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31日)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后,全省上下都在思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用什么策略才能加快发展尽早实现小康?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用什么策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内陆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用什么策略才能融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共同发展?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明确要求“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河西走廊要当好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排头兵”,决定启动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依靠科技把河西走廊建设成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区域创新经济带。这一决策得到了全国人大许嘉璐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张怀西副主席和科技部的充分肯定。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有着悠久辉煌的灿烂历史。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和星火项目的实施,河西走廊已经成为甘肃的经济重心和西陇海兰新线甘肃经济段生产要素最聚集的地带,以不到全省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可耕地,提供了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商品粮、四分之一强的肉类和一半强的瓜果蔬菜,集中了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2%。该地区具有集中开发和超前发展的优势与潜力,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一年多的工作证明,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建设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的决策是正确的,受到了基层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普遍关注与欢迎。
一、设计与部署
1.明确思路。科学规划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伊始,我们按照星火计划的宗旨,按照“以点促面、以面建带、点面带结合”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势优先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综合集成、协调共振的原则;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广泛征求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论证,制定了《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规划确定了重点建设的6市22县区域布局和“六个工程”、“八个技术领域”、“十七个产业”、“一个体系”、“两个平台”的建设内容。各级政府分别审议并通过了本级政府的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规划体系。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将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
2.加强领导,统筹指挥。为切实加强对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的领导,省、市、县、乡四级分别组建了以政府正职为组长,党委和政府主管科技和农业的副职为副组长的星火产业带领导小组,确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并成立了办事机构。2003年,省委书记为落实星火产业带建设带领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赴河西地区考察调研,就星火产业带建设进行工作部署。省长召集政府常务会、星火产业带领导小组工作会专题审议建设规划,协调建设资金,落实办事机构,听取工作汇报,部署重点任务。省委、省政府组成督察组对星火产业带建设和院地合作工作进行督办检查,及时向6市党委和政府反馈督察意见。
3.内引外联,加强合作。省长专程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两院主要领导就院省合作进行座谈,并就星火产业带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需求进行合作对接。主管副省长赴京向科技部和民进中央汇报建设工作并听取指导,带队赴江苏省苏北星火产业带学习考察,借鉴发达地区政府营造建设环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提高对星火产业带建设的认识。产业带6市市长主动走访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寻求人才、技术和项目,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科技经济合作关系。
4.营造环境,强化支撑。省、市、县(区)、乡逐级签订《星火产业带建设目标责任书》,就建设进度、配套资金、工作机构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联合行文,印发了《关于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地方和企业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建立“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市长联席会议”和“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论坛”制度,构建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为政府、企业、金融、科技等方面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省政府常务会决定,恢复省星火计划办公室,加强对全省星火计划工作和星火产业带建设的管理和服务。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并要求各市和县(区)配套专项资金。一年来,在政府资金引导下,投入建设经费已达到6.8亿元。
5.以点带面,逐次推进。重点抓一批星火科技示范龙头企业、一批星火示范项目、一批星火西进示范县、一批院地科技合作典型、一批科技特派员创新服务示范活动,逐次推进星火产业带建设。
二、进展与成效
一年来,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按照开放、有效配置资源的思路,积极开展科技与经济联姻协作,形成了星火产业带建设的良性发展。河西各市县与省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普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关系,围绕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引进一批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解决了许多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难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也积极投身到产业带建设中来,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兰州大学等在甘的院所院校积极发挥挂职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把选派科技副职到地方工作作为知识创新项目与地方经济需求有机结合的重要措施。酒泉市实施对接名校、名院、名人的“三名”科技创新联姻战略,促进了全市的对外开放,全市106家企业以各种形式与省内外11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关系,引进技术人才273人,引进科技成果87项,实施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42个。
二是以项目引导为切入点,培育了一批星火科技示范企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创新能力的星火龙头企业群。目前,各地已培育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20个,占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三分之二,建成各类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近800万亩,带动农户55万户。大多数企业以“企业+基地+科技支撑+农民协会+农户”的方式,与农户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利益连接,呈现出“兴一个企业,富一方百姓”的局面。2003年以来,张掖市开工新建和改扩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5个,建成真空冻干和脱水蔬菜、番茄酱、种子加工、葡萄酒和啤酒麦芽、苜蓿草粉、马铃薯全粉等一批农产品加工生产线。
三是河西走廊区域农村支柱产业重点更加清晰,科技支撑日益加强。一批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依托、服务体系配套的农村区域支柱产业健康发展,推动了全省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以专用小麦及玉米为主的粮食产业、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高原夏菜产业、以工厂化制种为主的种子产业、以乳业为主的养殖业、以优质饲草为主的草产业、以啤酒大麦为主的啤酒原料产业、以酿酒葡萄为主的优质林果产业、以绿色食品为主的食品产业、以金鳟鱼为主的高原水产业、以金盏花深加工为主的天然色素产业,这些产业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规模效益,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力军。百合是兰州市的农业重点产业,通过开展百合优良品种选育与快繁,百合独头率达90%以上。兰州市七里河区种植百合4万亩,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是培养了一批本土化的农村科技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星火培训开始从注重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向注重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转变,从传统抓培训向营造有利于本土科技带头人的成长环境转变,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化的农村科技骨干。武威市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培训农牧民47万人次,其中技术骨干2.27万人,科技培训入户率达到96%以上,基本实现了每个劳动者掌握1~2项实用技术,户均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
三、体会与经验
通过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区域产业经济带,是生态脆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建设星火产业带,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有利于实现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建立以节水、节地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生态脆弱区必须彻底摒弃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来维持经济增长的观念和模式,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紧缺的矛盾,要在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依靠科技走内涵式经济发展道路,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后劲。
(二)以科技为支撑,发展区域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追赶战略的必然选择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建设特色经济带,用经济带建设带动区域开发,通过区域开发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腾飞,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科技是加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切实树立和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技术创新核心人才队伍。发挥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集约经营与加快市场化进程;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施专利、标准、名牌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使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现实。
(三)建设星火产业带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地区经济对经济的成长有着不可缺少的功用,但各行政区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区域之间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分工和协作难以寻觅,经济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同时,一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星火产业带,实行区域间政府合作制度,打破以行政区划和部门壁垒形成的产业“割据”格局,打破产业雷同造成的“内耗”状态。在实现“双赢”、“多赢”的基础上,建立市与市、县与县、企业与企业的协作与交流,形成以产业聚集区为中心的优势产业群和“一县一业”或“几县一业”的产业链条,确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集成发展机制。
(四)建设区域经济带,是西部省份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有效途径
适应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国内竞争一体化的新趋势对内陆地区更为重要。区域经济带可以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和磁场效应,凝聚人才,凝聚项目,聚集生产要素,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面对经济全球化,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突出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经济技术合作与对接,大力推动东西部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是西部省份求发展求突破的客观要求。
建设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是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长期、持续、需要不断创新的工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区域经济与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省、市、县的工作集成和协调配合,加强科技、经济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集成。我们相信,在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的统筹指挥下,在河西走廊各级党政、企事业单位、农民朋友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我们一定能将河西走廊建设成为区域特色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星火长廊,成为甘肃省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排头兵,让“丝绸之路”再展雄姿!
(在全国星火富民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