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家庭——该阶段是家庭成长期的前段。此时子女也应该到了上小学和中学的阶段,应该趁子女上中小学,学费负担较轻时开始为他们准备高等教育金。对购置自用住宅的家庭而言,此间最大的负担是房贷本息摊还额。
③理财活动——此时的投资除了自用住宅之外,若每月储蓄扣除房贷和教育金准备还有余额的话,可以用来作为退休准备金。以实现目标的年限在20年以上来说,当作退休准备的资金可多用于股票等获利性为主的投资上。
④保险——若有了房贷负担,应该要针对房贷余额递减型房贷寿险,可以让客户在万一保险事故发生时用理赔金还清贷款,使家人不至于因房屋被法院拍卖而流离失所。此时家计负担者收入的持续性相当重要,可负担的话最好也投保失能险,且保额以收入的五至七成计算。
4.维持期——最具投资力的年龄层,约45~54岁
①事业——此阶段的人若在企业循序发展则很有可能做到中层管理者,若走专业路线,积累20年的职场经验应该可以建立专业声誉。
②家庭——此阶段人们的子女多处于念大学或深造阶段,属于家庭成长期的后半段,子女教育费用是最大支出。由于房贷多已在前阶段10年内提前还清,但稍具经济能力的家庭在子女长大时会考虑换房,因此仍要准备由小换大的房价差额及装潢费用。
③理财活动——最重要的理财目标是为自己及配偶准备退休金。因为收入增加而负担减轻,离退休至少还有10年,此时投资能力最强,同时还能负担中等程度的风险,因此除了前阶段定期定额投资股票型基金外,对于已累积的资产,应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包括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股票型基金、投资房地产、艺术品等,来分散风险。
④保险——若选择以基金而非以储蓄来累积资产,此时最好投保10万元的终身险附加终身医疗险。此时人已中年,对医疗的需求增加,只依靠社保则不能满足对医疗品质的要求及因此可能中断的收入。
5.高原期——退休前的准备,约55~64岁
①事业——在中国一般人的退休年龄约为55~60岁。此时还在企业发展者,可望成为高层管理者。专业工作者也到了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可传承经验培养接班人。
②家庭——子女应已就业,可能自己租房或仍和父母同住。若已成家也到了离巢的时刻,和家庭成熟期的阶段相当。居住多半维持原有住所到退休,届时再考虑是否换购可满足银发族需求的住宅。
③理财活动——应开始规划退休后的银发生涯,把退休当做圆梦的开始而非人生的终点。在投资上应在该阶段逐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增加债券基金或存款的比重。
④保险——在退休时可以将原有的养老险转换为活到老领到老的终身年金,同时应该趁还未超过保险年龄而投保长期看护险,以免年老无法自理起居时,无人照顾或成为子女的负担。
6.退休期——退休后享受生活,65岁以后
①事业——此阶段的人已从职场退休,若体力智慧尚可,还可以做个名誉顾问,传承经验以保持成就感。
②家庭——子女应已成家,可去探望他们,含诒弄孙,相当于家庭衰老期的阶段。夫妻中一方先身故后,剩下的一方可能和子女同住。居住可以考虑从大换小,变现差额来补充退休养老金。
③理财活动——若前述安排妥当,即使没有企业退休金,若已经累积100万元以上的自储退休金,应足以过个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因为已经没有工作收入开始吃老本,此时的投资组合应以固定收益工具为主,但无论如何报酬率还是要高于通货膨胀率。
④保险——可将已累积退休金的一大部分,购买活得越久领得越多的终身年金,一直可支领至终老为止,让保险公司承担准备的退休金不够用的风险。
11.3投资理财观念及不同生涯阶段的投资策略
11.3.1个人理财需要树立的六个观念
1.树立坚强信念,投资理财不是有钱人的专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许多工薪阶层或中低收入者持有“有钱才有资格谈投资理财”的观念。普遍认为,每月固定的工资收入应付日常生活开销就差不多了,哪来的余财可理呢?“理财投资是有钱人的专利,与自己的生活无关”仍是一般大众的想法。
事实上,越是没钱的人越需要理财。举个例子,假如你身上有10万元,但因理财错误,造成财产损失,很可能立即出现危及到你的生活保障的许多问题,而拥有百万、千万、上亿元“身价”的有钱人,即使理财失误,损失其一半财产亦不致影响其原有的生活。因此说,必须先树立一个观念,不论贫富,理财都是伴随人生的大事,在这场“人生经营”过程中,愈穷的人就愈输不起,对理财更应要严肃而谨慎地去看待。
当然了,在芸芸众生中,所谓真正的有钱人毕竟占少数,中产阶层工薪族、中下阶层百姓仍占极大多数。由此可见,投资理财是与生活休戚与共的事,没有钱的穷人或初入社会又身无一定固定财产的中产等层次上的“新贫族”都不应逃避。即使捉襟见肘、微不足道亦有可能“聚沙成塔”,运用得当更可能是“翻身”的契机呢!
因此说,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必须要改变的观念是,既知每日生活与金钱脱不了关系,就应正视其实际的价值。当然,过分看重金钱亦会扭曲个人的价值观,成为金钱的奴隶,所以才要诚实面对自己。
总之,不要忽视小钱的力量,就像零碎的时间一样,懂得充分运用,时间一长,其效果就自然惊人。最关键的起点问题是要有一个清醒而又正确的认识,树立一个坚强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我们再次忠告:理财先立志,不要认为投资理财是有钱人的专利,理财从树立自信心和坚强的信念开始。
2.理财重在规划,别让“等有了钱再说”误了你的“钱程”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一辈子工作勤奋努力,辛辛苦苦地存钱,却又不知所为何来,既不知有效运用资金,亦不敢过于消费享受,或有些人图“以小搏大”,不看自己能力,把理财目标定得很高,在金钱游戏中打滚,失利后不是颓然收手,放弃从头开始的信心,就是落得后半辈子悔恨抑郁再难振作。
要圆一个美满的人生梦,除了要有一个好的人生目标规划外,也要懂得如何应对各个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所需,而将财务做适当计划及管理就更显其必要。因此,既然理财是一辈子的事,何不及早认清人生各阶段的责任及需求,制订符合自己的生涯理财规划呢?
许多理财专家都认为,一生理财规划应趁早进行,以免年轻时任由“钱财放水流”,蹉跎岁月之后老来嗟叹空悲切。
3.拒绝各种诱惑,不良理财习惯可能会使你两手空空
每个月领薪日是上班族最期盼的日子,可能要购置家庭用品,或是购买早就看中的一套服饰,或是与朋友约好去上一份“人情”,各种生活花费都在等着每个月的薪水进账。在我们身边不时地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固定而常见的收入不多,花起钱来每个都有“大腕”气势,身穿名牌服饰,皮夹里现金不能少,信用卡也有厚厚一叠,随便一张刷个两下子,获得的虚荣满足胜于消费时的快乐。
月头领薪水时,钱就像过节似的大肆花,月尾时再苦叽叽地一边缩衣节食,一边再盼望下个月的领薪日快点到,这是许多上班族的写照。尤其是初入社会经济刚独立的年轻人,往往最无法抗拒消费商品的诱惑,也有许多人是以金钱(消费能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或是补偿心理某方面的不足,这就使得自己对金钱的支配力不能完全掌握了。
面对这个消费的社会,要拒绝诱惑当然不是那么容易,要对自己辛苦赚来的每一分钱具有完全的掌控权就要先从改变理财习惯下手。“先消费再储蓄”是一般人易犯的理财习惯错误,许多人生活常感左入右出、入不敷出,就是因为你的“消费”是在前头,没有储蓄的观念。或是认为“先花了,剩下再说”,往往低估自己的消费欲及零零星星的日常开支。对中国许多的老百姓来说,要养成“先储蓄再消费”的习惯才是正确的理财法,实行自我约束,每月在领到薪水时,先把一笔储蓄金存入银行(如零存整取定存)或购买一些小额国债、基金,“先下手为强”,存了钱再说,这样一方面可控制每月预算,以防超支,另一方面又能逐渐养成节俭的习惯,改变自己的消费观甚至价值观,以追求精神的充实,不再为虚荣浮躁的外表所惑。
4.没人是天生的理财高手,能力来自于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常听人以“没有数字概念”、“天生不擅理财”等借口规避与每个人生活休戚相关的理财问题。似乎一般人易于把“理财”归为个人兴趣的选择,或是一种天生具有的能力,甚至与所学领域有连带关系。非商学领域学习经验者自认与“理财问题”绝缘,而“自暴自弃”“随性”而为,一旦被迫面临重大的财务问题,不是任人宰割就是自叹没有金钱处理能力。
事实上,任何一项能力都非天生具有,耐心学习与实际经验才是重点。理财能力也是一样,也许具有数字观念或本身学习商学、经济等学科者较能触类旁通,也较有“理财意识”。但基于金钱问题乃是人生如影随形的事,尤其现代经济日益发达,每个人都无法自免于个人理财责任之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女人是天生的理财高手”,从现今一般家庭由太太掌管财务的比例较高中似乎得到印证,但从家庭角色分工的角度来看,管家的人管钱也是理所当然的“分内事”,但并不表示女性擅长理财,不然为何在理财专业人士当中,女性的比例又偏低呢?
现代经济带来了“理财时代”,五花八门的理财工具书多而庞杂,许多关于理财的课程亦走下专业领域的舞台,深入上班族、家庭主妇、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勤俭储蓄的传统单一理财方式已无法满足一般人需求,理财工具的范畴扩展迅速。配合人生规划,理财的功能已不限于保障安全无虑的生活,而是追求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满足。这时,如果一个人还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玩金钱游戏”,与己无关的行为,那就证明他已落伍,该急起直追了!
5.不要奢求一夕致富,别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
有些保守的人,把钱都放在银行里生利息,认为这种做法最安全且没有风险。也有些人买黄金、珠宝寄存在保险柜里以防不测。这两种人都是以绝对安全、有保障为第一标准,走极端保守的理财路线。这两种人或是说完全没有理财观念,或是对某种单一的投资工具有偏好,如房地产或股票,遂将所有资金投入,孤注一掷,急于求成。后者若能获利顺遂也就罢了,但从市面有好有坏波动无常来说,只靠一种投资工具的风险未免太大。
有部分的投资人是走投机路线的,也就是专做热门短期投资,今年或这段时期流行什么,就一窝蜂地把资金投入。这种人有投资观念,但因“赌性坚强”,宁愿冒高风险,也不愿扎实从事较低风险的投资。这类投机客往往希望“一夕致富”,若时机好也许能大赚其钱,但时机坏时亦不乏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的“活生生”例子。
不管选择哪种投资方式,上述几种人都犯了理财上的大忌:急于求成,“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缺乏分散风险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发达和加入WTO、国际市场的打开,国人的投资渠道也愈来愈多,单一的投资工具已经不符国情民情,而且风险太大,于是乎有“投资组合”的观念应运而生,目的既为降低风险,同时又能平稳地创造财富。
目前的投资工具十分多样化,最普遍的不外乎有银行存款、股票、房地产、期货、债券、黄金、共同基金、外币存款、海外不动产、国外证券等,不仅种类繁多,名目亦分得很细,每种投资渠道下还有不同的操作方式,若不具备长期投资经验或非专业人士,一般人还真弄不清呢。因此我们认为,一般大众无论如何对基本的投资工具都要稍有了解,并且认清自己的“性向”是倾向保守或具冒险精神,再来衡量自己的财务状况,“量力而为”选择较有兴趣或较专精的几种投资方式,搭配组合“以小搏大”。投资组合的分配比例要依据个人能力、投资工具的特性及环境时局而灵活转换。个性保守或闲钱不多者,组合不宜过于多样复杂,短期获利的投资比例要少;若个性积极有冲劲且不怕冒险者,可视能力来增加高获利性的投资比例。各种投资工具的特性,则通常依其获利性、安全性和变现性(流通性)三个原则而定。例如银行存款的安全性最高,变现性也强,但获利性相对地低了;而股票、期货则具有高获利性、变现性也佳但安全性低的特性;而房地产的变现能力低,但安全性高,获利性(投资报酬率)则视地段及经济景气而有弹性。
理财规划应配合大经济环境和时局变化。一般说来,经济景气不良、通货膨胀明显时,投资专家莫不鼓励投资人增加变现性较高且安全性也不错的投资比例,也就是投资策略宜修正为保守路线,维持固定而安全的投资获利,静观其变,“忍而后动”。景气回苏,投资环境活络时,则可适时提高获利性佳的投资比例,也就是冒一点风险以期获得高报酬率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