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名人事迹选编
48635500000037

第37章 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1899—1935)

生平简介

瞿秋白(1899—1935),原号雄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常州城一个破落的士绅之家。自己改名为瞿爽、瞿霜,后由“霜”引申为“秋白”。他自幼多病,读书却非常用功。9岁入常州冠英小学,尚未毕业就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喜欢议论时政。

1921年,他经赴俄的张太雷介绍加入俄共(布)党组织,翌年转为中共党员。他当时兼任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俄文教习和政治理论课的翻译,此间曾经两次荣幸地觐见革命导师列宁。1922年11月,瞿秋白作为陈独秀的翻译出席了在彼得格勒举行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数月后回国,起草了中共“三大”的纲领草案,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随后,他任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助手和翻译,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宣言的起草,又到上海大学任教。在党内,他是第一个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研究中国革命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人,也首次把辩证法与唯物论、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整体来宣传。

1927年秋大革命失败时,瞿秋白成为中央临时政治局的主持人,在陈独秀离职、党内处于危急之际确定了展开武装斗争的方针和策略。翌年,他赴苏出席了莫斯科中共“六大”,会后留任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团团长。1930年夏,党内出现李立三的“左”倾盲动错误时,他回国主持纠正。1931年初,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及其支持的王明等人批评瞿秋白采取“调和主义”,将他排挤出中央领导层。此后他在上海从事文艺工作,1933年进入中央苏区。

1934年秋红军长征时,瞿秋白被留下负责中央分局的宣传工作。1935年2月,他在突围时被俘,同年6月18日慷慨就义。

瞿秋白遗著编有《瞿秋白文集》。

革命活动

“五四”运动是瞿秋白一生政治生涯的开始。他给秦耐铭的信中说:“‘五四’运动的直接目的已经达到。”瞿秋白在举国欢腾中能冷静地思考问题,为了不使“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白白流逝,他在北京《晨报》上发表了《不签字后之办法》,文中用简洁的语言提出了政府、国民、学生各自应当速办的事情和恪守的信条,这是瞿秋白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指出武装斗争的必要性的人。他指出,中国革命要将武装革命和群众运动同时进行,互为促进。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从帝国主义对工人群众的血腥镇压中迫切地感到,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就必须着手建立工农自己的武装,要用革命武装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他说:“有平民之军队而后有平民之政权,然后可以雪耻,可以立国,可以求得我四万万人梦想中之自由与独立。”他还强调了革命军队必须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之下才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书出版后,陈独秀认为过激,瞿秋白却为之撰写序言,并安排出版单行本。他大声疾呼:“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毛泽东不过开始罢了。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

在大革命失败、共产党人遭到屠杀的时刻,瞿秋白的革命激情更剧烈地迸发出来。他听到李立三等人关于在南昌暴动的提议后,马上代表中央表示支持。1927年8月7日,他在汉口秘密主持召开了“八七”会议,决定在湘、鄂、赣、粤等省发动秋收暴动。随后,国内爆发了一百多次起义,为建立红军和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1935年初,中央苏区陷落前夕,分局书记项英派便衣队护送瞿秋白、何叔衡等不便打游击的人向闽西突围,想从那里再化装去上海。途中遇保安团截击,瞿秋白因有严重肺病无力奔跑被俘。起初,他自称只是医生,并在监房内寄信给上海的鲁迅,望能设法保释。正当办理有眉目时,同行被俘者中出现叛徒,供出他的真实身份。

国民党中央随后派人来,声称可不必发表反共声明和自首书,只要答应到南京政府下属机构去担任翻译即可。对这种貌似保全面子、实则要他放弃政治原则的条件,瞿秋白断然拒绝。蒋介石见劝降不成,下令处决。

囚禁瞿秋白的国民党师长宋希濂是他在上海大学的学生,为表示一点对老师的尊重,送瞿秋白出监房并置办了酒席。瞿秋白神色自若,走到一处草坪上坐下,说了一句:“此地就很好”,然后平静地让宋的护兵从脑后开枪。宋希濂从战犯管理所被特赦后回忆说,瞿秋白临刑前唱起了自己翻译的《国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