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痔简便自疗
48575900000015

第15章 导医解读(8)

肛瘘如何治疗

肛瘘好发于肛门后部的三点到九点之间,因为此部位肛窦分布最多,当然也有例外的。瘘管的形态分为有一个开口的单纯型和向两侧开口的复杂型两种。前者脓液由入口排出,后者脓液从新形成的瘘管排出。两种类型的治疗方法基本相同,治疗的难易程度与肛瘘贯穿的部位有关。

肛瘘一般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瘘管位于黏膜下及皮肤下浅层(黏膜下肛瘘、皮下肛瘘);②贯穿内、外括约肌之间(肛管括约肌间肛瘘);③穿过外括约肌进入坐骨直肠窝(坐骨直肠窝型肛瘘);④延伸到肛提肌以上(骨盆直肠窝型肛瘘)。

最容易治疗的类型是第一种的表浅型,此型占肛瘘的5%~6%。肛管括约肌间肛瘘分为高位和低位,高位肛瘘延伸到括约肌以上,低位肛瘘延伸到括约肌以下,其中低位占总数的60%,此型亦较易治疗。第三种类型较重,是最难治疗的。第四种手术也比较困难,有时需要造瘘,或术后禁食,靠静脉营养。

肛瘘的手术疗法包括切开开放术和括约肌保存术两种,根据肛瘘的类型和脓管的深浅来决定选择哪种方式。手术要花10~20分钟,手术后需要住院1~2周。

切开开放术是肛瘘治疗的基本方法,用于简单的肛瘘、脓管处于皮肤较浅位置的情况。首先,从出脓口入刀沿着脓管向入脓口方向切开,将脓管彻底切除。切除后,底下的肉会慢慢长起,大多1个月后能够长好。通过这个方法,将脓管彻底切除了,所以复发的可能性很小。

由于脓管的位置和方向不同,在做完切开开放术的手术后,也有些患者留下了括约肌受伤或是肛门的收缩性降低等后遗症。因此,当遇到脓管位于皮肤深层,呈弯曲状的复杂性肛瘘或是脓管朝向肛门前方(腹侧)或侧方等情况时,采取保存括约肌的括约肌保存术。这种手术法首先将从出脓口到外括约肌的脓管切除,用可溶性缝合线将切除伤口的一部分缝合起来。

括约肌保存术即将脓管的入口和出口部分切除,不伤到括约肌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会留下肛门收缩松弛的后遗症。但由于缝合的部分有可能会裂开,所以治愈率与切开开放术相比较低些,为70%~90%。

肛瘘手术最难处理的是肛周肌肉,切断太多会影响肛门收缩功能,切断太少又可能复发,因此治疗较为棘手。

肛裂如何治疗

现在,肛裂常常采用内括约肌侧方皮下切开术的手术方法。将手术刀从肛门皮肤向黏膜方向插入,稍微切开内括约肌的一部分,用手指挤压将肛门扩大。手术需要局部麻醉,需要2~3分钟。在门诊就可以进行。肛门扩大后排便时就不容易肛裂,也可以减轻疼痛。溃疡化的严重肛裂,伴随着肛门息肉和皮肤痔。在肛门狭窄排便不出的情况下,可采用皮肤移位术。手术首先将溃疡、肛门息肉、皮肤痔切除,去掉病灶,同时将括约肌的一部分纵向切开,将肛门扩大。然后将直肠黏膜和肛门外侧的皮肤横向缝合。但不能勉强拉扯直肠黏膜和皮肤,否则会导致伤口裂开,所以用手术刀在缝合的皮肤外侧沿弧线切开,将皮肤缝合部分移动,移位的皮肤成为新的肛门。

肛裂加重需要手术治疗吗

“只不过是裂伤,还没达到肛裂的程度”。这只是肛裂初期的说法。一旦迁延不愈,就会发展成肛门溃疡,此时疼痛就会明显加重。肛裂的疼痛只发生在排便时,排便后疼痛基本消失,但反复发作时,排便后也会有火烧火燎样的疼痛,一般持续20~30分钟,严重时可达半天以上。受凉或出汗会使疼痛加剧,有的人会疼得哇哇大哭,这时出血反而较少。双重剧痛是肛门溃疡特有的疼痛方式。为什么会疼痛两次呢?最初的疼痛是粪便扩张肛门所致,第二次的疼痛源于第一次刺激产生的肛门括约肌痉挛,痉挛通过神经传导达腰、髋、下肢,因此有人出现排尿困难、腹痛等症状。肛门括约肌痉挛使得肛裂的伤口变得更深,伤口溃疡糜烂。溃疡一旦形成,粪便在溃疡处残留就很容易感染。感染后糜烂面向上、向下和深处扩大,由此产生肛门溃疡的另一特征——息肉和疣。

肛裂恶化,发展到肛门溃疡,其原因在于不及时治疗。肛门溃疡患者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①反复便秘,大便干硬;②痔核脱出、脱肛;③肛门湿疹。

上面提到过于硬的粪块使肛门裂开的问题。如果本来就存在脱肛或痔核脱出而使肛门狭窄,那么即使是正常粪便也容易造成肛门裂开。患湿疹时皮肤变薄,缺乏弹性,也容易裂伤,而指甲将肛门抓伤也是一种原因。这种情况下,首先应治疗原发病,痔核脱出或脱肛合并肛裂时,不管哪一种病情都很重,因此必须手术。仅治疗便秘,肛裂复发的危险性很大。肛裂反复发作可进一步发展为肛门溃疡,这样的患者也为数不少。肛门溃疡仅仅靠解除便秘的生活疗法是不可能治愈的,必须手术治疗。肛门溃疡可以愈合且疼痛消失,伤口纤维化、收缩使肛门直径变小,导致肛门狭窄,有的患者肛门小到勉强通过一个食指的程度,这种情况下即使大便不硬也可造成肛门裂开,而使溃疡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要切断恶性循环就必须做手术,入院时要做好住院7~10天的思想准备。术后效果显着,有些患者惊喜地发现能够顺利排便。

中医如何治疗小儿脱肛

脱肛是直肠黏膜或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脱出于肛门之外的病症。以1~3岁小儿多见,5岁以后罕见。脱肛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婴幼儿直肠是垂直位,没有骶骨有效的支持;体弱的小儿肛门括约肌收缩力减弱,若经常便秘或腹泻或发生百日咳、包茎等可使腹内压增加的疾病,便易发生脱肛。早期小儿排便时有黏膜自肛门脱出,便后自动缩回,病程较长者须用手托回,以后在患儿哭闹、走路、久站、咳嗽后即易脱出。患儿自觉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的感觉,排便次数增多。如大便干燥,排便时因用力更易脱肛。如直肠脱出较久不能复位,则可发生充血、水肿、溃疡及出血,致使复位发生困难。

小儿脱肛,一般都可用保守疗法治愈。如果脱肛继发于腹泻、便秘等,应治疗原发疾病,原发疾病治愈后,脱肛也就会随之自愈。

小儿脱肛,中医认为是小儿气血未旺,气虚下陷,不能收敛,以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治疗以补气、升提、固摄为主。方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克,党参、五倍子、诃子、白术、金樱子、谷芽、山楂各10克,升麻3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用。此外,加服甲鱼头粉3克,每日2次。甲鱼头粉,即将鳖的头放在瓦片上,用火烤干研粉即成。外治法:可用五白散(即五倍子12克,煅牡蛎、煅龙骨各12克,枳实3克,云南白药3克,前4味药共研成极细末,与白药混合即成)外治,先以3%温盐水坐浴,再外涂液状石蜡,再将五白散均匀薄薄地撒扑在局部黏膜面上,然后手法复位后休息1小时,一般用3~5次可愈。或用固脱液(即石榴皮、五倍子、明矾各等份共研粗末,煎水)外洗肛门处,每日2~3次,效亦佳。

另外,在治疗期间应全面改善小儿的生活习惯,提高营养,增强体力,培养定时大便的习惯。脱肛患儿关键在于避免蹲着大便,大便时尽量不使髋关节屈曲。如小儿可让其直着大腿姿势把屎把尿,大孩子坐在高盆或坐便器上大便,或者采取侧卧、仰卧姿势排大便。这样可以使直肠不易脱出,如此坚持1~2个月,多可痊愈。

因此,小儿脱肛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治疗,更需要饮食营养的加强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及家庭护理。不然的话就难治或容易复发。

长期脱肛需要手术治疗吗

多个痔核经常脱出到肛门外会怎么样呢?肛门括约肌因痔核脱出体外而发生松弛,也就是肛门的关闭功能发生障碍。在几个痔核的牵拉下,包括正常的肛门部分,都被翻到肛门外,这就是俗称的脱肛。

肛门外翻的状态,从外面看就像盛开的月季花或菊花。脱肛虽然不痛,但最为烦人的是容易污染内裤。健康时肛门括约肌保护肛门滴水不漏,但脱肛时直肠内容物就一点一点地流到外面,肛周总是湿乎乎的,容易得湿疹。另外,因肛门松弛,就连打个喷嚏、放个屁,粪便都会流出来。

有一个患者,每天早晨要用2小时来处理脱肛。服完泻药后排便,甚至需要灌肠排便,最后再清洗。即便如此,有时在公交车上发生脱肛,使分泌物排出,而不能上班。

这种患者大多害怕手术而使用秘方来治疗痔疮,虽不能说这些药都无效,但往往会使病情恶化。对痔疮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并不是说都需要手术。但是使用注射疗法、外涂药膏等方法无效时,最好能早日手术。

通过手术能使患者从30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前面说的那个患者也是通过手术痊愈的,现在每天都过得很舒适。

友情提示:

什么情况下肛肠疾病不必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目的在于解除或减少患者的痛苦、减缓病情发展。改善生命质量。据此有的学者指出,只要治疗后症状(即痛苦)消失或得到有效控制,而且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对患者工作和生活影响小,成本低廉,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具体来说,肛肠疾病中的炎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较小的血栓性外痔、一期内痔、二期内痔早期、一期和二期肛裂、肛窦炎、较小的肛乳头肥大、直肠炎、肛门湿疹、较轻的肛管直肠狭窄、肛管直肠黏膜脱垂等,均可采用非手术疗法来消除或减轻病痛。

总的来说,非手术疗法就能够有效控制症状的良性肛肠疾病均不必手术治疗,有手术禁忌证的病症则不适合手术治疗。

肛肠疾病手术前要做哪些准备

(1)思想方面的准备:调整好精神状态,解除一切顾虑,消除紧张情绪,确立战胜疾病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