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42

第42章 完全为了民主——李公朴(1902年-1946)

生平简介

李公朴(1902-1946),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1902年11月26日生于江苏省武进县的一个贫苦家庭。幼年时家境贫寒,13岁到镇江京广洋货店做学徒,因与一些青年组织爱国团,抵制贩卖日货,被店主解雇。后就读于镇江润州中学。毕业后考入武昌文华大学附中,因反对校医虐待学生酿成学潮被开除。随后他考入上海卢江大学附中,毕业后升入卢江大学半工半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投军北伐。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愤然离开军队,次年8月赴美留学。在美国他边读书边打工,并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上向国内介绍美国社会情况。

1930年11月,李公朴结束留学生涯回到上海。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步步进逼,国事岌岌可危,他满腔热血积极投入各种救亡活动,与邹韬奋等筹办《生活日报》,在史量才支持下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和妇女补习学校。1934年他和艾思奇一起创办《读书生活》,发表了大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文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通俗化的尝试,传播马列主义的一些基本知识,对青年的思想启蒙起了巨大的作用,引导许多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6年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许多进步的通俗读物,包括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同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李公朴被推为负责人之一,积极与东北抗日人士联系,支持抗日斗争。同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竟将他与沈钧儒等六人逮捕入狱,制造了震惊国内外的“七君子事件”。

抗战全面爆发后,李公朴积极投身于抗日民主运动。在山西,经周恩来同志决定,他担任“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同时创办了由他担任社长的“全民通讯社”,为抗战宣传教育及推动统一战线工作四处奔波。1937年11月,与沈钧儒等积极筹建全国抗敌救亡总会。12月,和沈钧儒一起创办《全民周刊》,并成立了全民通讯社总社。1938年1月,《民众动员论》在武汉出版。同月,应山西闫锡山之邀,到山西临汾创办民族革命大学,被委任为副校长,聘请一些进步学者、教授到民大任教。1938年5月,《抗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版。7月,为动员全民抗战,将自己创办的《全民周刊》与邹韬奋主编的《抗战》合刊为《全民抗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他冒着生命危险往来于敌后与前线之间。11月他到达延安,并拜会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他组织了“抗战教学团”,到晋、察、冀边区进行抗战教育工作,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成书——《华北敌后——晋察冀》,客观公正地宣传共产党、八路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由北方最前线转入西南大后方昆明。1942年12月创建北门书屋,1944年创办北门出版社。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执行委员,并担任《民主周刊》的编委工作。

1945年在民盟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民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2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召开会员大会,改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会上他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常务委员。1946年初,他与陶行知共同创办“社会大学”,任副校长兼教务长,实施民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同时主编《民主教育》月刊。为了迎接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他参加发起成立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被选为理事。在政协会议期间,他经常主持举办各种报告会、演讲会。

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旧政协胜利闭幕大会,他担任总指挥。会上国民党特务进行破坏,制造了“较场口血案”,李公朴和郭沫若等人被特务殴伤,送医院治疗。周恩来曾前往探望。同年5月,社会大学由于国民党反动当局百般刁难被迫停办,李公朴从重庆返回昆明,准备将北门出版社迁至上海,并开始编写《世界教育史》。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革命活动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震动全国,李公朴满师不久,就与许多青年一起,组织“爱国团”上街演说,以长啸笔名,给报纸投稿,积极抵制日货,揭露奸商。并因揭发店主贩卖日货而被辞退。他遭到打击以后,得到三兄公愚的支持,弃商就学,先后进镇江润州中学、武昌文华大学附中、上海沪江大学等校读书。他边读书,边在校内的图书馆工作,刻苦自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热情投入反帝爱国革命激流。1925年春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五卅”运动中代表沪江大学学生团体参加上海学联,并担任工人科长,负责联络工作,支援工人反帝大罢工斗争。1926年初,他毅然离开学校,到广州参加革命,在国民革命军东路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工作。1927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前敌总政治部沪宁路属党政特派员。由于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面目,愤然离开国民党。1928年去美国阿雷州的雷德大学半工半读。1930年夏,在该校毕业后,自费去纽约和欧洲进行社会考察。同年冬,由欧洲回国,正值蒋介石对苏区红军进行“围剿”之时。接着,发生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外患频仍。蒋介石发动内战。他心中忧愤,坚决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积极从事唤起民众,救亡图存活动。决心开展社会教育,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

在1932至1934年间,先后创办了《申报》附设流通图书馆、业余补习学校、妇女补习学校,在《申报》开辟多种专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之后,又主编《读书生活》半月刊,进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尝试,并积极宣传抗日救国。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李公朴被选为上海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积极参加上海各界的救亡群众运动。1936年3月,他与邹韬奋等正式成立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资本论》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同年5月31日,全国各界救亡联合会成立,被推选为执行委员。参与救国会宣言和《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的起草工作。正当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之际,1936年11月,他与救国会其他6人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即当时闻名国内外的“七君子事件”。他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曾正气凛然挥毫题词:“拼七人的自由,争取四万万五千万人的自由”。“入狱入狱,是谁所欲?爱国有罪,入狱何辱!”以明志。他义正词严地指责国民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当局终于被迫确定了抗战的国策,不得不在1937年7月将他们释放。

李公朴出狱后,继续为抗日救亡活动奔走。先后任山西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委员和宣传部长。创办了“全民通讯社”、《全民周刊》。他在战地两个月,先后发表了《为全民动员告国人书》、《全民抗战的必然过程》、《怎样挽回危局》、《大同失守以后》、《我所认识的牺盟》、《山东老百姓起来保卫山东》、《加紧上海战区的民众运动》等文章,后在汉口汇编出版了《全民动员论》一书。同年底,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副校长。1938年11月,赴延安参观学习。见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在共产党支持下,组织了“抗战建国教学团”,在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培训抗日宣传人才。1941年抵达昆明后,组织青年读书会,出版《青年周刊》,还经常作公开演讲,呼吁团结抗日,宣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翌年在昆明创办“北门书屋”和“北门出版社”,出版进步书刊,推进民主运动。

1944年10月,中国民主同盟在昆明成立云南省支部,李公朴被选为支部执行委员。从此,经常和闻一多一起,参加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群众性大会。抗战胜利后,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民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委员、重庆社会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等职,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在较场口召开大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他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任大会总指挥。国民党特务为破坏这次大会,当场殴打了主席团成员多人。李公朴也被打伤,他更加坚强地为争取民主和自由继续奋斗。5月伤愈,从重庆回到昆明。7月初,经常有形迹可疑的人到北门书屋附近活动。他预感到自己可能会被暗杀,曾对家里人说:“我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跨进来。”毫不畏惧,继续为和平、民主奔走。7月11日晚,遭国党特务枪击。12日凌晨,在云南大学医院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睁开眼睛大骂国民党反动派:“卑鄙!无耻!……”并说:“完全为了民主……”毛泽东、朱德唁电称:“……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毒手,实为全国人民之损失,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