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北少数民族风俗风情
48538200000030

第30章 土族民俗风情(2)

土族人的日常饮料与当地藏族一样,喜饮茯茶、酥油茶,还特别喜饮用青稞酿成的酩流酒。酩流酒度数较低(约30度),清醇绵软,馨香可口,家家皆能自酿,在酿制时都习惯加一种名为羌活的中药,饮时味稍带涩,有散表寒、祛风湿的功效。除酩流酒之外,还有互助白酒,如互助头曲、互助特曲、互助大曲、青稞液等多种。

土族有许多节日特色饮食,如过春节时蒸花卷、馒头,炸油饼等;端阳节做凉面、凉粉;中秋节做多层大月饼(类似大馒头)。此外,十月初一吃饺子,十二月初八最喜用豌豆面做搅团吃,十二月二十三晚上做白面小饼,还要在小饼上刻出菱形的图案,并用麦草编一个草马,专门用来祭灶。

第四节土族的建筑

一、民居

土族建筑文化特点突出,别具一格。农村一般以村落聚居,村庄大多在山脚下,依山傍水搭造房屋。各家都有庭院,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房子是平顶的,上面可储放粮草。房子多以三间为一组,中为堂屋,一侧为卧室,另一侧为佛堂。卧室的炕是暖炕,连着锅灶,烧饭的火可以暖炕。住宅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描绘象征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

二、寺院

众多的寺院建筑结构独特,气势宏伟。修建经堂佛殿的木工、油漆、装饰、绘画、雕塑、刺绣等工艺,均出自土族工匠之手。这些工匠做工精细,独具匠心,有较高的名望,特别是民和地区赵木川的木匠,在青海是比较有名的,他们曾去西藏、甘肃,甚至尼泊尔、印度修建寺院。土族妇女为佛殿经堂所绣制的各种佛像、经幡、柱毯等刺绣作品,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为殿堂增添了光彩。一些古老的寺院建筑物,如佑宁寺、五峰寺等,都是土族、藏族、汉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历史上,佑宁寺是由许多殿宇、经堂组成的完整的建筑群,它依山就势,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绵延数里,雄伟壮观,具有浓厚的藏传佛教的寺院建筑特色。在装饰上,精工细作,木刻浮雕,层层重叠,丰富多彩。泥塑佛像造型各异,栩栩如生。这都显示了土族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水平。

第五节土族的节日和娱乐活动

土族的传统节日是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农历正月十五到威远镇看“社火”;二月初二,在互助车沟大庄举行跳神会;三月初三,在姚马庄举行神舞会;六月十一日的丹麻会。每逢节日,土族人都身着节日盛装,在节日和庙会上进行物资交流和赛马、摔跤、唱花儿、耍武术等文体活动。

一、花儿会

土族传统节日花儿会的节日时间因地而异。主要的花儿会有五峰山花儿会,流行于青海互助一带,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五峰山举行。

二、纳顿节

“纳顿”,在土族语中是玩笑、欢乐的意思,是青海省民和县土族人喜庆丰收的节日。因为纳顿节的狂欢起自农历七月,故也称为“七月会”。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从夏末麦场结束时,一直持续到秋天,历时近两个月,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纳顿节起源的神奇传说。相传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宫。三年后,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建成了,其壮观华丽前所未有,但恶毒的皇帝为了独享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竟然下令要杀害木匠。木匠连夜逃到家乡,组织早已不堪皇家虐待的乡民们造反起义。皇帝闻讯后派出大批军队前来镇压。机智的木匠灵机一动,立即让乡亲们敲锣打鼓,扛着制好的战旗,挥舞着已涂上染料的兵器,高呼“大好”,向村庄的庙宇走去。皇帝的军队大惑不解,村民们则告诉他们:

“我们正在庆祝今年的收成,跳纳顿答谢上天的恩赐”,于是军队便撤回去了。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纳顿节就流传了下来,后来逐渐形成了现在庆祝丰收的活动。纳顿自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可由两村联合举行,直至农历九月十五日止,由东向西,最后回到中心地区而结束。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麦场上会合,这是最热烈最令人激动的时刻:几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响,伴随着沉稳有力的鼓声,会手们闪腾跳跃,在粗犷的高呼声的衬托下,表现出健与美的雄姿。队伍一到麦场,就拉开了纳顿节的序幕。会手舞首先开始了,这是由四五十人参加的大型舞蹈。老幼按顺序排列,舞在最前面的是身着长衫、手执扇子的老人,他们往往是纳顿节的组织者和纳顿舞蹈的传人。别看他们年过花甲,银须垂胸,可跳起舞来,却还是那么从容自如,步履强健。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轻人和拿着柳条的孩子们依次跟在后面,他们摆动身子,左腾右挪,绕场而舞。舞蹈的动作虽然不太复杂,但整齐的舞步,协调的跃动,伴随着有节奏的鼓锣声,显得十分优美。在舞蹈的同时,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给会手们敬酒,以此助兴,人们在舞蹈中陶醉了,喜庆和欢乐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热闹的纳顿节自然也成为访亲拜友的好时机。一大早即可见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车载驴骑,浩浩荡荡行进在乡间的路上,对于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提供了一个浪漫聚会的时刻。

第六节土族的人生礼仪

一、传统婚俗

土族的婚礼,一般分提亲、定亲、送礼、婚礼仪式、谢宴等程序。仪式隆重热烈,自始至终都载歌载舞。

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决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为男性,一般要请村里有名望的长者,或与女方家沾亲带故的人,便于说合。提亲时,媒人要预备焜锅馍和蒸花卷各一副、酒两瓶,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若同意这门亲事,就收下礼物,并热情招待媒人。否则,将礼物让媒人带回。

女方家同意后,请来本家各户家长,并邀请男方家的父亲或叔父,同媒人一起来商量订婚。男方需带两包茯茶、三瓶酒、一条哈达、两副馍馍,作为吃喝礼,并送给女方家父亲一包茶,母亲一件长衫料子,同时送一部分财礼。

在仪礼过程中,女方家开始故意要很多财礼,这时,媒人和男方家父亲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长辈频频敬酒,说好话,使财礼数目降到最合适的程度。

定亲后,男方家请媒人给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礼,但主要财礼要在办喜事前三个月送毕,以使女方缝制衣服等。财礼分干礼、衣料和首饰,也有全部送钱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选购缝制。按土族传统习惯,在未娶亲前,女婿不到女方家去。现在逢年过节,不仅要去,还要给女方家人分别送礼物。

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举行。大约在一个月前,先由男方举行择吉日仪式。土族称婚宴为“霍仁”,择吉日称“砣让霍仁”,即首宴。参加择吉日首宴的,有女方家父亲、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对等的请人赴宴,加上媒人,共有七八个人,共同请神择吉日。

娶亲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嫁女宴,土族称“麻择”。女方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送来礼物。女方家设宴招待,并摆嫁妆,当众一一交代男方送来的财礼,缝制了多少件(套)衣服,以及女方家的陪嫁,等等。这时姑娘要哭嫁,哭嫁词委婉动人,感谢山神、土主、乡亲、父母、哥嫂、姐妹的养育之恩和深厚情谊。

土族姑娘出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进”,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庄重。所谓“大出大进”,即在娘家改发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这种方式比较简便、省事。“小出小进”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规定的时辰,须坐“经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摆着“经卷”、柏树枝、佛灯、牛奶、红筷子、茯茶、粮食、羊毛等九种吉祥物品。纳什金在堂屋门前唱《依姐》歌,并使劲摆动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毡或红毡抬着沿院里的圆槽转三圈后,出门上马。“大出大进”的出嫁方式,纳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亲或姐姐陪着绕圆槽三圈后,出门上马。民和三川地区的土族新娘上马时,阿姑们要唱上马曲。新娘由其姐姐做伴娘、小妹做伴女同到婆家。伴娘当天随送亲队伍回去,伴女则要等到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回门时带回。

新娘进大门时,有两个年轻妇女在前面拉着红毡或白毡,新郎新娘跟着毡,男左女右,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缓缓迈入庭院。如果是“小出小进”,新娘则要到伙房灶神爷前,由事先选定的妇女动手为她梳头改发式,穿新婚服装,开口。开口仪式是,有一位也是事先选定的妇女,手拿用红线缠着的擀面杖,在新娘面前绕几下,说:

“新娘新娘你开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话不要到外面去讲,外面的话也不要在家里乱说,守口如瓶,免惹是非……”

中午时分,娘家送亲人在婆家院里摆嫁妆,给新郎穿戴衣帽等。

二、丧葬习俗与生活禁忌

土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独特,分火葬、土葬、天葬和水葬四种方式。不论是火葬,还是土葬,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仪式。

土族人禁忌众多,主要有:忌吃圆蹄牲畜(马、骡、驴)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生长;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不能问客人“吃饭没有”或“吃不吃饭”等话;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的失礼行为,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进土族人家,必须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应后,才能入院内;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忌客人数他们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忌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转经轮时,必须从左向右,不可逆转;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小便以及高声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