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38

第38章 世纪同龄人——夏衍(1900-1995)

生平简介

夏衍(1900-1995),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开始者之一。本名沈月熙,字端轩,生于浙江杭州。曾用笔名还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余伯约、司马牛等。在他3岁那年,父亲沈学诗得病身亡,家境更为困难。6岁进本村私塾,后转入新学堂。童年时代的夏衍,不但爱看戏,也喜欢弹词、旧小说。

革命活动

1914年夏高小毕业。半年后,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色科。1920年毕业后,夏衍想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去法国留学,没有成功,却在次年初被省里保送到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校攻读电机工程。在日本留学期间,夏衍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阅读了不少哲学、文学书籍,对文艺的兴趣日益浓厚,对社会主义学说也产生了兴趣,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对科学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认识。

1924年秋,夏衍等人谒见了孙中山先生,并蒙孙中山先生指定专人介绍加入国民党,替国民党的海外组织搞了一段宣传联络工作。1925年入九州帝国大学深造,1927年因参加日本左翼文艺运动被驱逐回国。1929年参加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时组织上海艺术剧社,后又参与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夏衍被列入通辑名单,日本当局驱逐他出境,夏衍只得回国。同年夏天他回到上海后,以立即加入正受到严酷镇压、开始转入地下的中国共产党的实际行动,宣告在政治上同国民党右派彻底决裂。

1930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选为常务委员,后又发起组织中国戏剧家联盟。在瞿秋白领导下,与阿英、王尘无、司徒慧敏、石凌鹤等人组成中共电影小组,同时创作了具有革命现实主义倾向的电影剧本《狂流》、《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脂粉市场》等,并撰写批判“软性电影论”的评论文章,翻译发表了普多夫金的《电影导演论》。1935年遭当局缉捕,一度蛰居避难。先后创作了《赛金花》、《自由魂》(即《秋瑾传》)、《上海屋檐下》等话剧剧本,以及报告文学《包身工》。抗日战争爆发后,与郭沫若等人创办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任总编辑。后主要从事新闻工作和戏剧创作,先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重庆、香港、新加坡等地负责《救亡日报》、《华商日报》、《新华日报》、《南侨日报》的编辑工作,发表散文、杂文、政论、随笔以及话剧剧本《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戏剧春秋》(与于伶、宋之的合作)、《芳草天涯》等。

抗战爆发后参与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任《救亡日报》总编辑,参加话剧《保卫芦沟桥》的创作。抗战期间创作的话剧有《一年间》、《心防》、《愁城记》、《水乡吟》、《法西斯细菌》、《离离草》、《芳草天涯》等,电影剧本有《白云故乡》。1945年4月任重庆《新华日报》代总编辑。1946年6月调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中央代表团工作。同年10月赴香港、新加坡。1949年春创作电影剧本《恋爱之道》。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改编了《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等电影剧本。著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电影论文集》等。

1965年被免职,到山西介休参加“四清”运动。“文革”中度过八年零七个月的“监护”生活,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残疾。粉碎四人帮后当选为全国影协主席、文联副主席,出版了《劫后影谈》、《懒寻旧梦录》等作品。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夏衍关于抗战题材的剧作,可以感觉到一种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深切关注之情,一种对黑暗、对敌人的强烈憎恶和对光明的追求、对人民的热爱。这正说明他是一位在国统区战斗的,同时代共呼吸、与人民共忧喜的革命剧作家。夏衍长期在国民党的严密文网下从事写作,受到的限制大而且多,这使他的许多剧作在主题思想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语言对话的运用上,不能不采取比较含蓄、隐晦的方式,但就上述剧作的基调和倾向看,是明朗而乐观的,是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奋发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