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43

第43章 红军模范——刘志丹(1903—1936)

生平简介

刘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人。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受党指派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北伐战争。

1928年4月,刘志丹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在陕甘边开展兵运工作。

1931年10月,刘志丹和谢子长等组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游击队,任副总指挥、总指挥,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此后,相继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红二十六军42师师长、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把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

1935年9月,刘志丹任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参与指挥劳山战役。后任北路军总指挥兼第二十八军军长、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刘志丹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共中央的领导和调遣。在他的影响下,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周恩来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贞不贰,很谦虚,最守纪律,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二十八军参加东征战役,挺进晋西北,连克敌军。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为纪念他,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毛泽东同志称他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同志题诗说:“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朱德同志称他是“红军模范”。

革命活动

1922年,刘志丹考入陕北地区23县仅有的一所中学——榆林中学,阅读到《向导》、《新青年》等革命杂志,并在学生运动中当上了校学生自治会会长。1924年,他成为陕北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1925年转为共产党员。同年秋,他去广州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翌年秋毕业后又回西北,到冯玉祥部队任第四路军党代表兼政治处主任。刘志丹这时只有23岁,但在西北军中已成为知名人物。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陕北后,刘志丹任红二十八军军长。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

1927年夏国民党反共后,刘志丹转入地下活动,秘密动员西北军一部于1928年5月在渭华发动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他担任了起义的军事委员会主席。6月间,西北军主力向渭河一带反扑,起义军被打散。刘志丹潜回陕北家乡任特委军委书记,并打入当地驻军和民团进行兵运活动,于1931年秋在南梁一带建立了最初的根据地。翌年初,他又将所部改编为红军陕甘游击队,年底正式建立红二十六军(兵力仅一个团)。

1933年5月,红二十六军南下三原时失败,刘志丹突围后又返回陕甘边区的照金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至1935年春,陕甘红军发展到5000余人,占领了六座县城,并在二十多个县内建立了根据地政权。此时,南方苏区已相继失败,各主力红军被迫长征,陕甘苏区虽然人口不多且十分贫瘠,却成为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由于保存下这块革命的落脚点,红二十五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都长征到达这里,党中央也最终把大本营放在陕北。

1935年8月,徐海东等率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与当地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在10月初错误的肃反中,刘志丹被捕。随后,中央红军到达,11月初将刘志丹释放出来,并任命他为新成立的红二十八军的军长。1936年春,红军东征山西攻打中阳县三交镇时,他亲临前沿观察。敌晋绥军阵地上有一挺机枪正猛烈扫射,刘志丹探出上身用手指着说,要把它缴下来向陕北苏区献礼。不幸,那挺机枪射来的子弹打中了刘志丹左胸,他昏倒后被抬下,清醒过来只说了一句要宋政委(即宋任穷)指挥部队,便停止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