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用书.小学.上册
48622900000016

第16章 他人能行我也行

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1.培养学生自信的品质。

2.在实际生活中,掌握培养自信的技巧和方法。

(二)训练目标

1.使学生意识到自信的重要性。

2.让学生体验自信带来的积极愉快的心情。

3.掌握和运用培养自信的技巧和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自信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能够真切地体验自信带来的积极情感。

2.难点

培养学生自信的品质。

二、板块剖析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1)让学生诊断自己是否自信。

(2)使学生意识到自卑的不良作用。

2.操作程序

(1)导入新课。“看一看”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通过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例子使学生对自己的自信进行评价。

(2)“测一测”环节,通过对学生的自信水平进行小测试,使学生对自己的自信情况有初步的认识。在本环节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自信水平的情况,“良好”“一般”和“不太理想”的分布比例及每个学生目前的状态。

(二)观点意识

1.目标

(1)培养自信的意识,明白自信的重要性。

(2)体验到自信带来的上进力量和积极情感。

2.操作程序

(1)“共同心声”环节,引用着名心理学家的名言名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出更多相关的名言名句。

(2)通过“学一学”环节,让学生体验到自信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请学生谈谈看完图画以后的所思所感。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培养学生自信的品质。

(2)指导学生掌握如何自信的技巧。

(3)让学生体验到自信带来的积极心态。

2.操作程序

(1)教师可以选择或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比如分组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启发学生尽可能自己总结出策略。教师在备课时提前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

(2)教师根据课堂时间的安排,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重点地选择其中一个策略作为主要训练策略。

(3)重视活动结束后的分享和学生的体验,教师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1)明白自信的重要作用。

(2)体验到自信的积极情感。

2.程序

(1)通过“填一填”环节,使学生对本课内容加深印象,根据课本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进而达到本课教学目标。

(2)教师也可以另外准备一些问题,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想法。要让学生感受到自信的积极情绪体验。

三、策略操作

(一)“自我提醒,坚信我能行”策略教学建议

1.教师通过举例,引入策略的训练。

例:一个星期六的早晨,一个牧师正在为讲道词伤脑筋,他的太太出去买东西,外面下着雨,小儿子又烦躁不安,无事可做。后来他随手拿起一本旧杂志,顺手翻一翻,看到一张色彩鲜艳的巨幅图画,那是一张世界地图。他于是把这一页撕下来,又把它撕成小片,丢到客厅地板上说:

“强尼,你把它拼起来,我就给你两毛五分钱。”

牧师心想他至少会忙上半天,谁知不到十分钟,他书房就响起敲门声,他儿子已经拼好了,牧师真是惊讶万分,强尼居然这么快就拼好了。每一片纸片都整整齐齐地排在一起,整张地图又恢复了原状。

“儿子啊,怎么这么快就拼好了?”牧师问。

“噢,”强尼说:“很简单呀!这张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的图画。我先把一张纸放在下面,把人的图画放在上面拼起来,再放一张纸在拼好的图上面,然后翻过来就好了。我想使人拼得对,地图也该拼得对才是。”

牧师忍不住笑起来,给他一个两毛五分的镍币,“你把明天讲道的题目也给了我了。”他说,“假使一个人坚信自己是对的,他的世界也是对的。”

2.讲完故事之后,教师请学生谈谈这个故事对自己的启发。

3.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让每位同学都发言。鼓励学生采用自我提醒的方法,增强自信。

这时,教师可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对表现突出和积极的小组给予特别的表扬和奖励,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热情。

(二)“跟过去的自己比较,多方面寻找自己的进步”策略教学建议

1.教师可以先将书上的例子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使学生有意识地跟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然后请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讲讲过去的自己跟现在的自己区别在哪里,哪些地方取得了进步。

2.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可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如果场地允许,让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圈就地而坐,先放一段轻松的音乐做放松训练。教师在活动中除了是领导的角色,还应和学生保持同伴的关系。注意说话语气一定要亲切,不要让学生产生距离感。放松结束后,让学生回答书本上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内心活动,分享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3.还可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张表,表上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代表过去和现在的自己,在这个时间段的下面,标注出哪些事情是以前没有做成,现在却能做成的。在过去和现在的时间段里,列出自己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进步,包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活动完成以后,教师可以依次请学生讲讲自己的这张表,和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现在跟过去相比取得的进步。注意,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的评价。

四、活动设计建议

1.建议教师进行小组活动时,尽量要求每个学生发言,以使全班学生都能有收获,并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体现学生自信的一面。

2.本课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培养自信,运用适当的活动除了起到促进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以外,还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自信的表现。同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其较强的模仿能力和从众性,榜样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故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行为模仿的训练。

3.活动结束以后的评价和分享尤为重要。教师积极的反馈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活动参与性,利于高效地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

五、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能成功地执行任何特定行动任务的期待,也叫功效期待。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感指个体能成功地执行特定情境要求的行为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如果评定了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即让人们明确地预测成功地进行某一行动的能力,就能够预测他相关的行为。这表明一个人关于胜任的自我知觉和他实际上胜任的行动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们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和愿意冒的风险,人们感知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选择的目标越高,在从事目标中的毅力也越强。相反,那些认为自己缺乏生活能力的人容易焦虑,可能形成回避倾向,面对逆境时也容易抑郁,在应付不能控制的压力时免疫系统容易受到损害。相比之下,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能够坚持,轻易不放弃。

班杜拉认为,在某一情境下,决定自我效能感的四个主要因素:1.行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前的成功导致高的效能期望,而以前的失败导致低的效能期望。2.替代经验:观察他人的成败,可以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与自己的成败相似的影响,但作用小一些。3.言语劝说:当你尊敬的人强烈认为你有能力成功地应付某一情境时,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4.情感唤起:高水平的唤起可导致人们经历焦虑与紧张,并降低自我效能感。

(摘自:《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郭德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自信的名言名句

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法】拿破仑·波拿巴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英】弗朗西斯·培根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

——徐特立

我们对自己抱有的信心,将使别人对我们萌生信心的绿芽。

——【法】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英】萧伯纳

哥伦布发现了一个世界,却没有用海图,他用的是在天空中释疑解惑的“信心”。

——【美】乔治·桑塔雅娜

能够使我飘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

——【意】阿利盖利·但丁

无论如何,“流言”总不能吓哑我的。

——鲁迅

天生我材必有用。

——(唐)李白

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

——《史典》

(二)问题思考

1.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意识,培养自信品质?

2.有人说,自信就是跟别人比较出来的,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