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48601500000026

第26章 面谈中的提问技术训练(3)

(没有对来访者的话进行任何回应。只关注在提问上。)

来访者:“两个星期。”

咨询师:“也就是说你现在的感受是:游戏没有意思,但你沉溺于其中。这让你不舒服,玩过之后有后悔感。那你今天来这里想解决什么问题?”

(小结的概括性较好。用“后悔感”代替“罪恶感”,程度不同。)

来访者:“我比较紧张,本以为自己这么大了会有自控力。我想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自己不玩。前两天想买一个PSP,问朋友,‘如果你们买了PSP,会不会一直玩个不停?’他们说不会。而我为什么没法停?我原先用的方法是尽量不碰。但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你说是吗?”

咨询师:“也就是你想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沉溺于电子游戏的问题;二是探索控制不住自己去玩的原因。”

(对咨询目标进行清晰化和结构化。)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方法,逐级减少你的沉溺。你以前想过一些什么方法?”

(在提建议前确认来访者已用过的方法,比较好。)

来访者:“以前采用的是不接触。但现在不能不带手机出门。”

咨询师:“即使带手机出门,也可以有方法把手机中的游戏功能去除。另外,你能不能订个目标,比如说今天只玩半个小时就叫停。过两天只玩20分钟,然后逐渐减少,慢慢戒掉。”

(还没有确认来访者是否尝试过其他方法,就直接给出了建议。)

来访者:“可是……”

咨询师:“我们可以试一下,就像给你布置的家庭作业,下次来的时候我们看施行的情况。”

(没有敏锐地察觉到来访者的犹豫。)

来访者:“可是我怎么边打游戏边控制时间?只有尽量不带电子设备,不去碰游戏。”

咨询师:“这本来就很好。另外,成绩真的对你重要吗?”

(没有回答来访者的问题,突然转换一个话题。咨询师的本意是从认知角度出发,改变来访者的认知。)

来访者:“我知道不重要,这种分数又不能换钱。”

咨询师:“而且也很累人,像你自己说的。那你可以试试看慢慢戒掉。至于你刚才谈到的第二个问题,这是不是和你的执著、认真、尽善尽美和完美倾向有关?”

来访者:“对,我知道这是一种病态。”

咨询师:

(沉默)

“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要求停止。指导老师鼓励其继续。

咨询师:“你为什么认为这是一种病态?”

来访者:“因为自控力很重要。我每次做事情都要做到最好,这很耗损精力。我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改变不了,所以有问题。”

咨询师:“你认识到但改变不了。你在做其他事情时有这样的感觉吗?”

来访者:“小时候做家庭作业,有附加题。虽然老师说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但我一定要把它全部做出来。”

咨询师:“你想证明什么?”

(可以问这个问题,但也可以紧扣上文的“自控力”来提问:“你认为做到最好是一种自控的表现?”)

来访者:“不知道。一旦开始解题,我解不完就睡不着觉。如果你问想证明什么,那是证明我是个好学生吧!”

咨询师:“你想证明给老师看你是个好学生。那你成绩怎么样?”

来访者:“还好,前五名吧!”

咨询师:“父母是不是对你成绩过分关注?”

来访者:“父母没有给我太大压力。”

咨询师:“你从什么时间开始一旦做事就要做好?”

来访者:“记不得了。我的生活当中不会碰到太大挑战,基本上都会做完、做好。”

咨询师:“那你把事情做完后的感受是什么?”

来访者:“刚开始有兴奋感,过后没有劲儿。”

咨询师:“为什么没劲儿?”

来访者:“因为没有什么事儿要做。打完游戏后是空虚的感觉。”

咨询师:“打游戏和做附加题有什么感觉不一样?”

来访者:“附加题比较难,而游戏比较容易。”

咨询师提出停止。共19分钟。

案例点评

比较两个学员对同一个个案的咨询过程,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可以看到这两个个案都尝试用认知行为疗法。它们在流畅性、节奏感和深入性方面有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用提问收集到抽象的信息,而后者收集到具体的信息。

收集信息的具体性和抽象性

个体心理咨询之所以必须要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是因为它的重要假设:每一个来访者都是独特的,咨询师必须把他(她)当作一个特别的个体来对待。一个咨询师可能接待过很多抑郁症来访者,但咨询师不会在诊断刚出来就马上给方案,而是要全面地了解具体信息后才能制订解决方案。要做到这一点,咨询中必须收集具体的信息。如果只有抽象的信息,就会深度不够。我们可以来进行一些比较。

关注点咨询师一咨询师二

问来访者对游戏的感觉。你有什么感觉?打完游戏后的感觉是什么?在玩的过程中呢?你觉得开心吗?

问上瘾的经历或事件。你做其他什么事情也会上瘾吗?以前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大学那次玩了多久?那你刚工作时沉溺的那次呢?

问尝试解决问题的努力。你周围的朋友有这种情况吗?你想过控制吗?你觉得自己为什么会沉溺于其中?你希望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你以前想过一些什么方法?这是不是和你的执著、认真、尽善尽美和完美倾向有关?

第二个咨询师问得更细致、更深入,因而了解到来访者曾经有过两次迷恋游戏、但都成功摆脱的经历,也了解到来访者惯用的方式是回避接触。了解了来访者在玩游戏背后的焦虑,也明确了来访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而第一个咨询师是典型的新手咨询方式:信息流于表面化,看上去很多信息都知道了,但其实并不清楚关键细节。这也导致咨询无法深入,做了短短9分钟就结束,其中还有一分钟是咨询师在给建议。

怎样才能做到收集具体的信息?一是要用具体的问题。过于抽象的问题只能带来比较抽象的回答。二是善于判断哪些信息是关键信息,可以就关键信息深入挖掘。这要求咨询师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要处理来访者情绪层面的问题

在两次尝试中,尽管咨询目标都已经明确,但咨询师都没有处理来访者的焦虑情绪。个案的实质是:来访者由于迷恋游戏引发了对行为失去控制的焦虑情绪,并想找到当下和将来的解决方法。根据这样的诊断,一定要处理来访者的焦虑情绪。来访者仅仅玩了两个星期的游戏,既达不到游戏成瘾的诊断标准,也不是强迫行为,完全可以给予对方支持和共感,让她减少焦虑。其次要处理她对“失去控制”的焦虑。在来访者的主诉中,反复出现的是对自己玩游戏这种失去控制的行为不能接受,对这种失控焦虑,担心自己将来会出现更多的失控行为。可以引导来访者回顾自己以前成功处理游戏迷恋行为的经历,让她看到:担心失控并不是现实,而只是一种担心,它出现的概率并不高,完全可以放松一些,不必夸大或过度。

如果咨询师有足够的经验,可能还会关注一点:来访者为什么会这样担心失去控制?她的这种担心甚至已达到恐惧的程度。她恐惧的到底是什么?这个议题不一定要在一开始就触及,但如果咨询中能够予以关注,对来访者更有意义。

新手在面谈时,往往会过于关注事实层面的信息,从而忽略来访者情绪层面的问题。但咨询中应该先处理情绪层面的问题,再处理事实层面的问题。

不要滥用行为疗法

咨询师一给出的建议是橡皮圈法,并且解释说这种方法是为了转移注意力。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弹橡皮筋法属于厌恶疗法,具体操作是在来访者手上套一个粗细适中的橡皮筋,当来访者又想到要做某件事或已经做了时,拉橡皮筋弹自己,让自己有疼痛感,并因而放弃想要做或正在做的行为。它主要用来矫正不良行为。它的原理是把某种特定行为和疼痛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减少这种行为的目标。运用的是行为强化中的惩罚。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疼痛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从而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或消除行为,而不是为了转移注意力。对这些基本常识,新手一定要了解。

咨询师二给出的是时间控制法。这个方法是可以用的,但关键是像这位咨询师这样用效果不会好,因为来访者问到的“怎么边打游戏边控制时间”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果仅仅靠意志力就可以解决,来访者显然早就这样做了,不会走进咨询室了。面对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师必须与对方进行细致的沟通,让自己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另外,仅仅这样说两三句,来访者去做的可能性也很小。必须和来访者一起制订出具体方案,如计划用多长时间矫正行为、怎样做是适度而可行的等。

结语

对新手来说,关于提问有一点必须澄清:提问不是为了让咨询师更清楚地了解来访者,而是为了让来访者更清楚自己的状况。提问不是为了满足咨询师个人的好奇心、利益,而是为了来访者的福祉,是为了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指导老师手记

等待学员的突破

今天训练的技巧是提问。A扮演了来访者,咨询师是平时言语不多的B。咨询进行得出乎意料的流畅。他做完后大家有很多点评,我的点评是:今天的练习非常好地体现了咨询的基本结构,开场,正式咨询,花一些时间了解信息,中间不时有一些小结,结束时来一个全面的总结,如果必要提一些建议和方案。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大家非常受鼓舞。毕竟只是第六次,就可以做得这么好了!我看到大家的眼睛都是闪闪发亮的。

课间一位组员和我交流:“我发现您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由成长,然后告诉他们是怎样成长的。”对的,我的方式是等待,等待学员做得好,有进步,然后大力给予肯定,并分析这样做的理论意义。这样,学生能够成长到哪一步是由他们自己来决定基调,速度由他们自己控制,而我所做的只是要善于发现、善于鼓励和总结。上一组我等待得非常辛苦,一直训练到第十四五次才有突破!前面的过程真是考验我的耐心。我一度怀疑自己训练学生的能力和方式。好在突破终于出现了。我察觉到这种方法有些过度依赖学员。也许今后会找到更灵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