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北少数民族风俗风情
48538200000014

第14章 哈萨克族民俗风情(1)

第一节哈萨克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

一、哈萨克族的形成

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由许多部落和部族融合而成。其中主要的族源有塞种、月氏、乌孙、匈奴、康居、奄蔡、克烈、克普恰克等。哈萨克族公元前就活跃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及伊犁克湖一带,是丝绸之路古老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之一。塞种人为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之一。据《汉书》《史记》记载,塞种人叫“云戎”,世居敦煌,后被月氏排挤而西迁,游牧于天山南北,包括从阿尔泰山到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广大地区。乌孙历来被认为是组成哈萨克族的主体部落,他于公元前游牧于我国河西走廊一带,后占据伊犁河流域原塞种人的土地,和当地的塞种、大月氏融合,形成了乌孙国。在哈萨克族中有不少匈奴人的后裔,生活在今哈萨克族居住的锡尔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康居部落的称谓作为哈萨克族大玉兹所属的一个部落而保留到今天。奄蔡,又叫“阿兰”,是一个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的部落,是构成哈萨克族小玉兹的主体部落。克烈是一个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古老的突厥部落,后由于成吉思汗夺取了其大部分领地,迫使其一部分西迁至阿尔泰山以西的哈萨克草原上。到15世纪,哈萨克先民的各部游牧于北起额尔齐斯河,南抵锡尔河的广大地区。15世纪60年代,在贾尼别克等人的率领下,锡尔河下游的部分牧民东返,迁到楚河流域,逐渐以此为中心,融合周围的其他民族,建立了哈萨克汗国。这样哈萨克民族古代各部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了15世纪,正式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思想意识与情感的民族共同体。这时的哈萨克分为三个大部族即“玉兹”,分别为大、中、小玉兹。每个玉兹都包含若干个部落,各玉兹有传统的分布地,我国哈萨克族主要是大玉兹及中玉兹的一部分。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边缘的广大地区,包括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以及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此外,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乌鲁木齐市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也是哈萨克族比较集中聚居的地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哈萨克族人口为1462588人。

第二节哈萨克族的服饰

在历史上,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其服饰带有明显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做衣服的原料。哈萨克族男子喜欢棉毛衣裤,喜欢以条绒、华达呢等作衣料。颜色上多选褐色、咖啡色等深色。冬季主要穿皮大衣、皮裤。选材以羊皮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其他珍贵兽皮。为了便于上下马,裤子用羊皮缝制成大裆裤,因此宽大结实,经久耐磨。衬衣多为高领,上绣花边。衬衣外套坎肩,坎肩上穿短衣,有时还再套袷袢。

一、男子服饰

哈萨克族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顶尖四棱形帽,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

哈萨克族男子喜欢扎一条牛皮制成的腰带,腰带上镶嵌金、银、宝石等各种装饰品,腰带右侧佩有精美的刀鞘,内插腰刀,以备随时使用。哈萨克族男子的鞋、靴比较讲究,根据游牧中不同的需要制成不同的种类。夏季的靴子底子较薄,打猎时的靴子后跟很低,轻便、柔软、易行,却不易被猎物察觉。长筒靴子有高跟,长及膝盖,全牛皮制成,在靴底钉上铁掌,结实耐用。穿此靴时常穿毡袜,袜口用绒布镶边,十分美观。软鞋子顾名思义为软皮制作,没有高后跟,往往和套鞋一起使用。在牧区,套鞋的使用比较广泛。套鞋既能保护鞋不受雨雪侵蚀,同时进帐篷时只脱去套鞋就可,因而十分方便,很受人们喜爱。

二、妇女服饰

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较男子来说更加丰富多彩。她们根据年龄选择不同的样式。年轻的姑娘喜欢穿连衣裙,裙袖有美丽的绣花,裙摆阔大自然成褶。上身外套紧身坎肩,坎肩上绣有美丽的图案并缀有五颜六色的饰品,未出嫁的姑娘头上戴的是“塔克亚”“别尔克”或“特特尔”。“塔克亚”是一种都形帽,下檐略大,彩绸做面,帽壁有绣花,帽上缀珠,顶上插猫头鹰毛;与类“别尔克”是用水獭皮做的圆帽,“塔克亚”似,只是夏季扎各种颜色的三角和正方形头巾;“特特尔”是一种四方的头饰,上绣各种花纹图案,折起多褶,戴在头上。另外,未婚少女喜爱在发辫上别上发带。若是成婚新娘则从结婚那天起穿一年的“结列克”。“结列克”为红绸制作,帽子和衣服连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识别出来。一年后,可以换上套头的盖巾。中年妇女夏季喜欢穿半袖长襟袷袢和坎肩,多在胸前下摆用彩绒绣边,两边有口袋;冬季喜穿羊羔皮裁制的、带布面的“衣什克”,罩以绸缎面的“库鲁”或穿绣有图案、(皮大衣)等。已婚的妇女一般要戴“沙吾克列”,一种用布、绒或绸作面,毡作里的帽子。这种帽子绣满了花卉,并嵌有珠宝金银,有一串串珠子垂于脸前。若生了孩子后,就要带上套头和盖巾。盖巾用白布制作,上有图案,很宽大,盖上后可遮住全身,只露出面颊。盖巾上有金银别针,在各种颜色绣制的图案中有“颊克”花纹。如果盖巾上没有绣“颊克”花纹,说明这个妇女已经成了寡妇。因此,从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上就能判断她们的婚否、育否。哈萨克族妇女的鞋、靴也有多种样式,通常穿的是皮靴加套靴,较为讲究的还要在袜子上绣花,在套鞋上进行一番装饰。

第三节哈萨克族的饮食

哈萨克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独特而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而且不断地发扬光大。哈萨克族一直将放牧牲畜,发展畜牧业当成主要的生产方式,从而使之成为生活的支柱,所以哈萨克族的饮食文化也与之息息相关。哈萨克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渗透着畜牧业和草原游牧生活的浓郁色彩。例如,大多数的哈萨克族饮食都与畜产品(肉、乳汁)有关。牛、马、绵羊(或山羊)、骆驼的肉和乳汁是哈萨克族饮食的主要原料。他们的主要饮料是乳汁、柯莫孜、舒巴特;食物则是用乳汁为原料制作的酸奶疙瘩、奶酪、苏孜别、叶吉盖、杰尼特等。也就是说,畜牧业从来就没有远离过哈萨克族人的生活。哈萨克族人将乳汁和肉当成食物,同时也当成药膳来享用。哈萨克族人知道在草原上饮喝纯净的河水,啃吃丰茂的绿草,漫步游牧的牲畜肯定吸收了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牧草。患了感冒,人们会用绵羊的鲜肉汤来治疗;用驼乳酿制而成的柯莫孜来治疗肺炎、哮喘等疾病。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哈萨克族人将牲畜的乳汁通称为“洁白”,并加以珍视,严禁践踏、泼洒和浪费洁白的乳汁。所谓的“洁白”具有神圣和生命的支柱这样的涵义。

牲畜的肉质及其化学成分一般与牲畜的种群、畜类、性别、口随及其营养有关系。圈养牲畜的肉质中平均含有52.8%~73.7%的水汁、15%~20.3%的钾,所以各种畜肉的肉质和味道各不相同。肉类的营养价值极高,可以制作出很多肉食品。哈萨克族通过总结享用乳汁和鲜肉的实际经验,制作出了各类丰富的饮料和食品。他们用畜肉做烤肉、肉灌肠、炒肉片、煮肉等饮食,用乳汁制作各种饮料和食品。

哈萨克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不仅从事畜牧业,也侍奉土地,种植庄稼以及园林。同时,也用粮食与各种水果制作各种美味佳肴。例如,羊肉炒土豆、马肉炒圆葱、肉馕等食物。

根据成分,哈萨克族的食物可以分为肉食品、粮食食品、乳制品和综合食品。

一、乳制品

(一)柯莫孜

所谓的柯莫孜就是发酵过的驼乳,这是哈萨克族数世纪以来一直享用的一种饮料。夏季,孕育了驼羔的母驼会被拴起来,挤驼奶,没有经过发酵的驼乳叫“萨吾玛勒”,给驼乳添加酵母进行发酵之后,就会酿制出柯莫孜。如今,人们多用马乳代替驼乳制作柯莫孜。

所酿制的柯莫孜是否鲜美醇香与酿制所用的器皿、酿制时间有很大关系。酿制柯莫孜首先需要皮囊,这种皮囊一般用冬季宰杀的马匹的已经完全晾干又完好无损的皮子来缝制。人们会在里面装上滚烫的沙子将它彻底晾干,在皮囊外抹上熏制的马油,让油渗进皮张里,然后用梭梭柴、白桦或者柏树的树枝来熏。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皮囊半年都不会发软,不会发臭,能将烟熏的味道渗入其中。

最初酿制柯莫孜的酵母叫“霍热”。首先人们会在马乳中加上熏马肠里的肋条、马颈肉的骨头,再添加酸奶疙瘩或者经过发酵的糜子粥,搅拌均匀,使之单另发酵。然后就会很好地保存这种具有发酵功能的霍热,并用它来发酵马乳,酿制柯莫孜。人们会将刚刚挤出的马乳与霍热搅拌在一起,弄碎其中的固体物,使之变得温和。由于不断地搅动,所以,柯莫孜就会得到氧气。经过一昼夜之后,柯莫孜就发酵并可以搅动了。这时的柯莫孜香味扑鼻,芬芳四溢。味道稍微发酸,醇香可口的柯莫孜蕴含着2%~2.5%的蛋白质,1%~2%的脂肪,3.5%~4.8%的糖分,维生素A、C、D、E、P、B 等和其他有益于健康的成分。柯莫孜不仅醇香可口,而且帮助消化油脂食物,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柯莫孜的食疗作用也很好。很早以前,哈萨克族就知道柯莫孜具有医疗作用,它不仅能强身壮体,而且能缓解病情。人们一般会根据天气情况用柯莫孜治病。尤其是在森林地带,气温一般比较高,空气比较潮湿,人很容易发汗,柯莫孜消化得很快,其中,95%的蛋白质、脂肪和糖分都会被吸收。柯莫孜成分中的乙醇和碳酸能增强肠胃系统的消化吸收,而且也富含能增加病人胃口的各种维生素,所以它的抗菌性能增强对疾病的免疫力。食用柯莫孜可以增加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增强心力,促进血压平稳,从而改善心脏血管的功能。

柯莫孜对体质虚弱、消瘦、缺血以及结核病等症状和疾病有很好的辅助疗效。

在酿制过程中,一般根据酿制方法、酿制时间、所用器皿以及酵母将柯莫孜分成不同的种类。例如,吾孜柯莫孜、巴勒柯莫孜、三昼柯莫孜、四昼柯莫孜、五昼柯莫孜、沙热柯莫孜、空怀母马的柯莫孜、隔夜阿莫孜、末尾柯莫孜。

(二)舒巴特

在乳制品中,除了柯莫孜之外,还有一种饮料佳品——舒巴特。舒巴特是用驼奶发酵后酿制的一种饮料,也具有药膳作用。舒巴特也用皮囊、木桶或者陶罐来酿制。与柯莫孜相比,舒巴特更香,多脂和浓烈。制作舒巴特的时候,首先要过滤已经挤好的驼乳,并使之保持在30益~35益的温度,然后将它盛在酿制舒巴特的器皿里,再加作为酵母的没有变味的舒巴特作引子,捣动20~30分钟,然后再放上三四个小时。在此期间,其酸性会增加60%~70%,其中的干酪素会沉淀到底部。为了不让干酪素结成块儿,还要不断地捣动舒巴特。一般情况下,一天会挤3~4次驼乳,这些驼乳会被倒进酿制舒巴特的器皿里不断捣动。然后保持20益~25益的恒温,放置10~20个小时。酿制好的舒巴特要盛在陶罐里保存。在5益~10益的温度之下,舒巴特可以存放五六天不变味。酿制存放一昼夜的舒巴特温和一点,存放两昼夜的舒巴特为中度,三昼夜的舒巴特为烈性。如果不在其中增加其他牲畜的乳汁,舒巴特一般不会变味,也不会太烈,而且存在时间越长味道就越香。

哈萨克族很早就知道用驼乳做的乳制品,尤其是舒巴特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据医生们说,长期饮用舒巴特的人很少患肺部疾病,所以对患有肺病、胃病和肠道疾病的人来说,常饮用舒巴特非常有益。

二、辅助食物

(一)糜子粉

这是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制作并食用的一种食物,用糜子做成,没有脱壳的糜子叫黑糜子。制作糜子粉时,先将糜子弄干净,再放入大锅里煮沸一段时间,等糜子壳儿裂开之后,就捞出过滤,然后再放入大锅里炒,用炒板来回搅拌翻动,不让它糊掉。炒好之后,放在舀里捣砸去壳,只留下糜子核儿,这叫捣制糜子。然后取出糜子筛去糜壳和杂质,并再次放入舀里捣砸,这叫去壳糜子。主妇们常用这种糜子制作杰尼特、加尔玛、糜子粥、奶粥、蒸糜羔等民族风味食物,还会将去壳的糜子与乳汁、奶皮和酥油拌在一起食用。

(二)克里苏克

这是一种用糜子做成的美味又珍贵的食物。制作时先将备好的糜子放入舀里,再加入煮熟的奶皮或者生奶皮,然后捣砸。经过相当时间的捣砸搅拌,克里苏克就制作好了,将之取出来放入器皿中就可以食用。人们也常将克里苏克捏成疙瘩给孩子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