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人成事最常用的招儿
48588400000014

第14章 第13招儿察言观色——看准他人心理好办事

招法简析

办事,是能力的较量,更是经验和心理素质的较量。有经验和心理素质好的人,在办事的时候,绝对不会贸然出击,一定会认真观察、具体分析,彻底了解对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做,有利于准确地发现对方的意图,能够有效地防范对方的“冷击”,为成功办事创造条件。

用招要点

1.看清对方的意图

求人办事首先要学会察言观色。别人不高兴的时候,你去求他办事,那肯定没戏,说不定还把自己搞得下不来台;别人高兴的时候,你去求他,说不定难办的事也能办成。察言观色不但要知其表面,还要揣摩其内心的真实意图,这是察言观色的最高境界。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记载,郑庄公平定母后武姜和皇弟共叔段的叛乱之后,把母亲武姜囚禁在了城颖,并发毒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然而他不久就为自己的过激行为后悔了。可他毕竟身为一国之君,金口玉言,说出的话不能轻易更改,这令他十分忧愁,不知怎么办才好。

但是,一般人都不了解郑庄公的真实想法,许多大臣去劝郑庄公都无功而返。一个叫颖考叔的大夫想在郑庄公面前表现自己却一直没有找到机会,这次,他通过仔细观察明白了郑庄公的难言之隐。于是便以献物为由,得到郑庄公召见,并赐食给他。在吃国君赐给的食物时,颖考叔当着众人的面,把食物中的肉都挑出来不吃。郑庄公问他原因,颖考叔回答道:“我的母亲吃过我给的食物,还没吃过国君赐的食物,我想将国君赐的食物带回去给我的母亲吃。”

郑庄公叹息着说:“你还有母亲可以献美食给她,而我有美食,却没有母亲来承受我的献给。”于是,颖考叔献计给郑庄公:“挖一条见水隧道,在水边写‘黄泉’二字,在隧道中母子相见,谁能说这不是相见于黄泉呢?”郑庄公欣然采纳此计,终于和母亲相见,得到了一个其乐融融的结果。颖考叔也被郑庄公赞赏和重用。后人对颖考叔的孝心大加赞扬,其实他在这件事上表现出的是过人的办事智慧。这件事得以完美解决,首先要归功于颖考叔的察言观色,能够了解郑庄公的真实意图。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办事的时候应该先了解对方,尤其是了解对方的心理,从洞察他人的性格入手。

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曾经使用过一些巧妙的方法,去判断、洞察他人的性情和能力。他们会对他人在一定环境之下的行为进行细心的观察。这种对细微之处的特别留意,用心之苦,用力之勤,是一般人难以做到或者不愿意去做的。这也是他们比常人容易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我们在察看别人意图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我们在办事的时候,应当刻意留心对方:他关注的是什么?他常常忽略的是什么?他的喜怒忧愁是什么?什么事情能使他震惊?什么事情会使他发怒?倘若我们能将对方上述的这些特点觉察出来,那么我们就能够推断出在某种环境之下,这个人大概会出现怎样的感觉和行动,在与他办事的时候就能够掌握主动权。

(2)我们在办事的时候,不要急于先“出手”,应该先下点工夫了解对方,然后,再“对症下药”,成功的机会自然就大多了。

2.察言观色要从动作细节处入手

常言道“人心难测”。在办事过程中,如果能够看穿别人的心思,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看穿别人的心思,特别是要看穿初次相识的陌生人的心思,这听起来几乎不可能。不过,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也就不会那么难了。再高明的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出来,只不过暴露的程度、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因此,你应当学会利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通过观察和分析形形色色的表象,从细节处抓住问题的实质。

纣王继位后不久,命工匠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箕子于是感慨地说:“象牙筷子肯定无法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琢的杯。有了玉杯,又不能盛野菜汤和粗饭,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褐布粗衣,也不愿再住草房陋室,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室。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也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收远方各国的珍贵奇异之物。从象牙筷子开始,我看到了以后发展的结果,不由得为此担心。”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用上千万的劳工修建了占地三里的鹿台和白玉为门的琼室,搜罗奇珍异宝、奇禽怪兽充塞其中。同时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让裸体的男男女女互相追逐嬉戏。大臣比干进谏,落得个心肝被剜的下场。箕子于是装疯卖傻,躲过了劫难。后来周武王得了天下,请箕子出山为官,也被其拒绝。箕子偷偷逃到了异地,独善其身而幸免于难。

从动作细节上识别人需要敏锐的眼力,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特点,能在转眼即逝的言行中发现某个人的隐蔽特征。一个人只要他在平时能够注意锻炼自己观察细节的能力,就不难发现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特征,从而进一步掌握其内心世界的秘密,为自己成功做事打下基础。

总之,无论从哪种方式来洞察他人的内心世界,都能使你在办事的过程中,寻找出一条摸清对方的捷径,以便有目的地出击,获得成功。

下面介绍几种看穿他人心思的方法,希望有助于你成事:

(1)从他打招呼的方式来透视他的内心。其实,即使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招呼,也能给你提供了解对方内心的机会。曾经有人归纳过外在表现与内心世界的联系,这些联系虽然会有一些例外,但总的来说是比较准确的。

(2)从他的眼睛窥视他的内心。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对方的眼神和视线来判断对方的心理活动。有些人一旦发觉被别人注视,会忽然将视线移开。他们一般来说都怀有自卑感,或者有相形见绌的感觉。

(3)从他的癖习看他的性格特点。一般人都会有一些癖习,通过这些癖习,我们可以分析出不同人的性格特点。搔弄头发的癖习,是一种神经质。凡是涉及有关自己的事情时,他们马上会显得特别敏感。双足不断交叉后分开,这种癖习表示不稳定。如果女性具有这一癖习时,就表示她对某位男性怀有强烈的关心之意。

3.知人知面更要知心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与人交往,难在知心,贵在知心。因此说,知人知面更要知心。

春秋末年,晋国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经过一座界城时,他的随从提醒他道:“主公,这里的官吏是您的老友,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等候着后面的车子呢?”

中行文子答道:“不错,从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时间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琴;后来我又喜欢佩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够接纳他,而现在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别人了。所以,我要很快地离开这里。”

果然,不久这个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辆车子,并献给了晋王。

中行文子在落难之时,能够推断出“老友”的出卖,避免了被其落井下石的灾难。这让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当某朋友对你,尤其你正处高位时,刻意投你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结交,而不是看中你这个人本身,这类朋友很难在你危难之中施以援手。

那么,现实中,我们应该怎样识别朋友心呢?

(1)通过逆境来检验人心。患难见真情,逆境之时测度人心是一种最灵验的方法。

(2)权力、金钱是人心的试金石。有的人贫苦时能与朋友情同手足,一旦有了钱权,便羞于与昔日朋友为伍,保持一定距离。

(3)运用利益检测。在利益面前,各种人的灵魂会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有的人在对自己的利益无损时,可以称兄道弟。可一旦有损于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4)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长期交往,长期观察,便能知人知面又知心。

4.柔弱之人未必君子

奸邪之徒常以柔弱来掩盖真实的丑恶嘴脸,让人看不到他们的阴险毒辣,然后趁你不注意狠狠地戳你一刀,这是最可怕的。因此,对柔弱之人更要多多防范。

东晋大将军王敦去世后,他的兄长王含一时感到没了依靠,便想去投奔王舒。

王含的儿子王应劝说父亲去投奔王彬,王含训斥道:“大将军生前与王彬有什么交往?你小子以为到他那儿有什么好处?”

王应不服气地答道:“这正是孩儿劝父亲投奔他的原因。江川王彬是在强手如林时打出一块天地的,他能不趋炎附势,这就不是一般人的见识所能做到的。现在看到我们衰亡下去,一定会产生慈悲怜悯之心。而荆州的王舒一向柔弱保守,他怎么会破格开恩收回我们呢?”

王含不听儿子的劝告,径直去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将他父子俩沉于江中。

而王彬当初听说王应及其父要来,悄悄地准备好了船只在江边等候,但没有等到。后来听说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后惨遭厄运,深深地感到遗憾。

好欺侮弱者的人,必然会依附于强者;能抑制强者的人,必然会扶助弱者。作为背叛王敦父辈的王应,本来算不上是个好侄儿,但他的一番话说明他是深诸世情的,在这点上,他要比他的父亲强得多。

生活中,当我们与外表平柔之人打交道时,应该注意以下要点:

(1)力戒松懈,小心测试这种人内心的意图。

(2)不能掉以轻心,以为此类人可以不负重托,不行好邪。

(3)要有防人之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外表毕恭毕敬的人更应该如此。

5.观人于微而知其着

多对周围之人的言行进行观察,对其内心进行剖析,方能成为真正的测黑专家,少些捕风捉影的错误,达到“观人于微而知其着”的境界。

魏文候手下有名将领叫乐羊。

有一次,乐羊领兵去攻打中山国。这时,恰恰乐羊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国王就把他的儿子给煮了,还派人给乐羊送来一盆人肉汤。乐羊悲愤不已,但他毫不动摇,竟然坐在帐幕下喝干了一杯用儿子的肉煮成的汤。

魏文候知道后,对堵师赞夸奖说:“乐羊为了我,吃下他亲生儿子的肉,可见,他对我是何等的忠诚啊?”

堵师赞回答说:“一个人连自己儿子的肉都敢吃,那么,这世上还有谁他不敢吃呢?”

魏文侯听了此话,牢牢记在心上。

不久,乐羊打败了中山国,凯旋归来,魏文候奖赏了他的功劳。但是,从这开始,总是时时怀疑他对自己的忠心。

魏文候这样做不无道理,乐羊的自制力过于吓人,非老谋深算之人不能为之。堵师赞的说法更有道理,因为一个人的行动可以以小见大,有着惊人的内在一致性。

我们可以依据以下办法鉴定某些人言行的真正内涵:

(1)从一个人的言谈,就足以知悉他的心意与情绪,但是,若对方口是心非,就令人猜疑了。这种人往往将意识里的冲动与欲望,以及所处环境的刺激,修饰伪装后,以反向语表现出来,令人摸不清实情。

(2)爱发牢骚是一种不能言传的骄傲和自大,不满意他人在某方面超越自己。

(3)恶意责备的人多半是想满足自己的支配欲望和自尊心。他们常爱抓住别人的毛病小题大作,横加指责,这种人对他人尖酸刻薄,自尊心较强。具有支配他人的愿望。

(4)说话暧昧的人,大多数喜欢迎合他人。这种人处世圆滑,从不肯吃亏,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如何利用别人。

(5)经常对他人评头论足,论长道短,说明他嫉妒心重,心胸狭窄,人缘不好,心中孤独。

6.言语推断秉性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老子的一句名言,是一种语言的智慧,更是通过言语对于人本质的判言。意思是说知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人不知道。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古语“知”可当“智”用,老子用“言”与“不言”给我们提供了识人的依据。

察言,是识人的关键。一个人的言辞能透露他的品格,通过对方的言谈就能了解他的地位、性格、品质,以及内心情绪。

语言的运用大致的目的有两种,一是表情达意,二是对于内心的隐藏作用。现实中,人们语言的目的往往是二者并举。我们认识一个人,首先是要分清其言语的真假,从其真话中直接去判定这个人,从其假话中辨别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就可以从语言上去考察一个人。

某公司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业务管理人员。招聘广告登出以后,应聘人数竟高达几百人。经过几道复试之后,最后筛选出15人。这筛选出来的15位应聘者都很了不得。文笔个个是无懈可击,口才个个是有问必答,应对自如,滔滔不绝,难分伯仲。对于这些人才,该公司一时之间感到难以割舍,对于最终的人选颇感踌躇。最后,公司决定通过酒宴对应聘者再次进行筛选,从而确定最终的人选。

宴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公司的几个领导坐在应聘者中间,频频举杯,互作酬答,你来我往,欢声笑语不断。

有的应聘者自我感觉良好,这些人业务上确实高人一筹,并且在面试的时候也颇具有绅士风度,似乎很完美。但是,他们出言过于夸耀:“经理,你只要录用我,两年之内,我保证给你赚几十万。”这种人轻言取胜,戏言赚钱,看似是有胆有识之人,其实只不过是言过其实,给人以一种不可行的感觉——这种人所不知的是,业绩不是来自个人的保证,而是很多因素决定的。

有的人则摆出一副破釜沉舟的态势:“经理,我这次是横下一条心来报名应聘的,我已向原单位辞了职,我坚信,凭我的水平,你们一定会录用我的……”这种人看起来似乎是很自信,实际却只不过是一种自负,把一次应聘当成了一场赌博,把赌注全押在这一次上,这些人思想方法比较偏激、绝对——这种人所不知的是,个人的条件只是做好业务的一个方面,自身以外的条件更为关键。

有的人则表示了自己的苦苦衷心:“经理,搞外贸是我多年的愿望,这次如再不能如愿,我可真……”这种人性格软弱,难以胜任外贸工作——这种人所不知的是,他这样做很傻,不要以为公司会因为怜悯之心而录用员工。

从言语中看人的本性,仅仅就“言与不言”而言,老子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出了人所显示出的优势和缺点。所以说,识人的真理并非仰望才能得到。正如老子所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识人的诀窍从口中说出来,是平淡无味的,是很好掌握的。中国人常用的方法是:

(1)老子提出:“德善之人不巧辩,巧辩之人德不善。”意思是真正善良的人,决不会与人争论是非,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功过是不会进行争辩的。

(2)“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道”的人并不博闻多见,博闻多见的人并不知“道”。

(3)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能够透彻了解别人思想行为的人确实聪慧,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长短优劣的人确实最为明智。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人们提高对语言的鉴别能力,不能一味地听信顺耳美言、摒弃逆耳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