,哈尔滨十万市民举行隆重仪式,将李兆麟将军遗体安放在松花江畔的道里公园,并将其命名为兆麟公园。

1996年4月27日,在哈尔滨解放五十周年之际,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塑像奠基仪式在兆麟公园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