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北望
48538400000055

第55章 刘民

20世纪50年代生人。打过工,代过课,有幸于“文革”后接受大学教育。近三十年蜗居某金融单位从事非金融工作。本世纪初开始写些闲散文章,至今约二百余篇刊发于区内外报章杂志。出版有文集《光阴的眼中》《谁不想活五百年》。宁夏杂文学会会员、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

习惯性动作

有史记载比较有名的人类习惯性动作,我以为是“西子捧心”。说得是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西施,因为常犯心口疼,所以经常用手掩住胸口。实际上,这是一种病态,但美女做来自有美感。以致邻村的东施频频效仿,却怎么也做不像样,反落得个“东施效颦”的千古笑柄。

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领袖列宁,也有个习惯性动作。就是两手插在马甲的口袋里,时不时抽出来挥舞一番。连跟踪他的特务也十分熟悉他的这一特定动作,大家一定记得《列宁在十月》里,那个特务模仿列宁动作的滑稽相吧。列宁的习惯性动作,比之叉腰的幅度要小,也绝不像叉腰那样盛气凌人。倾听时,手放在口袋里不动,辩论或演讲时,手则随意地挥洒出入,显得自信而且雄辩,手成了别一种表情。

再来看斯大林。一提斯大林,我们会立刻联想到他手握大烟斗任意挥动的姿态。的确,烟斗几乎成了他手中的道具,很多时候你会发现烟斗并未点燃或早已熄灭。在斯大林还是列宁的学生和战友时,他还显得循规蹈矩、谦逊深沉,时常叼着烟斗低头沉思;在雅尔塔会议期间,作为盟国三巨头,他挥舞烟斗就颇有指点江山我主沉浮的豪情;而到了晚年,他的动作则多少有点唯我独尊颐指气使的味道了。

说到三巨头,当然会想到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想到他发明和经常使用的、象征胜利的“V”形手势。这个动作风靡全球,在人类的习惯性动作中可谓独领风骚。它代表正义战胜邪恶,表达胜利的喜悦,更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政治家丘吉尔的独特个人魅力。也正因为如此,它流传久远,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各种场合、在各种人身上看到这一动作的再现。

习惯性动作几乎每个人都有,有的看上去高雅大方,有的也不尽然,比如咱们曾经的“林副统帅”。林彪由于在战争年代受过枪伤,在苏联养病期间,为止疼注射过过量的吗啡。伤好后,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性动作。他不抽烟,却总带着几盒高级火柴,时不时划着一根,吹灭,然后用鼻子闻那尚未散尽的硫磺烟味,算是勉强过瘾吧。要说林彪的习惯动作并不张扬,也无伤大雅。而另一个大家至今记忆犹新的人物,她的装腔作势、狐假虎威的习惯性动作就颇带表演性质了。我说的是江青。大家还记得,她一到哪里,总会向群众“招手致意”,用颤抖的声音高喊:我代表伟大领袖毛主席来看望同志们啦。怎么样,现在回想起来,是否有肉皮发麻的感觉?

上面说的都是国际知名人士,其实普通人一样有习惯性动作,只不过人微“动作”轻,难以广泛传播罢了。例如我认识的一个某单位领导,碰到漂亮的女同志、女下属,就会趁机拍拍人家的后背甚至脸蛋。看似领导关心下级,随和亲切,实则有“吃豆腐”之嫌。我的一个同学,当年插队落户到郊区某乡,一次我们去看望他,本来应该是畅叙友情,可他却故意作秀,装出一副和贫下中农同化的样子。他的里外屋之间挂一门帘,只见他做完饭用它擦手,吃完饭用它擦嘴,洗完碗再用它擦碗。我们一看,立刻就倒了胃口。心想,老同学之间,何必要装模作样。许多年以后,听说这个同学因故“进去了”,不知道他在被管教中是否还会设计出某种“看似无心”的习惯性动作,他还会有这种心思吗?

说了这么多,有人或许会问,那你自己呢,你有什么习惯性动作。别说,还真有。只不过我这动作比较隐蔽,一般人看不出来。今天既然写这个题目,索性披露出来,供大家鉴赏。我的习惯性动作,就是在开会时埋头奋笔疾书,外人看我是在记录领导讲话,实际上我在背诵抄录毛泽东诗词。以至于我的笔记本上经常会莫名其妙地跑出几页“横空出世,莽昆仑”之类的主席诗词来。这当然不是个好习惯,但积习已久,恐怕改也难。好在临近退休,展示习惯动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习惯性动作有的是下意识,譬如列宁的抄手;有的是疾患所困,如西施的捧心;有的是情不自禁,如斯大林的烟斗运动;有的是发明创造,如丘吉尔的“V”字;有的是后遗症,如林彪的嗅火柴;有的是虚张声势,如江青的挥手;还有的是情有所好,如我们那位爱“吃豆腐”的领导;当然还有我那个同学的矫揉造作。我们说,动作本身并无高下好坏之分,但动作被不同的人使用,却有了雅俗妍媸之别。我们欣赏本性在习惯性动作中的自然流露,但也必须检点自身某些不雅的习惯性动作,更不要在生活中非要给自己规定只有舞台上才需要的程式化动作。最后切记:要动作,不要做作;要自然天成,不要装腔作势;还要时时提醒自己的手,不要做出亵渎人的称号的动作来,那时贻笑大方事小,恐怕下一个动作就该是铐住你的双手了。

大智慧与小聪明

智慧与聪明应该算是近义词,但层次不同。希腊神话里有智慧女神,却没有聪明女神。说明智慧更接近神圣的境界。

智慧是深邃的,带有哲学意味,往往跟大师先贤联系在一起。譬如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给人以高峰出岫的感觉;庄子的《逍遥游》,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鲲鹏,一下就囊括了宇宙万物。聪明的含义比之智慧则相形见绌,但在知识层面更普及一些。比如荀子的《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是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无疑是聪明。

智慧深厚可以随时表现为聪明,这叫厚积而薄发。阿基米德躺在浴缸里洗澡,顿悟计算容积的方法;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发现了万有引力。天性聪明,勤于动手动脑,也可以逐步转化为智慧,爱迪生就是从千百项发明中由聪明达到才智的。

智慧更像是须发斑白的老人,每条皱纹都是岁月馈赠和磨砺的结果;聪明不免像涉世未深的孩童,形于外而不一定发于心。不然,为何说耳聪目明,而“智慧”要有个“心”字呢?所以,我们常常形容那些明明达不到智慧层面,却非要表现智慧的人物为“耍小聪明”。大智慧与小聪明是有分野的,自然也是有高下的,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实例。

楚汉相争,项羽耍的就是小聪明。摆一局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显示自己的霸主地位。刘邦(其实主要是张良与萧何)却显示出充分的智慧,明明首先占领长安,却退避三舍,驻军霸上,继而远走汉中巴蜀,将王位这个“包袱”拱手让与项羽。然后励精图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夺得天下。这就叫高瞻远瞩,非有大智慧才可做到。

《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也是如此。东吴的周瑜心胸狭隘,不容人,他的智慧显然不如诸葛亮,仅靠小聪明想置对方于死地,不给任何材料,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来。哪里知道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大智慧岂是周瑜可比。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三天后,果真借得十万支箭。小说是有夸张之处,但诸葛亮多智慧却是真的,连后世的鲁迅都不无嫉妒地说:

《三国》状孔明多智而近妖。

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和老蒋也玩了一次小聪明。他们以为,攻占了共产党的老巢延安,就能起到强大的威慑作用,使共产党群龙无首,继而土崩瓦解。殊不知毛泽东的智慧和眼光远胜于老蒋,他的战略思想已经不局限于延安一地,而是图谋取得全国政权。他教育全党全军:今天我们主动放弃延安,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夺取全中国。事实果然证明了他的智慧和预料。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智慧自然令人肃然起敬,见贤思齐;而聪明伶俐也招人喜爱。但智慧尤其是大智慧,一般人只能是高山仰止,足智多谋毕竟是少数。而聪明几乎人人都有,或自认为有。有人自制能力强,大智若愚,有人却是锋芒毕露,聪明反被聪明误。小孩子耍点小聪明,谁都会原谅甚至鼓励,成年人要是还来这一套,就是不智或者可笑了。

最后的结论是:要大智慧(即使达不到也必须追求),不耍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