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眼保健知识荟萃
48548500000038

第38章 眼科科技知识(1)

1.眼科有哪些显微手术

显微手术是在手术显微镜或其他光学放大镜放大条件下,使用显微器械进行各种精细手术的技术。能清晰看到肉眼看不清的组织结构,使外科手术进入微观的领域。

手术显微镜与一般显微镜不一样,物镜焦距要长,目镜与手术野也要保持一定距离,过近过远都不利于手术操作。此外要求在物镜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任意改变放大倍数,通常为10倍左右。手术时照明是十分重要的,有直射、侧照,也可以用聚焦裂隙灯等。目前我国已能自行设计和生产手术显微镜,显微手术器械还可以出口。

当前眼科做的显微手术有以下几种:

(1)抗青光眼手术: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中前房角的阻塞是一个重要方面,抗青光眼手术就是要设法疏通房角,引流房水,降低眼压。譬如把巩膜静脉窦外侧壁的巩膜切除或切开,把房水引向结膜下。也可以把输林氏管内侧的小梁切除,使房水可以顺利进入输林氏管。先天性青光眼房角没有很好发育,可以设法把房角切开或把房角的先天遗留的膜组织切开,增加房水引流。这些手术都是十分精细的,来不得一点误差。显微手术为此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使手术操作更加准确,并发症进一步减少。

(2)角膜手术:譬如角膜放射状切开术、角膜移植术、角膜外伤缝合等,显微手术可以使切口整齐,伤口的直接缝合更加精密,更加准确,这样伤口对合理想,愈合好,瘢痕细小。

(3)眼外伤的修复:譬如虹膜根部断离,显微手术可以避免晶状体的损伤,缝合虹膜时比较准确,术后不仅外观恢复好,并发症也少。

(4)白内障手术:显微手术可以使角膜缘切口和缝合比较理想,如果切口内嵌入虹膜或玻璃体,也能及时发现处理,使术后保持瞳孔不移位。如果行前房人工晶体植入术,显微手术可以使人工晶体准确地镶嵌在瞳孔区或缝合在虹膜上。还可以用于视网膜脱离手术和肿物切除等。

(5)翼状胬肉手术、斜视手术等外眼手术,也最好在显微镜下操作。

显微手术有许多优点,但操作者术前需要进行必要的训练,操作时要求技术熟练。显微手术已经是眼科医生乐于采用的手段了。

2.器官移植技术在眼科有何应用

20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领域出现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器官移植。它推动了遗传、免疫、生理、生化、药理等基础学科和临床各学科的全面发展,为临床医学开拓了一条新的广阔途径。

器官移植是将一个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用手术或其他方法移植到同一个体或另一个体体内的某一部位。献出移植物的个体叫供者,接受移植物的个体叫受者或宿主。目前这种新技术在眼科应用最多的是角膜移植。该移植术根据其目的可分为光学角膜移植和治疗性角膜移植。前者为了提高视力,后者为了切除病变或修补瘘洞,例如角膜溃疡或角膜瘘,可以移植角膜遮盖瘘洞。根据角膜移植片的厚度分为穿透性和板层角膜移植。

角膜移植是个很复杂的过程,这个手术能否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要有供移植用的角膜。目前最好的材料仍是同种的异体角膜。具体讲,就是需要死者贡献出眼球,在死后8小时以内取下眼球,经无菌处理后,冷藏在冰箱或眼库(一种专门保存眼球的冷藏库)里,尽早施行手术。这种角膜来源是非常宝贵的。

为角膜移植之用,必须尽早取下尸体眼球,死亡时间过长,角膜混浊了,就不能供移值。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的盲人中,约有一半是因角膜病引起的。这部分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

角膜移植术问世已有150余年,最初是用动物的角膜,虽然获得了成功,但由于异种的排斥作用,效果不满意。后来,采用了同种异体角膜,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凡是角膜上的病变顽固不愈,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愈后影响视力者,只要眼内情况好,都可以做角膜移植。为了开辟角膜来源,医学家们在人民的支持下建立起了眼库。世界上最大的眼库在斯里兰卡,那里每年可以收到人们自愿捐献的眼球几千只,不仅解决了本国的需要,而且供应世界各地。其次像日本、美国等国家也都有眼库。我国的角膜移植手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我们的角膜来源还很缺乏,主要障碍是旧的习惯势力影响太大,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思想没有根除。我国眼科界曾经在广州召开专题讨论会,一致签名表示死后贡献出自己的眼球,把角膜献给盲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最后的贡献。

可以预料,随着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为人类造福的眼库将很快在我国各地建立起来。

3.人造器官技术在眼科有何应用

对人造器官的设想和研究由来已久,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长期未能真正进入临床。近二三十年来,随着高分子材料的问世和外科技术的发展,人造器官已广泛用于临床,并在临床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该技术用于眼科取得丰硕成果的是人工晶体植入。

有人单眼发生了白内障,并且做了手术,由于另一只眼还能看清东西,手术眼需要戴上一个高度的凸透镜,但是由于两眼视力配合不起来而无法配戴。因为戴高度凸透镜眼的视网膜物像要比健眼放大25%,看到的东西比健眼近。有的患者还说有视物变形、视野缩小等现象。因此有人一眼虽然做了手术,最后还是利用不上,只好等另一眼也做了手术才能同时应用。为了克服单眼戴高度凸透镜的困难,科学家发明了角膜接触镜。可是整天装上拿下还是十分麻烦,它本身也有一定的并发症。据专家统计,戴角膜接触镜的人,10年后只有32%能继续坚持戴下去。

60年代初开始应用人工晶体,它比角膜接触镜更小。镜片直径5毫米,厚0.5~0.6毫米,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四周有尼龙丝铂银合金的襻,把它夹在或缝在虹膜上,也可以缝在晶状体后囊上(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患者),从而使人工晶状体位于瞳孔中央,人工晶状体可以在白内障摘除的当时把它放进去,也可以在术后再次手术把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

人工晶状体有些什么优点?它的特点是克服了一般眼镜和角膜接触镜的缺点,基本上没有放大率(仅0.2%),视力提高较理想,不少患者恢复了双眼单视。当然人工晶状体的应用同样也有一定限制,譬如小角膜、无虹膜、虹膜大片缺损、虹膜明显萎缩、青光眼患者、玻璃体和视网膜有病变的患者、高度近视眼患者不适应作人工晶状体眼内植入术,因此不是每个白内障的病人术后都能植入。

还有眼外伤或炎症所致的角膜完全浑浊,是主要致病原因之一。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对这类病人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对人工角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主要原理就是利用人工角膜的透光作用,以代替正常角膜的功能,使患者恢复一定的视力。目前人工角膜还处于实验研究和临床试用阶段,渗漏、感染和人工角膜容易脱落等问题尚待解决。虽然如此,人工角膜仍为角膜全白斑患者提供了惟一恢复视力的希望。今后将对人工角膜的材料、片型、设计和手术方法等进一步改进,并逐步趋于完善是大有可能的。

4.航天技术在眼科有何应用

航天技术是指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间或太阳系空间飞行技术。由于这种航行脱离地球引力,以每秒7.9~16.7千米的速度飞往行星际空间,所以又称行星际航行,简称星际航行。是当前世界最尖端的科学领域,可分为人造卫星与人造行星两大类。人造卫星是用火箭发射运行高空,使其进入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运行,在通信、军事、气象、科学检测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人造行星以每秒11.2~16.7千米的速度围绕太阳运行,其制作材料要求之高可想而知。用于矫正近视的OK镜,就是应用航天材料制成的。

(1)OK镜首先由美国研制成功,属最新高科技医疗技术,它不需手术,无痛苦、安全、舒适、疗效确切,并且已迅速在全球推广。

美国眼科专家与美国航天材料专家合作,研究合成了新的材料,并设计研制出近视矫正镜片(OK Lens)。它可以在1周内降低300度近视,半个月内降低500度以下的近视。成功率在95%以上,对青少年效果尤其显着。目前,此技术在美国及西方国家已普遍应用3年,临床效果十分满意,被医生和近视患者所接受。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这种矫正更具意义,它改变了多年来医学界对青少年(真性近视)束手无策的局面。

(2)OK疗法特点①经休斯顿大学眼科近视学学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加州大学柏克莱眼科视学学院及太平洋大学眼科视光学院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过程安全,无不良反应。

②矫正后,不需眼镜或隐形镜片就可看得清楚。

③视力在几个月内、几个星期内,甚至几天内就可获得改善。

④没有手术的危险,过程方便舒适,视力改善过程中功能不受影响。

⑤能适用7~35岁之间眼部无任何异常病变者;非轴性近视在-500度以下,散光在-100度以下,而且散光度数不能大于近视度数一半;验光试镜最佳视力不低于1.0者,配戴隐形眼镜3年以上者,需停戴休息2个月,再进行本法矫正治疗。

⑥某些行业要求就业者具备良好视力,不戴眼镜。例如飞行员、警察、救火员及其他必须具有良好视力的行业。

⑦预防保护视力,青少年是最大受益者。

5.荧光造影技术在眼科有何应用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是采用可以发出荧光的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血管(肘静脉)内,随即用装有特定波长滤光片的眼底照相机(如单纯为观察之用,亦可借助于检眼镜或裂隙灯),进行观察和连续摄片,记录荧光素在眼底血液循环中的动态情况,从而了解眼底的微循环结构及各种生理病理变化。在眼科临床上,对多种眼底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和发病机制的探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了解视网膜血管的生理病理变化:视网膜血管的各种异常改变,如纡曲、扩张、狭窄、闭塞、侧支循环、新生血管、微动脉瘤等,通过荧光血管造影均可进行细致的观察,特别是能清晰看到在普通检眼镜下所不易辨认的某些新生血管和微动脉瘤,以及血管壁损害所致的渗漏现象等。

(2)观察血流动力学情况:通常从肘静脉到视网膜的循环时间为8~30秒,平均12~15秒,如果双侧视网膜显影时间不同,或者一侧视网膜显影明显延长,则提示颈动脉血流受阻的可能性。

当荧光素注入血管后,很快进入眼内循环,根据血管内显影的先后,可分为脉络膜动脉期、视网膜动脉期、动静脉期和静脉期。临床上即可根据眼内血管的充盈情况、显影的早晚、排空的快慢等,以了解相应血管的灌注压及其管径改变。

(3)鉴别眼底某些病变的性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可见微动脉病与微血管同时显影,且排空速度较慢,而小出血点则不显影,表现为暗黑色的斑点。又如视网膜软性渗出,多数呈现光亮的荧光着色,且持续很长时间,硬性渗出则不见荧光着色。

(4)诊断和鉴别某些眼底病:一般视盘水肿荧光造影显示视盘血管扩张、荧光渗漏并由血管向周围扩散;而缺血性视盘病变,常呈现视盘血管无充盈、部分充盈或充盈迟延。又如脉络膜血管瘤,在瘤体部呈现窦状或海绵状背景荧光,且显影时间较长;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则多在动脉期或动静脉区,出现瘤体边缘部的斑点状荧光,而脉络膜色素痣、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则无上述改变。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乃是脉络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渗出液聚积于色素上皮和脉络膜之间,形成色素上皮盘状脱离;当渗出液通过色素上皮破损处,进入神经上皮下时,则形成视网膜盘状脱离。

(5)配合激光治疗某些眼病:如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通过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可使用激光对准渗漏点进行凝固治疗。又如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或微动脉瘤的激光凝固,均需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的配合下进行。

6.电生理技术在眼科有何应用

视网膜电流图(ERG)是测定视网膜功能的一种客观方法。在静止状态下,视网膜的前后两面即存在着电位差;当受到光刺激时,便发生电流变化,通过外加于眼部的电极,将这种电流变化输入生物放电装置,以描绘笔或示波器记录下来,则称为视网膜电流图。

在临床上,凡能导致视网膜本身广泛损害的病变,均可造成视网膜电流b波低平或消失等变化。如视网膜色素变性,绝大部分为无波型(b波消失,又称熄灭),少数为降低型,此种变化,在夜盲症状和眼底改变尚不明显时亦可出现;视网膜脱离常为降低型,严重者可为无波型,而b波的降低与视网膜脱离的时间与面积成正比,如b波甚小,则提示术后视力难以增加。此外如白点状视网膜炎、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青光眼等疾病,均可应用视网膜电流图测定视网膜功能受损的情况,有利于临床诊断、鉴别、预后估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