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到城市雕塑领域,除却代表着意识形态的“可读性冶、“符号性冶,城市雕塑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左右徘徊,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折中主义。它不具备公共艺术所宣称的大众参与的欺骗性面具,也不像阳春白雪的精英艺术缺乏亲和力,城市雕塑的创作主体仍然是代表着精英文化的艺术家,当然最终的作品形式在形形色色的权威压力下,又会呈现出大众文化所具备的可亲面孔。
三、关于自由的困惑
有这样一段文字表述了代表着自由意识的现代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的艰难处境:“在现代化社会的早期,作为国家体制一部分的大学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扩张无边,文化也远远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商业机制垄断,因而社会的公共文化生活还是完整的,知识分子可以以自由职业者如自由作家、自由艺术家的身份生存和活动,他们的心灵是自由的,可以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然而,当国家体制和资本主义商业体制作为系统性的力量,扩张到自由的公共文化空间,受控于权力和金钱的当代社会,传统知识分子所赖以生存的最后一块净土沦陷了,生活世界被系统世界殖民化,自由的翅膀被折断,不是寄生在学院体制,就是以签约化的方式在资本主义文化企业或媒体中讨生活。”
“我们被告知:艺术是无用的。保尔·瓦勒里说:‘艺术作品最明显的特点可谓无用性……爷冶艺术家作为活在城市边缘的人历来被划作不可被认知或者说另类的,而其所带给社会的是不能直接参与商品流通的“无用冶的艺术品。艺术创作的自由必然受到来自商品社会金钱压力的冲击,如何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保持艺术创作的纯净,抑或在创作为公众接受的公共艺术品时如何坚持自己艺术创作的自由,这也许是我们公共艺术领域中的最不可破解的难题。
与30年前《倾斜的弧》引起的诉讼纠纷不同,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现今的艺术世界里,过去那些所谓的艺术权威,在筛选公共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只能起到微小的作用。现如今的评审委员们越来越倾向于那些再现性的作品——那些观者一看即懂的作品,那些表现传统主题,如荣誉、家庭、领袖的作品,或是那些不含任何价值评判的叙述性作品,一个在烈火中牺牲的消防员,等等。”丹尼斯·奥本海姆虽然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公共艺术创作大家之一,但他的作品仍然屡屡被拒,在创作的自由和公众的接受之间,他也不得不发出“公共艺术是危险的冶之类的兴叹。
四、城市雕塑的美学评价标准
正如前几节所阐述的,美学评价标准是困难的。观众的欣赏口味一直在变,现今适用的标准在从前看来可能是荒诞可笑的。
抽象与具象之间,观众可能会从一端轻易地滑向另一端。我们也许不能将城市雕塑看作一种时尚,但是我们又不难发现一个时代风靡的艺术样式总能在城市雕塑中得到体现。而大众并不苛求城市雕塑能够代表经典的艺术,他们总是坦然地接受当时当地的艺术形式,与之为伍且不亦乐乎。众口难调,与其说建立合理的美学评价标准,不如说是建立一种可资引导的标准机制,引导观众向可以企及的某个精神境界前行。当然这样的精神境界我们认为应该是经典的、向上的、有力的。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建立起一套宽泛的城市雕塑美学评价标准。
其一,和谐美。一件好的城市雕塑必定是与当时当地共生共息的。和谐美包涵了地域、文化、人文景观等的多方面和谐。《倾斜的弧》的被拒是因为它阻碍了交通,丹尼斯·奥本海姆为美国密尔奥基市密歇尔国际机场创作的作品《蓝衬衫》被拒是因为“蓝衬衫冶使人联想到特定的蓝领阶层。与城市景观的和谐是城市雕塑和谐美最基本的方面。当今中国城市雕塑创作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与城市建筑的无序规划一起高歌猛进。在文化古城中填塞进抽象的多彩的甚至是巨无霸式的城市雕塑,既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也和当地的人文景观大相径庭。这种不和谐严重破坏了原生态的历史文脉。历史是需要进步,如何保护传统是一个困难的命题,但是不管如何发展,和谐美应该是摆在城市雕塑美学评价标准的第一位。任何生搬硬套的大跃进式的建设都会给城市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
其二,视觉美。不管目的如何,城市雕塑的建设为城市的美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视觉美感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历史变革对视觉美感的凝练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总的来说,视觉美意味着人体的感官愉悦,这种愉悦也许不可言说,但面对具体对象,公众视觉的集体印象不会相差太远。无论是优美还是崇高,美是可寻的。城市雕塑的创作不能背弃视觉美的原则。
其三,意蕴美。意蕴包含着主题和寓意两个方面。宏大的叙事主题往往在大型的城市雕塑中普遍使用,平铺直叙的题材也需要雕塑家的再创造。雕塑家使用艺术手法和特定材质深刻地表达出主题的感人力量,使之具备意蕴美的特质。城市雕塑可以是简单的抽象的外在形式,但具有深刻寓意的作品无疑会吸引更多观者的共鸣。
当然,公共艺术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概念,上述几点美学标准不可能全面。从公共意义的角度,城市雕塑可以抛开美学评价的体系。例如着名的公共艺术作品《深圳人的一天》,主创者将美的要求甚至于艺术的要求降低到最低点,《深圳人的一天》就是一个处于变革的时代的瞬间凝固,其深刻的主题使之具备了非凡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三节如何建立合理的中国城市雕塑评价体系中国城市雕塑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开放性的公共对话姿态;其二,合理的美学评价标准。政策性的开放机制结合灵活的资金来源是城市雕塑艺术得以获得新生的有力保障,而明晰的美学考量标准为城市雕塑的整体水准提供了保证。
就目前的城市雕塑状况而言,我们的评价体系工作还远远不够,或者说还未真正开展起来。就公众参与的方式来看,目前只有大型城市雕塑建设才会进行公示,而且一般对公众的公示还存在两点严重的缺陷:(1)公众面对的是由政府及专家机构内定的几个方案,其结果是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并且由于各利益部门的相互作用及对公众判断能力的低估,其雕塑形式往往体现出折中主义的样式;(2)我们还未形成达成共识的美学评价体系,所以,目前对于城市雕塑的评价大多停留在题材及内容的推敲上,雕塑形式也大多以写实创作为主,关于美丑的概念基本出于个体的审美经验。在我国目前低水平的审美教育状况下,这种个体经验的实质内涵是个巨大的问号。
因此,建立合理的中国城市雕塑评价体系是我们城市雕塑工作的首要工作。只有在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及实质性上的突破,才能真正做到城市雕塑的公共性,也才能够使城市雕塑这样的陈旧概念转换为更具开放思路的公共艺术;只有在全民审美素质提高的前提下,城市雕塑的整体档次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做到这两点,笔者构想了如下几条实施办法:
其一,改变城市雕塑公示形式,报刊、电视、网络在当今社会具有非凡的覆盖力和渗透力,大力运用这些现代传媒机制更大力度地发动公众的参与意识,并且更广泛的宣传机制有利于遴选工作的透明性,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倾轧对城市雕塑公示结果所造成的影响。
其二,各级城市主管部门可以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除了各种与工业、农业相关的博览会外,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艺术博览会或艺术展示活动,将艺术品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去,从而让公众了解艺术、欣赏艺术,进而主动地参与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建设工作。
其三,城市雕塑的管理部门一定要使用专业的、有经验的艺术工作者担任领导,建立起完备的评论家小组,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决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专家合理的解释和引导下,全民审美意志的体现。
其四,学习西方的成功经验,强化城市雕塑在城市居民中的重要地位。1992年美国费城的费蒙协会编印了全市的公共艺术品地图,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广作用。当然,我国的公共艺术建设还很落后,但另一方面我们具有全世界最悠久最连贯的城市文化历史,我们甚至可以将遍及各个城市的着名建筑物一起列出,强调历史的文脉依据和艺术节点,这对于培养城市居民乃至全民族的自尊自信,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