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棠心语(上)
48532200000049

第49章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1)

(2006年4月13日)

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甘肃省“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我们要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十五”以来,在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2005年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9.1万人,比上年增长21.3%,较2001年增加2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3.4万人,比2001年增加1.1万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2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9.3万人,分别比2001年增加10%和93.7%。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蓬勃开展,年培训规模达到128万人次。

二是职业教育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坚持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目标更加明确,办学路子进一步拓宽。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办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优化整合教育资源,职业教育的结构有了显著改善,“十五”期间有21所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职业学院或并入高校,新增职业学院13所。大力开展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有效拉动了中职招生,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亮点。

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到29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增加到39所,全省建成52所县级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了250多个指导性专业方向,基本涵盖了甘肃省的支柱产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由2001年的75%提高95%。职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由35%提高到51%。

四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十五”以来,全省职业院校已累计培养毕业生36.7万人,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近80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近500万人次。一些市、县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加强统筹协调,为破解“三农”难题创出了一条新路,如张掖市民乐县成立了县农科教培训中心,全面启动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定西市实施“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经验和做法都很成功和有效,值得借鉴和推广。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结果,是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职业教育战线全体同志团结奋斗、努力工作的结果。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仍然是甘肃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规模偏小,发展滞后。同发达省份相比,甘肃省职业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都比较低,就高中阶段教育而言,目前的职、普比例仅为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理念落后,质量不高。一些学校服务意识不强,市场观念淡薄,办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加之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技能水平低,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三是体制不畅,机制不活。由于条块分割,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资源的统筹和合理配置较为困难,不利于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办学效益较低。四是投入不足,条件较差。职业学校的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实习、实训基地和设施无法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培训的需要。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正在向世界制造业大国迈进,产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正在发生着新的深刻变化,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短缺矛盾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后劲的瓶颈。新时期新阶段,我国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高效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新格局,就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从甘肃实际看,甘肃省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富裕农民。在当前甘肃省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吸纳劳动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抓住全国范围内技工短缺的难得机遇,兴办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举全省之力对劳动力进行各类技能培训,大规模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劳务经济超常规发展,是一项极其重要和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教育自身看,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实现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2005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招生20.57万,中等职业教育招生9.1万,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为30.62%,居全国倒数第三位,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就很难实现甘肃省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从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看,目前,甘肃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45%,2005年,全省应届初中毕业生已超过42万,高中阶段招生29万,13万多初中毕业生无学可上。这既说明职业教育战线面临着艰巨任务和巨大挑战,也展示出职业教育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推动“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职业教育在新的起点上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阶段。按照中央要求,结合甘肃实际,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意见》对“十一五”期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根据《意见》,“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较小,校均规模不到700人,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仅为3∶7,必须加大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统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努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通过三到五年时间,彻底扭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状况,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大体相当的目标。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0年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1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占高等教育招生总规模的一半以上。每年为社会输送1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6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并实现就业。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360万人次,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这个目标是现实可行的,但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为此,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行业、企业、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形成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建立起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十一五”期间,有条件的市、州要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建设好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或中等职业学校。乡镇都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的培训制度。

要经过努力,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实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实施“四大工程”,增强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

第一,为实现“工业强省”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组织实施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统计,2004年底全省城镇企业职工中技术工人占58%,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技能型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甘肃省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工业强省”,走新型化工业道路,提升甘肃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培养一支规模相当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队伍。近年来,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配合国家,认真组织实施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许多地方也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十一五”期间,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意见》的要求继续推进这项工作,全省要在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建筑技术、煤矿安全、护理、电工电子、生物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培养5万名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1.2万人,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数达到2万人,占全省技术工人总数的2%;具有高级技能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者达到20%以上。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相关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得到缓解。

第二,为解决好“三农”问题,超常规发展劳务经济服务,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甘肃省农村人口多,农业资源严重短缺,“三农”问题突出。目前,全省1200万农村劳动力中,大约有310万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更多,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40万。要解决“三农”问题,一个十分关键的举措就是要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2003—2010年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大规模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劳务经济超常规发展。每年要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22万人次,经过培训的人员90%要掌握1~2门技能,就业率达到90%左右。通过几年努力,使甘肃省农民的贫困状况能够得到较大改善。

第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近几年来,各地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今后,我们要继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和龙头企业的作用,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十一五”期间,全省每年要组织300万人次参加培训,使每人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通过几年努力,使甘肃省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

第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组织实施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今后一段时期,甘肃省每年要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解决就业问题一要靠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要加大就业、再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实践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再就业培训,是一项积极、稳定、长远的就业促进政策。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强对城市从业人员、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鼓励职业院校面向失业人员开展就业培训,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自学考试和举办夜校、周末学校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十一五”期间,全省每年要培训在职职工25万人次,每年为15万名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同时要高度重视“两后生”的技能培训,努力做到初中和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所有学生得到培训,绝大多数实现就业。

(三)深化“四项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职业教育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尽快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机制,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等的紧密结合。要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要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采取更加灵活的招生制度,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为职业院校走向市场,服务社会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