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头痛眩晕对证自疗
48533700000009

第9章 其他头痛与眩晕诊疗(4)

2.间歇期的治疗

(1)防止眩晕的发作:生活规律,减少精神、情绪刺激,低盐饮食,避免咖啡、烟、酒,避免精神紧张,可防止眩晕的发作。

(2)耳聋耳鸣等耳蜗症状的治疗:常选用血管扩张药,如倍他啶等,改善内耳微循环。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些顽固的MD治疗不令人满意,近来有利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破坏前庭终器,达消除眩晕的目的。例如庆大霉素经鼓膜切开术注入中耳,现多称为“化学性迷路切除术”。目前关于鼓室内庆大霉素治疗方法、用药剂量及次数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无定型报道,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听力。

(4)前庭功能重建的训练:前庭中枢有代偿、适应等功能,因此对于MD间歇期出现的位置性眩晕或平衡障碍,可进行前庭习服训练(vestibular habituation training)使症状缓解,常用的有Norre法和Cawthorne的前庭体操疗法。

3.手术治疗

适用于药物治疗2年以上仍无效者,主要适用于周围性眩晕,如MD等。手术包括中颅窝的前庭神经切断术、超声治疗(用超声选择性破坏其半规管嵴,而不损伤其考蒂器)、冷冻治疗(用低温控针选择性破坏其内耳迷路,而不损伤其耳蜗)等。治疗处理属经验疗法。对反复发作眩晕而致残的患者,曾提倡用手术方法治疗。前庭神经切除可缓解眩晕,且常保留听力。如因眩晕足以致残且听力减退到不能应用的水平时,可行迷路切除术。

破坏性手术分完全性和选择性两种。完全性是把前庭和耳蜗两部分完全破坏,选择性是选择破坏其前庭部分而保留其耳蜗部分。

完全性破坏性手术的优点是能较好且持久地缓解其眩晕,缺点是术后手术侧耳全聋,适用于单侧病变,且听力已严重、持久地受损者,禁用于双侧病变者。因为,对病人来说,保留其残存的听力极为重要。手术包括经外耳道、经耳后的迷路全切除术,和经迷路的第Ⅷ对脑神经切断术。经外耳道迷路全切除术的成功率可达95%。有人认为,经迷路的第Ⅷ对脑神经切断术最有效。

选择性破坏性手术的优点是既能防止患者眩晕的进一步发作,又不影响其残存之听力,其缺点是由于耳蜗和前庭神经终末器官间存在着密切的解剖和功能上的联系,故其成功率相对较低,且对耳鸣无效,适用于双侧病变,或一侧病变而希望保留其残存的听力者。

三、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是指某一特定头位诱发的短暂阵发性眩晕。本病极为常见,在眩晕患者中占18%。有人报道,在睁眼做体位试验所查得的体位性眼球震颤患者中,80%是本病,女较男多,常发生于50~60岁的妇女。

(一)病因

曾证实在后半规管壶腹嵴内有颗粒状嗜碱性物质。嵴顶的沉淀物(嵴顶沉石症)可能是来源于耳石的一种碳酸钙结晶,正常时植入在内耳的球囊和椭圆囊斑上。椭圆囊位觉砂膜的自发性蜕变、迷路震荡、中耳炎、耳部手术和前庭动脉前支阻塞等可能是与发病有关的病因学因素。

头部外伤、耳病、老年、噪声性损伤及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均可使椭圆囊的耳石变性,变性的耳石由于重力作用而移位,于是发生良性、发作性、体位性眩晕和眼球震颤。

(二)临床表现

只在某种体位或头位时发生眩晕、恶心、呕吐等,如变换体位到另侧,迅速好转,重复某种体位后症状又出现。一般潜伏期2~3s,持续时间很少超过1min,很少有恶心、呕吐、出冷汗的现象,更少发生倾倒。眼震可同样出现,但无耳聋或耳鸣伴发。眩晕发作中无耳鸣、耳聋现象,已有的耳蜗症状亦不加重。病情多在数周或数月内行缓解,个别人也可待续到数年。病期中不头痛,亦无其他中枢神经体征。

(三)治疗

告诉病人避免能激发的位置,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程已达1年,通常可以经鼓室径路分离并切断患侧耳的供应后半规管的神经而获缓解,在某些患者中,这一治疗可导致听力损害。

1.非手术治疗

此症预后良好,可在1年左右不治自愈,个别长期不愈者可采用对症治疗。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常用敏使朗(Merislon),对控制眩晕效果较好;还可口服倍他啶;溶出度较高的是美克乐。亦可采用强迫体位锻炼。利用具有疲劳反应的特性,每日固定在诱发体位上进行长期锻炼,久之即可适应而不再有眩晕感。如眩晕严重,应用4%利多卡因、硫酸链霉素做鼓室内注射,可收良效。

2.手术治疗

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可采取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有条件者最好做后壶腹神经切断,可单纯消除后半规管壶腹嵴的异常冲动而治愈。

四、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因颈部病变而在神经外科的患者中,9%主诉为眩晕,为椎动脉段受颈椎病变影响而造成的一过性血流障碍引起。常见病因有颈椎病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或因颈椎横突孔骨质增生或骨刺形成而变窄压迫椎动脉、寰枕畸形、颈椎外伤、颈肋、前斜角肌压迫、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

(一)临床表现

本病的特征是既有颈部疾病的表现,又有前庭-耳蜗系统受累的表现,主要特点是当头突然转动或处于一定头位时即出现短暂的眩晕,数秒至数分钟不等,眩晕常为旋转性,有时伴有耳鸣,60%~80%的患者出现头痛,呈现发作性跳痛,可有视先兆,30%患者有上肢串行性麻木或感觉异常等。检查颈部,扪诊可发现棘突、横突、棘旁项肌、肩胛上区有压痛、僵硬感。

(二)检查与治疗

颈扭曲试验可呈阳性,但应注意排除耳石器质性病变及良性发作性体位性眩晕,颈椎X线摄片、超声多普勒颈椎血流检查有助于了解颈椎病变和血流受压情况。变温试验一般均为正常。

治疗多采用康复方法,如颈椎颌枕吊带牵引、推拿、针灸等,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预防方面,应注意平时工作学习时的体位,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活动颈部;枕头高度适宜,不能垫枕过高,以导致颈源性眩晕的发生。

五、药物性眩晕

(一)耳毒性药物

常见的前庭耳毒性药物有:①氨基糖苷类药物,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妥布霉素,为临床最常见的耳毒性抗生素;②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红霉素等;③多肽类抗生素,有万古霉素、多黏菌素;④襻利尿药,有呋塞米、依他尼酸;⑤其他如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抗疟药(如奎宁)、抗癌药等。

(二)临床表现与防治

由于内耳迷路中毒损伤而发生的眩晕,所用药物剂量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与眩晕出现的快慢、轻重关系,可因人而异,无一定规律,停药后症状仍可持续进行,多在用药2周后出现不稳感、步态蹒跚或位置性眩晕等平衡障碍,严重者还可伴发恶心、呕吐和倾倒。部分患者可同时或先出现耳蜗中毒症状,出现高调顽固性耳鸣,随病情的进展,可出现双侧性耳聋。前庭功能检查出现自发性眼震,Romberg试验、步态试验、过指试验异常改变,半规管冷热反应减退或丧失等。

治疗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严格掌握适应证

用药前要详细询问家族史、过敏史、用药史;6岁以下的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人慎用;妊娠期禁用;用药期间应注意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