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胃病的饮食调养
48535200000007

第7章 常见胃病症状的饮食调养(1)

(一)口味异常

1.口味异常的概念

口味异常,是由于脏腑之气偏盛或偏衰,而致脏气上溢于口所形成的口有异味的自觉病证。口味异常病证的范围相当广泛,有口甜、口酸、口苦、口咸、口淡、口涩、口辣、口腻等,其他还有属于嗅觉的香(口香)、臭(口臭)、血腥气味等,也属于本证范围。口味异常,与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心在窍为舌”,《灵枢·脉度》篇谓:“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故中医认为,心脏能主宰口味。《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曰:“诸经皆会于口,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如此,胆热则口苦,肝热则口酸,肾(虚)热则口咸,肺热则口辛。尽管如此,但口味的改变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故中医认为,口味由脾胃来统摄。所以,当各种原因导致脏腑气血失调,尤其是脾胃气血失调时,均可发生口味异常的病证。如外邪中,风、寒可致口味异常。《辨证施治纲要·问诊》中曰:“口粘,多属湿热。”当湿热之邪壅滞脾胃时,会使脾浊上泛,可致口甜或口腻;《中医临症备要·口唇证状》曰:“口淡无味,饮食不香,有见于外感风寒的……,一般病中出现口淡,多为胃有湿浊。”当寒湿阴邪侵犯脾胃时,脾胃阳气被遏,可致口淡。过食肥甘、辛辣、厚味、生冷,可直接损伤脾胃,随即出现三方面的口味异常。①《素问·奇问论篇》曰:“口甘,……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肥甘、厚味滋生湿热,如郁滞于脾,致使脾浊上泛,可引起口甜;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口病证治》曰:“宿食则酸。”《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曰:“心劳厚味之人亦口臭。”食滞停胃,消化不良,可引起口酸、口臭;③生冷不节,寒湿伐胃,脾胃之阳受损,可引起口淡乏味。另外,饮食失节也可损伤肠胃,使脾胃虚弱,可致口淡纳减。故《医学入门·口病总论》谓:“胃虚则口淡。”情志过极,可间接导致口味异常。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可致口酸。故《丹溪心法·口具酸苦臭辛咸之异》中云:“肝热则口酸,木乘脾口亦酸。”劳倦过度,可致品味异常。如《罗氏会约医镜·论口病》谓:“大劳……,口淡乏味。”因大劳伤脾胃,使脾胃气盛,可致口淡纳减。久病大病后,也可导致口味异常。如《罗氏会约医镜·论口病》曰:“大病、大泻、大汗之后,皆口淡乏味。”因久病大病耗伤脾胃,使中气不足,致口淡乏味。与脾胃脏腑相关的口味异常有口淡、口甜、口酸、口腻、口臭等,根据其伴随症状不同,辨证类型也不同。口淡,为口味异常证中最常见的一种,分寒湿困中、脾胃虚弱两型。其中脾胃虚弱型,除口淡无味外,还有不思饮食、纳后脘腹痞胀不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大便多溏等,舌质淡红,苔白或少苔,脉弱。口甜,又称“口甘”,多由湿热壅滞脾胃所致,可分为脾胃湿热、脾胃痰火、脾胃虚热三种类型。其中脾胃湿热型,可见口甜纳减、身热汗出、泛泛欲吐等,舌偏红,苔白粘腻,脉濡数或滑。口酸,指口中时感有酸味,分肝经郁火、中虚肝乘、食滞胃腑三型。其中食滞胃腑型,可见嗳气酸腐、纳呆恶食、脘腹胀闷,便秘或便下不爽或溏而臭秽等,舌淡红,苔黄白厚腻,脉弦滑实。口腻,指口中粘腻,多因湿浊、痰湿中阻引起,分湿浊中阻、胆胃痰热两型。其中湿浊中阻型,可见口舌粘腻、或兼口甜、纳谷不香或不思饮食、胃脘满闷、头额胀重、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短少等,舌淡红,苔白滑腻或黄腻,脉濡或濡数。口臭,多由肺、胃壅热引起,分胃火上炎、食滞停胃、秽毒上犯三型。其中胃火上炎型,可见口臭喷人,口舌碎腐或齿龈肿烂、溲赤便秘等,舌红,苔黄,脉实;食滞停胃型,可见口臭、嗳气馊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臭秽或秘结等,舌淡红,苔黄厚腻,脉滑实。

西医认为,口味异常为临床常见病症,可以独立存在,也可见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现代医学把口味异常区分为味觉缺乏(失味症)、味觉减退、味觉障碍等三种。很多病人可发生口味异常,如糖尿病人有口甜,尿毒症病人有口臭,消化性溃疡病人易发生口酸等。口味异常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凡口腔中出现异常气味且不受食物味道影响者,均可确诊。

2.口味异常的饮食调养原则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注意调节情志,保持精神愉快;注意口腔卫生,每日早晨和晚上各刷牙一次,饭后要注意漱口;积极治疗引发口味异常的疾病,均对防治口味异常有利。当然,注意以下饮食调养原则,对防治口味异常显得特别重要。

(1)应根据口味异常的不同情况调配饮食。如口淡时,可适当增加食盐用量,使菜味咸些;口甜、口腻时,饮食宜清淡,不进或少进甜食;口苦、口涩时,宜以甜食为主,忌进肥腻及肉类等。

(2)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尤其要多吃含叶绿素多的蔬菜;并应增加调味品的用量,如味精、葱、姜、蒜、茴香、大料等。

(3)忌抽烟、饮酒,忌用荤腥油腻、辛辣、煎炸及湿燥的食品,以免胃火或湿热上炎,致口臭等口味加重。

(4)口臭时,应保持大便通畅,宜多吃些润肠通便的食物,如香蕉、蜂蜜、核桃仁等;口臭时,不宜食用大蒜、韭菜、洋葱等。一则它们会加重口臭;二则这些食物属热性。会加重胃肠湿热内结,可诱发口臭等。

3.治疗口味异常的饮食调养方

口味异常,应针对其引起的原因及病位的不同,结合证候的虚实及病情轻重,而予以辨证施治。

(1)黄芪18g,党参15g,山药30g,陈皮6g,白术、生地、石斛、五味子各10g,佩兰、葛根各12g,炙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饮用。功能益气养阴、补脾摄精,适用于脾胃虚热型口甜伴有温饮溲数、气短乏力、大便干结、腰膝酸软、舌干淡红苔薄燥、脉细弱等。

(2)山楂、茯苓、神曲、麦芽各12g,陈皮6g,白术、半夏、厚朴、莱菔子、连翘、枳实、黄芩各10g,香附、黄连各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饮用。功能消积化滞、健脾和胃,适用于食滞胃腑型口酸伴嗳气酸腐、纳呆恶食、脘腹胀闷、便秘或便下不爽或溏而臭秽、舌淡红苔黄白厚腻、脉弦滑实等。

(3)红枣20g,陈皮、生姜各6g,茯苓、枣仁、竹茹、半夏、枳实各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饮服。功能清化痰热、温胆和胃,适用于胆胃痰热型口腻伴胆怯易惊、多疑善虑、呵欠频作、少寐多梦、困倦乏力、舌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小弦等。

(4)赤小豆、牡蛎各30g,党参、六月雪各15g,干姜5g,生大黄、制附子、牛膝、车前子包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饮用。功能温补脾肾、逐秽解毒,适用于秽毒上犯型口臭伴面灰神萎、腰膝酸软、毛发憔悴、消瘦乏力、舌淡苔浊黄厚、脉虚弦等。

(5)生姜、蔗糖各10g。水煎服,每日1~2剂。适用于受凉、饮冷引起的口淡纳呆、脘腹隐痛;砂仁、陈皮各3g。水煎服,每日1~3剂。适用于口淡乏味、脘腹气胀者;鲜芦根30~45g(洗净切段),冰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2剂,分次饮用。适用于胃火上炎之口臭;豆蔻5g,银鱼40g。煮汤服用,每日1~2剂,分次服用。

可减轻咽部恶性肿瘤所致的口臭等;青鱼一条(去鳞及肠杂洗净),白芷10g(纱布包),葱姜等调料各适量。一起煮熟服用,吃鱼喝汤,每日1剂,分次服用。可减轻咽部恶性肿瘤所致的口臭等。

(6)桂皮30g,水煎代茶饮;金橘15~30g,沸水冲泡,代茶饮;金橘饼放入口中,慢慢嚼化后吞服;莲芯3g,开水冲泡,代茶饮;茴香5g,水煎代茶饮;甜瓜子为末,每次3g,每日1~3次,含服;西瓜汁,每天频饮数次。以上各方,均可治口臭,可酌情选用。

4.治疗口味异常的粥疗方

粥,古时称酏、糜,俗称稀饭,是东方人餐桌上的主食之一。粥可分家常营养粥、风味粥、药粥三类,前二者是米谷和其他食物同煮,再配以一定的调料制成;药粥,是米谷和药物同煮,再加入一定的调味配料制成。用以治疗和辅助治疗疾病的上述粥类方法,称为粥疗方。粥疗方是寓医于食、药食结合的一种比较好的食疗方法。它既具有营养价值,以滋补身体,又可以防治疾病、保健强身。

粥疗方,品种繁多,功用各异,四季均可,老少皆宜,尤其适合于病后及胃病患者服用,是家庭养身治病的良剂,深受群众普遍欢迎。

治疗口味异常的粥疗方如下,供酌情选用。

(1)黄芪15g,党参、茯苓、麦芽、白术、姜半夏各10g,陈皮、生姜、木香各6g,砂仁4g,炙甘草3g,粳米100g。前11味水煎取汁,入粳米加水煮成稠粥。每日1剂,分2次服用。功能健脾益气、扶中健胃,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口淡伴不思饮食、纳即脘腹痞胀不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大便多溏、舌质淡红苔白或少苔、脉弱等。

(2)党参、乌贼骨各12g,茯苓、白术、半夏各10g,陈皮、木香、炙甘草各6g,砂仁4g,黄连3g,吴茱萸1g,大米50~100g。前11味水煎取汁,入大米加水煮成稠粥即可。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热服用。功能健脾和中、泄肝安胃,适用于中虚肝乘型口酸伴胃脘隐隐作痛、得食可缓、多纳则胀、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或微黄、脉弦无力等。

(3)薏苡仁15g,茯苓、陈皮、佩兰、藿香、半夏、厚朴各10g,苍术12g,白蔻仁3g,粳米100g。前9味水煎取汁,入粳米加水煮成稠粥即成。每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功能燥湿运脾、芳化和中,适用于湿浊中阻型口腻伴纳谷不香或不思饮食、胃脘满闷、头额胀重、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淡红苔白滑腻或黄腻、脉濡或濡数等。

(4)山楂、神曲、茯苓、白术、黄芩、枳实、大黄各10g,莱菔子15g,黄连6g,大米100g。前9味水煎取汁,入大米加水煮成稠粥即成。每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功能消食导滞、和胃降逆,适用于食滞停胃型口臭伴嗳气馊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臭秽或秘结、舌淡红苔黄厚腻,脉滑实等。

(5)藿香20~30g,粳米50~100g。藿香入铝锅水煎5min,取汁待用;大米加水煮粥,九成熟时,加入藿香汁,再煮沸即成。每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功能芳香化浊,可辅治口臭。

(6)麦冬20~30g,粳米50~100g,冰糖适量。麦冬水煎取汁,入粳米及冰糖加水一起煮沸,再用文火煮成稠粥即可。每日1剂,分2次口服。功能滋阴清热,可辅治口臭。

5.治疗口臭的茶疗方

饮茶助消化、除口臭方面的功用,古书中早有记载。顾元庆《茶谱》中提到“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清。”唐苏恭所着《唐新本草》中早就有“苦茶生下气,消宿食”的记载。现代名医蒲辅周曾说:“茶芳香微甘,有醒胃悦脾之妙。”常喝茶,如饭后用茶水漱口,确有防龋、除口臭的作用。近来研究认为,茶叶特别是绿茶中,主要的除口臭物质是黄酮化合物中的山奈素和槲皮素等酮醇类物质,此外还有茶多酚儿茶素中的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氨基酸中的茶氨酸和谷氨酸、嘌呤类中的咖啡碱和茶碱及微量的皂角素等。以上物质,能与大蒜等中的亚硫酸己二烯酯等恶臭物质起中和反应、附加反应、吸附反应和酯化作用等,其结果可驱除挥发性含臭物质的影响,从而达到除口臭的目的。目前,已有将茶中黄酮化合物中有效成分提取出来,掺于糖果、饮料中,使食品既具食效,又有净化口腔、杀菌消炎、洁净齿面、去除口臭的作用。治疗口臭的茶疗方如下,可酌情选用。

(1)芽茶60g,儿茶末30g,麝香0.3g,硼砂1.5g,诃子肉6g。

共为末和匀,贮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6g,以甘草汤送服。功能清胃泻火、生津止渴,可用于口臭、口干、口舌生疮等。

(2)绿茶1~3g,薄荷10~15g,甘草3g,蜂蜜25g。水500~1000ml煮沸,入前3味再煮5min后取汁,稍待到温热后调入蜂蜜即可。每日1剂,分次饮用。功能清热疏风、利咽喉,可治口臭等。

(3)红茶1g,桂花3g。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泡淡为止。功能清热、除臭、止痛,可治口臭、牙痛等。

(4)红、绿、花茶汁含漱,或嚼适量茶叶于口中,每日数次。功能清热除烦、除臭,可治口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