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胃病的饮食调养
48535200000006

第6章 胃病的一般医学知识(5)

专家们一致认为:形成溃疡的基本原因之一是缺乏饮食保护因子,而导致粘膜抗酸和胃蛋白酶负荷能力的受损,从而产生粘膜化生,为导致溃疡病主要原因之一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了合适的环境。综上所述,饮食粗细与溃疡病发生和复发关系极为密切。为了防治溃疡病,饮食不宜过细过精,而应粗些、广些。

34.甜咸混食利脾胃

在大多数家庭的饮食中,常将咸食、甜食分开。有的家庭,早餐专门进甜食,吃完后觉得很“甜腻”,胃肠也不好受。这是因为大量甜食会刺激胃酸分泌,而又不给胃液中补充盐分,所以就会感觉很腻。另有一些家庭,中餐、晚餐,甚至包括早餐,全部吃的是咸食,没有一点甜食来调剂。这样,就会使味觉趋于单调化,久而久之就会影响食欲。

中医认为,甜入脾(胃),咸入肾,肾脾各为先后天之本,有互相促进作用,故甜与咸也起互补调解味觉的作用。饮食中,吃咸了,吃点甜的,会感到舒适、顺口;如在吃得甜腻时,再吃点咸味食物,会感到爽口,那便是另一种滋味。所以,科学的进食方法,应当是甜咸混食。例如,早餐牛奶是甜的,宜配咸的面包等;稀饭是甜的,宜配咸烧饼或肉包;如吃的是咸味菜稀饭,就可配甜烧饼或豆沙包等。这样,既可以调节味觉使味觉感良好,又可以增加食欲、促进消化,久而久之,可起保健脾胃的作用。当然,甜咸混食,甜食应以少量为宜,不应过量,对于中老年人更应如此。

35.多吃黄色蔬菜可控制胃病

现代营养学家把蔬菜分为绿色、黄色、白色三种:如芹菜、苜蓿、油菜等为绿色;胡萝卜、西红柿、南瓜等为黄色;冬瓜、竹笋、白萝卜等为白色。现代营养医学研究证明,黄色蔬菜有控制胃炎等胃病的作用。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部,对日本五个地区约620名40多岁男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吃黄色蔬菜,血液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较多,不容易患胃炎,也不容易患胃癌等。统计结果显示:血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多的一组人患胃炎的可能性只是β-胡萝卜素含量最少的一组人的40%。

36.胃病患者应吃植物油

最新研究发现:人体自身产生的前列腺素具有刺激胃粘膜形成和调节胃液酸度的功能,从而对胃粘膜起保护作用。临床医学研究证实:胃炎、胃溃疡、胃排空迟缓等胃病的发生与发展,也均与体内前列腺素合成的减少有关。生理学家研究证实:十二指肠粘膜可利用亚油酸转化而产生前列腺素。当此类不饱和脂肪酸从胃内进入十二指肠后,可使前列腺素在数分钟之内升高数千倍。为此,医学及营养学专家们一致认为:一般人,尤其是胃病患者,脂肪的摄入应以植物油为主,它有益于保持血液中前列腺素的正常水平和防止其不同成分的比例的失调。这对减少胃病的发生与促进胃病患者的康复都是十分有利的。

37.胃病的饮食调护

在胃病的辨证调护中,饮食调护具有首要作用。《内经》中有“谨和五味”、“食养尽之”的理论,就强调了这一点。对胃病者加强饮食调护,不但要保证病人摄入足够的营养,而且还要其更好地配合治疗,以促进胃病早日康复。

(1)饮食要适量:《素问》中早就认识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生病起于过用”的道理,中医学也明确认识到“饮酒过量,腐肠烂胃”、“辛辣助火”、“肥甘生痰”的危害。中西医临床上,因暴饮暴食导致急性肠胃病或酿成顽疾者,屡见不鲜,均因食积脾胃、纳运传化失司所致,即“过则伤其正也”。所以,不仅是胃病者,就是正常人,均不宜过饥、过饱、暴饮暴食,也不应该嗜烟酒、浓茶、肥甘、辛辣等,以免久了损伤脾胃。正常人,一日三餐,饮食有节,每餐均不宜吃得太饱;胃病者,有条件时还应少量多餐,以细软为主。

(2)饮食软硬冷热要适宜:一般讲,胃病者宜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根据病情分别给予流质、半流质、软饭及普通饮食,忌用煎炸、硬果类及粗纤维多的食物。食物的过冷、过热,都可能对人体胃产生不良的刺激。一般地说,暴饮过冷或长期贪食生冷,可遏伤脾阳,以致寒气内生,可导致胃脘痛、腹痛、泄泻等;如长期嗜食辛辣热烫的饮食,可致胃肠积热,而导致出血或大便干结等。《灵枢·师传》告诫人们:“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一般人,尤其是胃病者,以吃温热饮食为好,过冷过热饮食,均对防治胃病不利。

(3)应注意饮食卫生:“病从口入”,饮食不洁会引起多种胃肠病或食物中毒,故饮食清洁对防治胃病是十分重要的。现代医学证实,慢性胃炎、胃溃疡,以至胃癌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而幽门螺杆菌是通过粪—口、口—口途径传染的,故采用家庭分餐制,不用一个杯喝水,母亲不咀嚼食物喂婴幼儿,饮用水尽量用自来水而不用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溪水、湖水和河水等,以避免胃肠道感染而致病。

(4)根据胃病的辨证类型不同,积极配合适宜的饮食调养:《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之说,可见祖国医学十分重视饮食调养。对于胃病者,饮食调养尤为重要,但要注意辨证搭配。如脾胃虚寒的人,平素宜食生姜、胡椒等温中散寒的调料;胃阴不足者,宜食百合、梨、藕、蜂蜜、牛奶等甘润生津之品,以养阴清热;气滞不舒的患者,可多吃萝卜、金橘饼、橘皮、佛手等,以疏肝理气;脾胃虚弱的患者,宜吃红枣、山药、薏米、白扁豆、莲子肉等,以健脾补气和胃。总之,对胃病者进行饮食调养时,宜结合病人的体质因素、疾病属性及辨证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饮食调养方法,以达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不同治疗目的。

(5)在胃病的饮食调养中,应根据病人脾胃功能的强弱,随时注意保护胃气。当脾胃运化功能较弱时,即使是相宜的食物,也不要强食,因食之不运会反损脾胃;胃病重症在恢复期,因胃气初复,或湿滞未净,如贪图口福或急于进补,均可导致胃病复发。《景岳全书》所说:“不欲食者,不可强食,强食则助邪,新愈之后,胃气初醒,尤不可纵食。”也就是这个意思。在急性胃病腹痛、吐泻、出血等症状剧烈之时,常需禁食。一般地说,只要腑实得通、病情缓解时,就应尽早进食,初始宜用米汤、果汁等素流,出血病人更宜用藕粉糊,以保护胃气。

38.胃病者在生活中的调护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如能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对胃病防治均有重要意义。

(1)调护脾胃,应四季有别:春季,阳气升发,胃病多有动血之变,故春时宜恬静少怒、食宜清淡,应少食助热之品;夏季,炎热酷暑、多挟湿气,易困脾胃,可致纳呆、脘腹胀或吐泻等,故夏季不宜过食生冷油腻,以免伤及脾阳而蕴湿浊;初秋时,暑湿未尽,天气转凉,如饮食稍有不节,常可发生胃疼、腹泻等。如秋燥明显,可食些甘寒柔润食品,以养胃阴;冬季健身,重在食补,冬至后可服适量膏剂补品,以补脾胃。

(2)注意休息和睡眠,有利于保胃:《内经》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即胃脘不适等,常可影响睡眠;另一方面,夜寐不安,有时也可能是某些脾胃病的临床表现之一。一些调查研究表明:在溃疡病活动期,卧床休息者较非卧床休息病人溃疡愈合快。所以,胃病患者应注意休息睡眠,不要劳累太过,保持心情舒畅,就能使脾胃得以调和,有利于胃病恢复。

(3)胃病者,应养成定时进餐、保持口腔卫生等习惯:胃病者,应养成定时进餐、细嚼慢咽、不吃零食等良好习惯;饭后可作散步等轻微活动,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因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饭后走动,使肝调血于脾胃,以助腐熟和运化水谷,对脾胃病防治有益。饭后应养成漱口及早晚刷牙的习惯,以保持口腔清洁卫生,以防止幽门螺杆菌在牙结石、龋齿等中滋生、繁殖,成为一些胃病反复发作的祸根。注意:家庭中不要公用牙刷及牙杯,应每人一套;每次牙刷用完后,应冲洗干净,不应让其积污成为幽门螺杆菌的滋生地;应勤换牙刷,一般以1~2个月换一次牙刷为好。

39.胃病者服药注意事项

胃病者服药,应注意保护胃气,病后服药应首先考虑调和脾胃,以保持其调和通畅,避免损伤胃气。其注意点如下:

(1)对于不同胃病者,应采用不同的服药方法,以顾护胃气。

如为阳明腑实证用重剂攻下时,可先投轻剂作试探性治疗,不至于过下而戕伤胃气;“六腑以通为用”,一般腑气通畅后即停药,即采用张仲景所创的“得下,余勿服”、“若一剂利,则止后服”等方法;病后胃虚者,宜用小方轻剂,或用一剂多次分服法,以免损伤胃气;对于轻微余邪者,勿服用攻伐重剂,宜采用饮食调养法,以免损伤初复之胃气。

(2)胃病性质不同,药物性质不同,服药方法应不同。过热或过冷,对胃腑均可产生直接不良刺激,故胃病者均以温服药为宜。

如为刺激性药物,多宜在餐后服用,或同时进食少许饮食(如粥等)一起服用,也可装入胶囊或与蜂蜜一起拌和服用。呕吐病人,药物可分次少量服用,或在服药时含嚼生姜片。以白及末为主药,制成藕粉糊剂等,服后保持仰卧体位,用以治疗食道、贲门等疾患,效果很好。

(3)从生物钟角度考虑,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节律性,选择合适的时间投药,可提高疗效。古代医学家张完素、张子和主张,吐药宜于午前服用;张隐庵、张令韶认为,泻药宜于日晡时服用。开胃健脾的药,宜饭前服;消食导滞的药,宜饭后服。制酸药宜饭前服,以利减少胃酸,并增强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或半空腹服,以利清除胃肠积滞;补益药,一般宜饭前服,以利良好吸收;补阴药,宜晚上一次服用,以提高疗效,并可减少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