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头痛眩晕对证自疗
48533700000010

第10章 其他头痛与眩晕诊疗(5)

2.及时停药,病因治疗,对症处理

眩晕严重者可选用异丙嗪12.5~25mg,口服,或25mg肌内注射;地西泮2.5~5mg,口服,或10mg肌内注射。

3.药物治疗

可酌情选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A、辅酶A。同时应用改善内耳循环的中药,如复方丹参、川芎嗪等。另外,银杏叶类制剂(如金钠多)临床治疗眩晕、耳鸣、耳聋的效果较好。还可应用抗眩晕药,如敏使朗、氟桂利嗪或茶苯海明等。

4.其他

如前庭康复治疗。

六、前庭神经元炎

前庭神经元炎被认为是累及第Ⅷ对脑神经前庭支的神经元炎,因为它呈频繁流行性的发生,并特别好发于青少年,故认为病因系病毒所致。73%急性起病,85%为真性眩晕,重者可伴跌倒,以后可表现为体位性眩晕。68%的患者于起病几周内有自发性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或水平旋转性,且常为背离病灶侧。发病年龄为20~60岁(平均39岁)。前庭功能单侧减退或丧失者分别占67%和13%。

临床表现一般为良性自限性病程,症状和体征分别于起病几周和几个月内消失,一般不伴耳蜗症状。但也曾有人报道,约30%伴耳蜗症状。常见的耳蜗症状为耳鸣(40%),耳胀和压迫感(16%)。一般无听力障碍,自觉听力减退更少见。第1次发作眩晕时较严重,伴发恶心和呕吐,持续7~10天,出现向患侧的持续眼震。一般可以自愈,可能仅有一次发作,或在12~18个月后有几次后续发作;每次后续发作都不太严重,持续时间较短,无耳聋或耳鸣伴发。

有人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并认为慢性型实为梅尼埃病的开始。本病一般为非复发性,可与梅尼埃病相鉴别。其特征为严重眩晕的突然发作,最初是持续性的,而后为阵发性的。

对眩晕的急性发作可依照梅尼埃病的处理法进行症状的抑制。对长时间的呕吐,有必要行静脉补液和电解质以作补充和支持治疗。对于拟诊患者,还可应用抗病毒药物。恢复期可进行前庭功能训练。

七、中枢性眩晕

中枢血管性眩晕以椎-基底动脉为主因,小脑、脑干出血可为首发或主要症状。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最常见的为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此系统的脑梗死。耳鼻喉科常规检查一般无异常;听功能检查常呈老年性耳聋;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主要表现为一侧椎动管径变细,最大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CT、MRI检查可发现椎-基底动脉狭窄、受压及存在慢血流状态;血液化验检查观察有无高血脂、动脉硬化和糖尿病。

1.发病特点

50岁以上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突然出现眩晕,应首先考虑为中枢性眩晕。可自发或因变换头位或体位,如头颈屈伸或转动时诱发,可合并口周麻木、双下肢无力、站立不稳、周围物体旋转或移动。

2.伴随症状

如有耳鸣、耳聋等则提示内听动脉受累;有一过性视力障碍、黑矇或视野缺损,提示影响了大脑后动脉对枕叶的供血;累及小脑及脑干前庭动脉系统则出现步态平衡失调、倾倒、Romberg征阳性,眼震呈中枢性特点;脑干缺血累及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可致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影响颞叶供血,可出现短暂性遗忘症,或一过性蒙眬状态。猝倒症是指发作性跌倒,无先兆,且不伴意识丧失。有些患者以眩晕开始,1/3患者由颈部活动所促发。其机制是由于锥体交叉区缺血,而导致一过性四肢瘫。

3.脑干定位征

如影响脑干不同的水平部位,可出现交叉性瘫痪,即同侧脑神经及对侧感觉、运动等长束征,形成各种临床综合征,常见的有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脑桥外侧综合征、脑桥内侧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脚综合征等。

(二)脑肿瘤性眩晕

颅内肿瘤所产生的眩晕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肿瘤直接压迫或侵及前庭神经核或其他中枢神经通路;另一种是由于颅内压增高,特别在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而产生脑积水,引起第4脑室底部前庭神经核充血和水肿。此类眩晕发病多较缓慢,初期症状较轻,不易发现。对于逐渐出现的轻度眩晕,若伴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或其他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应当考虑脑肿瘤性眩晕的可能性。

详细了解其缓慢发展的病史,多次、仔细的听力检查,小脑脑桥角其他体征的存在,脑脊液压力和蛋白检查,内听道X线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对可疑病例,应进行核素脑扫描、CT,甚至磁共振检查,仍不能除外者应严密随诊观察。

(三)小脑血管病

小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脏病、心房纤颤致附壁血栓等引起;小脑出血多数认为以高血压动脉硬化、动静脉畸形、微动脉瘤、血液病、不合理的应用抗凝药等引起。绝大多数小脑梗死发生在小脑下后动脉供血区,因为此动脉行程长,且侧支循环较少;其次为小脑上动脉及小脑下前动脉。

1.小脑梗死

(1)起病急或亚急性,在数小时达到高峰,少数患者起病缓慢。

(2)眩晕发作:发生率占80%~86%,多数为病灶形成前的前驱症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

(3)眼震:50%以上合并有水平、垂直、旋转或混合性眼震,另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

(4)意识障碍:少数患者可有大面积梗死或合并有脑干梗死,可影响网状上行激活系统,致有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

(5)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发生小脑幕切迹疝或小脑扁桃体疝,迅速进展至昏迷,终至死亡。

(6)脑干受压症状。

2.小脑出血

(1)首发症状:眩晕、头痛、恶心、呕吐。

(2)意识障碍:与出血量的多少有关。血肿体积大于6ml者起病时意识障碍明显,小于6ml者多无明显意识障碍。

(3)脑干体征:与出血部位有关,约占小脑出血的82%。波及小脑蚓部者,以双侧体征为多见;小脑半球出血者,则脑干体征多见于病灶同侧。

(4)小脑体征:小脑蚓部血肿、言语障碍明显者约占43%,而小脑半球血肿者仅占9%。其他体征包括眼震、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均以小脑半球血肿为多见,位于病灶同侧。

(四)皮质性眩晕——癫痫

颞、顶叶的皮质平衡代表区异常放电可致眩晕。曾有人报道,505例癫痫病人中90例有眩晕。少数可以眩晕作为癫痫的先兆。个别病例,眩晕可作为其颞叶癫痫的唯一临床表现。病灶多于颞叶的后外侧面,或近外侧裂的顶下小叶。患者可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的运动感,或其周围物体向反方向的运动感、急性眩晕、旋转感,有时仅为不稳感,可无眼球震颤。当异常放电扩散到嗅觉皮质时可致嗅幻觉,到皮质运动区可致抽搐发作等癫痫的其他表现。偶尔,眩晕感可为反射性癫痫提供刺激,旋转和变温试验可促发其癫痫发作。脑电图检查,尤其用蝶骨电极检查,颞区可检出局灶性棘波灶,但也有10%~15%颞叶癫痫患者的脑电图正常。

(五)多发性硬化

5%~12%患者以眩晕为首发症状,30%~50%患者有眩晕症状,故对眩晕患者,应仔细询问病史,并应作详尽的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作腰穿,查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合成率及IgG组分区带,查视觉、脑干和体感诱发电位,必要时查颅脑CT,甚至颅脑和脊髓磁共振,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由于锁骨下动脉因动脉硬化、感染、先天异常、外伤等因素引起狭窄,当病侧上肢用力时,健侧椎动脉血流可逆流入患侧椎动脉,再流入患侧锁骨下动脉远侧端,是一种血流代偿性机制。出现两组症状:一组是由椎-基底动脉血流倒流而引起的脑干供血不足症状;另一组是患侧上肢供血不足症状,多见于左上肢,用力活动后有发作性眩晕、视物模糊、复视,上肢麻木无力,活动后加重。检查患肢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双上肢血压不对称,收缩压可差20~30mmHg,锁骨下可听到血管性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