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棠心语(上)
48532200000076

第76章 突出重点,协作配合,全面防御(1)

(2004年9月9日)

甘肃省地处青藏块体东北缘,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和河西走廊祁连山地震带基本贯通全省,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全省14个市、州均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或遭受过邻区地震的波及破坏,因地震死亡人数超过50万人。因此,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近十多年来,省内先后发生了1995年永登5.8级、2000年景泰5.9级、2001年肃南5.3级、2002年玉门5.9级、2003年民乐—山丹6.1级和岷县—临潭—卓尼5.2级等10次中强以上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十几亿元。全省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13个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和93%的县城位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其中,兰州、天水、白银、武都等为Ⅷ度以上地区,是全国少有的地震高烈度省份。“九五”期间,国务院批准中国地震局划定的全国2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甘肃省境内就有两个,一个是祁连山中西段及甘青交界地区,另一个是甘东南至甘青川交界地区。这两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包括了甘肃省经济较发达、人口较稠密的9个市、州和34个县(市、区)。由此可见,地震灾害是甘肃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地震活动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震害重等是甘肃省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环境特征,省内广大农村和小城镇房屋抗震性能差和黄土地区的滑坡、震陷和液化等岩土灾害,是造成甘肃省地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的原因之一。

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严峻地震形势,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甘肃省目前在防震减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薄弱,个别地区还有监测空白区,短临预报水平低;相当数量的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防震标准不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群众防震减灾意识淡薄,广大农村群众的民居普遍不设防,村镇公共设施抗震能力较低;防震减灾三大工作建设不平衡,防、抗、救能力较弱;防震减灾法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依法行政能力相对较弱;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工作还停留在口头上,一些防震减灾工作措施还没有真正落实。不抓紧解决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大的地震,将造成极大的被动和严重的后果。

甘肃省面临着严峻的震情形势和地震环境,防震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一是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心系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在各项防灾减灾工作中,始终明确要求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强调人民的生命安全重于泰山。防震减灾工作是事关人民生命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落实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一定要把保护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二是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出发,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大意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防震减灾已不仅是科学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长远安康和福祉。否则,就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将造成极大的冲击。三是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出发,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既需要长期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需要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都与防震减灾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建设积累财富,灾害损失财富。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倍加珍视生命,倍加强调生活质量,倍加重视居住安全,这些都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次大的地震发生,都极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容易造成人心恐慌,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同时,由于甘肃省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一些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农村民房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还很脆弱,像2003年民乐—山丹地震和岷县地震,甚至前不久发生的礼县4.5级等小地震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营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是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四是要从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出发,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迫切要求。目前,政府在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工作相对还不够到位。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加强灾害管理,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政府应该管而且必须管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履行职责,做到平时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常备不懈;震时反应迅速,决策科学,高效有序。

二、甘肃省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对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灾后重建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最近,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中国地震局关于我国地震灾害中长期趋势及其对策的专题汇报,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也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多次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有关工作汇报,研究部署防震减灾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甘肃省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甘肃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是建立健全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各级政府防震减灾领导指挥体系和工作体系,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在地震发生后自动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二是初步建立了防震减灾法规体系,颁布实施了《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甘肃省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各市、州政府制定了有关规范性文件,完成了防震减灾行政许可主体和许可事项的清理公告。三是防震减灾工作初步纳入了各级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规划,《甘肃省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实施纲要》稳步推进,在各级发改委和财政等部门的重视支持下,“甘肃省数字地震网络系统建设”等“十五”重点项目顺利实施,防震减灾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有了明显改善。四是重视地震监测台网更新改造和地震重点危险区的短临跟踪工作,地震预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民乐—山丹6.1级、5.8级和岷县—临潭—卓尼5.2级等破坏性地震作出了较好的监测预报,为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防震减灾工作和各有关市县政府做好应急准备、指挥抗震救灾提供了正确的决策依据,有效降低了震灾造成的损失,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立下了功劳。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此事并给予了表扬。地震部门震后快速科学的损失评估结果,为省、市、县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争取了较理想的经费保障,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满意并给予了充分肯定,苏荣书记专门安排我,以省政府名义商请中国地震局对省地震局给予了表彰奖励。五是强化了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管,较好地完成了黄河黑山峡、西气东输、兰新铁路复线、大中型电力工程等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重要水库、城市生命线工程设施的抗震性能鉴定与加固指导工作。六是不断修订完善各级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了地震救援队伍建设,组建了甘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配备了必要的基本设备,开展了救援技术培训和训练,初步具备了开展地震紧急救援的能力。七是创新求实,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特色突出、针对性强的防震减灾宣传实践,加大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法制宣传力度,广大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日益增强。

经过长期防震减灾工作实践,我们在防震减灾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坚持,六个促进”。

——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促进地震灾害综合防御各项措施的落实。既要高度重视做好事前的预防工作,又要切实把灾前防御和灾后救助统一起来,努力提高防震减灾工作实效。

——坚持减灾工作同经济建设一起抓,促进防震减灾工作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提高防震减灾实效的重要原则。既要把防震减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又要把防震减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规划,同步实施,协调推进。

——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促进防震减灾政府职能的落实,这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保证。既要强调实行统一领导,又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多方支持和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依靠法制开展防震减灾,促进防震减灾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这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力保障。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要切实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坚持依靠科技开展防震减灾,促进防震减灾能力建设,这是提高防震减灾水平的关键环节。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率、城市和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以及地震紧急救援的时效性,促进防震减灾事业不断发展。

——坚持不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公众正确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自觉性,这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有效举措。要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相关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抗震救灾能力。

甘肃省防震减灾事业取得的显著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甘肃省委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地震工作者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结果,是广大军民同心协力、英勇奋战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从事防震减灾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向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的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