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是中国第二、世界第五大长河。黄河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伊河、洛河等。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42°,东经96°~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黄河流域内山区占29%,黄土高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7毫米。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黄河流域发育了一批城市群带,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因此,黄河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称。
第一节 沿黄城市带经济发展现状
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下,沿黄城市带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随着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逐步实施,沿黄城市带在全国城市布局、重点经济区布局中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沿黄城市分布概况
黄河流域共分布有39个地级市(自治州),其中有6个省会城市。
沿黄河流域自上而下逐步形成了一批城市群带,主要包括:以兰州、西宁为核心的兰西格城市带;以银川、吴忠为核心的宁夏沿黄城市带;以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为核心的呼包鄂榆城市带;以郑州、开封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沿黄城市带同时也是沿黄经济带的主要支撑。
二、沿黄城市带战略布局
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在上述“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中,陆桥通道的大部分和包昆通道的北段都属于沿黄城市带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战略层面,沿黄区域有:国家优化开发区域——山东半岛地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地区、呼包鄂榆地区、太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与此同时,沿黄区域还有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一)兰州-西宁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上,包括甘肃省以兰州为中心的部分和青海省以西宁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新能源和水电、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西北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的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主要开发方向,一是构建以兰州、西宁为中心,以白银、格尔木为支撑,以陇海兰新铁路、包兰和兰青铁路、青藏铁路沿线走廊为主轴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提升兰州、西宁综合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兰州与白银、西宁与海东的一体化。壮大白银、格尔木等城市规模,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加强产业合作和城市功能对接,建设重要的能源、化工和原材料基地。建设柴达木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三是强化向西对外开放通道陆路枢纽功能,提升交通通道综合能力。四是发展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特色优势农牧产品基地建设,加强草原保护,构建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五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黄河干流和湟水、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大青海湖保护力度,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和沙化防治,提高植被覆盖率,着力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二)宁夏沿黄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北部,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以银川为中心的黄河沿岸部分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主要的开发方向,一是构建以银川-吴忠为核心,以石嘴山和中卫为两翼,以主要交通通道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提升银川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等产业,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壮大石嘴山、吴忠、中卫等节点城市的规模,加强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互补。三是加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四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农田设施建设和盐碱地改造,调整农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五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沙区资源,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构建以贺兰山防风防沙生态屏障、黄河湿地生态带,以及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三)呼包鄂榆地区
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北端,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陕西省榆林的部分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主要的开发方向,一是构建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包头、鄂尔多斯和榆林为支撑,以主要交通干线和内蒙古沿黄产业带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增强呼和浩特的首府城市功能,建成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头、鄂尔多斯、榆林依托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三是统筹煤炭开采、煤电、煤化工等产业的布局,促进产业互补和产业延伸,实现区域内产业错位发展。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促进呼包鄂榆区域一体化发展。四是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及其加工基地建设。五是加强节能减排、灌区节水改造及城市和工业节水,加强黄河水生态治理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完善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构建沿黄河生态涵养带。
(四)太原城市群
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包括山西省中部以太原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基地。今后的开发任务,一是构建以太原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以汾阳、忻州、长治、临汾等主要节点城市为支撑的开发格局;二是强化太原的科技、教育、金融、商贸物流等功能,提升太原中心城市地位,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三是增强主要节点城市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强化城市间经济联系和功能分工,承接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四是依托中心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五是实施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和太原西山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恢复,构建以山地、水库等为基础,以汾河水系为骨架的生态格局。
(五)中原经济区
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汇处,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经济密集区。主要的开发方向,一是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以郑州为中心,以郑汴一体化区域为核心层、以“半小时经济圈”城市为紧密层,以“一小时交通圈”城市为辐射层的“一极两圈三层”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强化郑州先进制造、科技教育、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功能,重点建设郑汴新区,推进郑汴一体化,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三是提升洛阳区域副中心的地位,重点建设洛阳新区。壮大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等重要节点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四是建设郑汴洛工业走廊和沿京广、南太行、伏牛东产业带,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与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区。五是加强粮油等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枢纽。六是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和黄河滩区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搞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绿化,推进平原地区和沙化地区的土地治理,构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和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
(六)山东半岛地区
位于环渤海地区的南翼,包括山东省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地区。整体属于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该区域的定位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陆海交通走廊,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色经济区。今后主要的开发建设任务,一是强化青岛航运中心功能,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旅游经济、港口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化程度,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二是提升胶东半岛沿海发展带整体水平,加强烟台、威海等城市的产业配套能力及其功能互补,与青岛共同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三是建设黄河三角洲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增强东营、滨州等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点。四是发展外向型农业,发展渔业及其加工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五是在地下水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并实施严格保护,推进低山丘陵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加强黄河三角洲水资源集约利用,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海岸带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构建以山东半岛中部生态脊为中心,向南北两翼延展的生态网络和沿海生态廊道。
第二节 沿黄城市带发展的主要特征
沿黄城市带各个城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发展历史、经济基础、社会条件等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发展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群落。但总体而言,这些城市群落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
一、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但也面临着因水而衰的困境
城市的发展受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土地利用类型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黄河两岸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较为丰富,灌溉条件较好,交通发达,适宜人类居住和城市发展。因此,沿黄城市基本上都是依水而建,因水而兴。
然而从未来发展需求来看,随着沿黄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城市化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有关研究表明,如果维持目前的水资源使用情况,到203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强度将达到100%。由于水资源缺乏,不仅造成城市缺水,也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恶化。水资源日益紧缺的状况与该区域城市化加快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是沿黄城市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了避免黄河流域城市群落“因水而衰”,必须全面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把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作为黄河城市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度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城镇、节水型工业,控制高耗水行业发展,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同时,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应严格执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禁止开发地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河湖水体、地表水源涵养区、地下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区、行滞洪区)、限制发展地区(农田、草原、高原、重要河流沿岸、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开发地区(城镇、工矿区),切实加强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之路。
二、粮食基地,生态屏障,但也面临着城乡争地的难题
沿黄城市带都是依托黄河(包括主要的支流)灌区而发展起来的,黄河绿洲是其重要的粮食基地和重要的生态屏障。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原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银川平原,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随着宜农荒地的进一步开垦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其粮食增产中心的地位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