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乙肝转阴过七关
48555000000013

第13章 心理与运动,乙肝转阴一个都不能少(1)

乙肝患者最大的心理阴影是自己

对于乙肝患者而言,最大的心理阴影是自己。一位35岁的女性乙肝患者,因黄疸指数持续升高、转氨酶增高而住院治疗。患者入院后因挂念家中幼儿无人照料,常暗暗落泪,情绪不稳定,特别是得知同病区有一位乙肝肝硬化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后,更是紧张,竟向其爱人反复交待后事。其实这是患者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产生了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医护人员通过反复做她的思想工作,并取得家属的配合,终使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再紧张、忧虑,患者经治疗痊愈出院。

有一位患者刘某,一年半前,偶然机会查出自己患有乙肝“大三阳”,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被传染上的。在此之前,他也不知道打乙肝疫苗预防,也没想过自己会染上这个病。从拿到化验结果那一刻开始,他的心头就像压了块大石头,心情也没怎么好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想起他的病,他就在后悔为什么他不早点了解点乙肝病的知识;为什么不早点打防疫针;为什么他得的是一种令人“谈虎色变”的传染病。后来他通过学习全面了解了乙肝,也知道治这个病没有特效药,很难根治,像他这种“大三阳”治疗的最好结果只能是先变成小三阳后,再转成阴性。后来他坚持到现在已吃了10个月的药,可一检查还是“大三阳”,他说他的心都凉了。

一位年轻女患者患乙型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3年,两对半为“小三阳”,肝功能转氨酶常在40~86U/L,精力体力尚好,能在机关上班。每当全心身投入工作,她就能忘却烦恼。一旦触景生情想起身患乙肝,想到那黄疸、腹水、肝癌的可怕结局时,她便心惊胆战,坐卧不安,肝区隐痛、腹胀、乏力接踵而至,肝功能转氨酶就升高。

有一位中年男患者患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凡认为有效的药物没少用,但黄疸始终难消,转氨酶也高出正常2~4倍,精力体力均差。他“久病成医”,深知慢性乙肝难治,对康复失去信心,一度陷入悲观绝望中。后来,朋友给他送来一则报道,说一位慢性重症乙肝患者在多家医院久治未愈,出院后靠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决心,以及科学的动静结合的自我康复方法,战胜了死亡,重新获得了健康。他读了一遍又一遍,备受鼓舞,彻底从一蹶不振的消极状态中解脱出来。

在乙肝专家的具体指导下,他依靠食疗、睡眠疗法、卧床、医疗体操等方法,7个月后他的症状便明显改善,黄疸消退;1年半后肝功能接近正常,晦暗的面孔变得有光泽了。尽管B超仍显示他的脾脏大,肝脏仍有炎症样变化,但“大三阳”变成“小三阳”了,精力、体力均还不错,慢活肝变为慢迁肝,他可以上班了。

类似上述患者出现的心理障碍,在众多的乙肝患者中并不少见。

所以,乙肝患者必须重视自身的心理调节,不仅要重视疾病的治疗,而且要乐观,如此才能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多数肝病患者有抑郁倾向生活中有相当一些肝病患者表现为抑郁,如:情绪低落,无缘无故的疲乏,睡眠障碍,压抑,焦虑,精神不集中,悲观失望,全身某一部位或多处不定位、不定时的疼痛(肝区痛最为常见),食欲下降并伴有腹痛、便秘、腹泻等。引起这方面的症状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疾病的压力。尤其是慢性乙肝患者,肝病迁延不愈,长期打针、吃药,心境极度低落。二是对疾病的恐惧。得知自己患有乙肝后,担心癌变、肝硬化。惊恐担忧,久则成郁。三是人们歧视乙肝引起的社会压力,有的人害怕自己因为得了乙肝而失去工作,失去爱人,失去朋友间的关爱,甚至被社会歧视,患者由此生理及心理上感受到威胁而产生恐惧和抑郁。四是使用干扰素等药物的副作用。也就是说躯体疾病极大影响着心理卫生状况,另一方面,患者的情绪障碍严重阻滞着病情的改善。

从临床上看,肝病引起的症状是有限的,以至于许多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肝癌都没有任何察觉。而抑郁症所引起的郁闷、乏力、厌食、身体疼痛或不适,甚至厌世,却是普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乙肝病毒携带者们大都感到压抑,有人发现8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有抑郁倾向。

如何帮助肝病患者调节负性情绪

抑郁症是人类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西方国家,高达1/3的人群在其一生的某个时期都曾有过一次抑郁发作。近年来,国内屡有乙肝携带者自杀事件的报道。这些自杀事件有疾病和学业、工作的压力,但乙肝更是患者不能解脱的重大应激因素。一般来讲,对于轻度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当适时的到医院进行心理治疗,如此,可以大大减缓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临床症状。比如:对初次发病的患者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以消除应激因素。对反复多次住院的老病号实施认知疗法:让患者正确认识乙肝发病规律和疾病的可治性,详细讲解病情恢复的进程和注意事项,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对知识层次较高的人员采用认知疗法进行心理治疗。以闲谈的方式,引导患者降低追名逐利的欲望,不安排过多工作,对己对人不苛求完美,对金钱财富的追求适可而止等。实践证明,上述疗法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达到了调节负性情绪、矫正不适行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知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常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乙肝患者克服心理障碍七法

我们已经知道乙肝患者不仅要积极治疗肝病,同时还要医治心理的创伤。那么该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呢?

第一:理智对待,不急不躁。乙肝患者一般都是在偶然的查体时被发现的,一旦确诊,心中往往紧张和焦虑。其实这时患者多处于病毒携带状态或轻度肝炎阶段,预后大多良好。平静对待疾病,按部就班进行预防和诊疗,不该用药者千万不能乱用药,避免心急如焚乱投医,误入歧途,上当受骗。

第二:主动就医,咨询专家。乙肝患者应该寻访肝病专家咨询,专家必须是正规医院的知名学者,各种广告宣传的或是道听途说的“专家”并不可靠。患者可以与信赖的专家建立长期的联系,定期复查,有问题一定要请教专家,不能擅自治疗。

第三:遵守公德,坦荡做人。乙肝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均含有乙肝病毒,对于环境和人群有一定危害。乙肝患者应该避免可能引起感染别人的各种行为,如献血、从事幼儿教育、厨师等工作,自己的污染物,如食具、用品、卫生纸等,一定要妥善处理。

第四: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合法权益。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可能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公正待遇,此时,逃避或激化矛盾都不可取,应该积极运用法律、法规作为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国家有明确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正常上学,任何单位和学校(个别专业例外)不能拒收乙肝病毒携带者。

第五: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乙肝患者在医疗方面应该认真和积极,但是对待工作和学习,应该和其他人员一样,公平竞争,积极向上,患有肝病不应成为消极和不求进取的理由,患者本人应该在自己工作和学习的岗位上,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第六:减少负面影响,适当保密。鉴于目前社会对乙肝存在的种种误解,乙肝患者不宜四处公布自己的病情,不宜作为“讲解员”宣讲乙肝的知识,说服别人和辩解自己的病情,周围人群和左邻右舍、同事及亲朋好友都知道你患乙肝,并不一定都会理解和关怀,有可能带来不少麻烦。乙肝患者应该采取一些自护措施,一方面积极预防和治疗,另一方面应适当保密,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第七:避免不良刺激。要多关注和了解身边患者成功防治的事例,少议论和观察危重患者,避免不良刺激。不少乙肝患者甚至肝硬化患者,通过正确的治疗和锻炼,可以获得痊愈,这些人中不乏成功和知名的学者、专家和明星,他们成功的经验应该借鉴和学习。

对于一些预后不好的事例应该辩证对待,尽量少议论、少寻思,注意杜绝诱发疾病加重的各种因素(劳累、饮酒、乱用药、焦虑、生气等等)。

乙肝患者要学会正确对待别人歧视

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乙肝患者被歧视问题,一些单位只要体检发现乙肝病毒感染者,就要辞退,一些学校也拒绝乙肝孩子入学。一位乙肝朋友告诉我,她上学的时候,因为发现乙肝,被教师安排在最后一排,并告诉其他同学不能和他玩。因此造成许多乙肝病毒感染者不敢找工作,不敢去体检。有时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但一听说要体检就溜号,甚至在单位里工作得好好的,一听单位要体检,马上辞职,弄得经理莫名其妙。说不定单位体检只是一种对职工的福利,并没有想到要辞退乙肝患者,但他们却自己退缩了。为此,他们常常特别痛苦,害怕受到歧视,一到体检的日子来临,就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失眠或抑郁。

其实,社会上是有歧视和不公的,这些歧视和不公到处存在,不仅只是对乙肝患者,还有可能对艾滋病病人、对民工、对残疾人,但并不是所有人无法面对这些歧视,他们甚至从这些歧视中找到了许多动力。我们更应当看到,在歧视的同时,社会上还有更多、更多的爱。传染病医院的医生、护士不怕被传染病传染,而在医院里为乙肝患者看病,做手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许多医生在为乙肝患者呼吁,反对歧视,在帮助乙肝患者说话。所以,乙肝患者不能片面地只看到歧视和不公平的一面,而忘记了社会上更多的爱。

乙肝患者莫过于担心传染给他人

许多乙肝病毒感染者因为饱受乙肝之苦,而非常害怕自己把病毒传染给别人。他们借各种理由拒绝会餐,不敢动别人的东西,不敢抱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敢和自己的妻子亲热。有一位患者结婚多年,一直使用避孕套,隔离得比艾滋病还严。为此,他们非常孤独,自闭,有些还影响到正常的家庭关系。其实,有人统计过夫妻双方都感染乙肝的发生率不过6%,这还不排除结婚前两人就都是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情况。医院的医生、护士天天接触乙肝患者的血液和排泄物,但却很少有人因工作而感染。许多乙肝患者都能够自己举出他们的家属长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而没有被乙肝病毒感染的例子。这些例子都说明乙肝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一接触就会被感染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不必谨小慎微,过于担心。

乙肝病毒最危险的传播途径是人的体液和血液。和乙肝患者一起吃饭,除非患者把带有病毒的唾液沾在食物上,被你吃进嘴里,而你刚好又患口腔溃疡,而这些病毒又碰巧在溃疡部位,你才可能感染乙肝病毒。国外有学者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两只大猩猩,一只携带乙肝病毒,一只没有,把患乙肝的大猩猩胃里的食物转移到正常大猩猩的胃里,等到这只正常的大猩猩把食物消化掉,并没有在它的血液中检测到乙肝病毒。然而危险的是,用一个牙刷为患乙肝的大猩猩刷牙,这个牙刷不经处理,再用它为正常大猩猩刷牙,结果,这只正常的大猩猩不幸感染乙肝病毒。这个实验提醒我们,和乙肝患者一起生活不必大惊小怪,应注意不要和乙肝患者共用牙刷、剃须刀等能够导致体液和血液传播的危险物品就可以了。

“内观静养”是促进肝病转阴的好方法

内观静养疗法不仅为疾病的心理治疗所用,而且为许多人养生所重视。内观静养是一种让肝病患者安神静志、清心少思的心理治疗方法。

从前人医案记载看,这种方法常用于慢性及某些心身疾病的治疗,多与药物等治疗方法配合应用。实际上从古至今,在许多国家,人们对内观静养都抱有极大的兴趣,都有利用该法治疗疾病和增强体质的记载。如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等,都寓动于静,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提高人体功能。用内观静养法对肝病进行辅助治疗更是应用广泛。

现代身心医学研究也证明,肝病患者全身放松之后,体内生化状态发生改变,心跳和呼吸变慢,肌肉放松,耗氧量下降,同时血脂也因此而下降。在理论上,中医也十分重视精神内守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将内观静养作为肝病心理护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尤其是对慢性肝病患者要引动入静,调整神经功能,促进肝病康复。

内观静养的练习方法为:微闭双眼,全身各部位放松,随着深呼吸运动,由头到脚,如温水蒸气浸润全身,如此做3~9次,顿感轻松舒适、疲劳顿消,其目的在于加强内脏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