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塞上渔歌:宁夏渔业发展回眸
48529700000007

第7章 鱼池台田开发是一个大课题(3)

一要牢固树立产业意识,按照产业化思想通盘运筹水产业的生产、经营、流通、服务以及水产业经营体制改革。以此推动水产业资源要素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把宁夏丰富的水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商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要通过大力推进水产业产业化,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大幅度提高商品率和跨地区、跨省际的水产品交换量。在水产品批发、流通领域完全打破地区界线,在农村培育一支水产品流通和运销队伍,扩大农民与市场的结合面。要促进放养模式的集约化。水产业具有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的共性,既属农业产业,但又具备工业生产的集约化特征。宁夏渔业在20世纪80年代推广池塘主养鲤鱼集约化养殖技术,带动了渔业技术划时代的进步。今后在渔业科技的投入上,要高起点、高标准,示范推广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型的养殖模式,加速水产业现代化进程。要着力推动水产业经营的规模比。农业规模经营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水产业在发展初始阶段,就带有明显的农业规模经营特征。苗种、饲料、物资、劳力、科技等的单位面积投入量高于其他农业产业,依赖高投入创造高效益。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现行经营体制,通过建立养殖水面流转制度,促进水产业规模经营,形成资源、投入、科技的规模化和群体化组合。要重视推进水产业服务的社会化。水产业商品化生产的特点极强,生产过程所需的物资投入量大,涉及国民经济多个行业。渔业产品是生物活体,具有多品种、鲜活性、易腐性的特点,更需要产加销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成为系列的社会生产行为。要大力推进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走大生产、大流通和大发展的路子。

二要致力于渔业区域化布局。宁夏南北自然条件不同,山川农业资源组合差异大,区域分布不平衡。全区水产业资源潜力的85%以上集中在引黄灌区。推进渔业区域化布局,要围绕产业化思想,全面贯彻统筹规划、优势互补、利益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全区水产业一盘棋思想的指导下,突出引黄灌区的主体作用,以川带山,各展所长。自治区提出灌区沿河开发计划,用6年时间把引黄灌区建设成为具有国家级标准的“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灌区是全区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水产业基础条件好,国内外多数淡水鱼类和名优水产品种均可在灌区引进养殖。推进产业化要以分布于全灌区26个千亩以上连片渔业基地为依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水产业科研体制、社会化服务体系、流通体系和苗种繁育体系建设,逐步形成银北(包括贺兰)以主养鲤鱼为主的集约化精养和大水面围垦精养基地、银川市城郊型的“两高一优”渔业基地和银南生态渔业基地,实现渔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把引黄灌区建设成为外向型的、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鱼生产基地和“两高一优”渔业示范区。宁南山区渔业资源条件独特,有4.7万亩的水库塘堰极宜发展虹鳟鱼等冷水性名贵鱼类养殖。山区作为宁夏的南大门,国民经济基础条件正在改善,固海扬黄新灌区的建设、宝中铁路正式通车和“1236”工程的实施都将为山区经济发展形成强大推力。要抓住机遇,立足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水产业,融渔业开发与环境治理为一体,开发与治穷致富相结合,提高山区人民发展渔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山区人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三要努力建设“水上小康工程”。“水上小康工程”的内涵是建设四大商品鱼基地:一是银北地区商品鱼基地。通过开发大水面和宜渔荒水荒地围垦精养,扩大养殖规模,形成宁夏面积最大的商品鱼基地。二是银川市“城郊型”商品鱼基地。依托“2814”渔业基地,着重挖掘生产潜力,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三是银南生态渔业基地。发展综合经营、渔农牧多种组合形式的生态渔业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山区虹鳟鱼生产基地。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冷水资源,发展集约化养殖,力争把山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虹鳟鱼生产基地。要大力推广十项渔业致富技术:即池塘主养鲤鱼高产模式化养殖技术;生态渔业技术;大水面小网箱集约化养鱼技术;农田排水沟流水养鱼技术;大面积低洼荒地、荒水湖沼围垦精养技术;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甲鱼技术;湖泊养蟹技术;黄河鲶鱼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异育银鲫繁殖及养殖技术;虹鳟鱼集约化养殖技术。重点建设八项渔业基础工程:即灌区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池塘2.5万亩,台田6250亩;改造旧池塘1万亩,提高现有基地生产能力;建设水产良种场1座,年产商品鱼种2150吨;建设大型水产品加工厂1座,年生产能力1000吨;建设现代化甲鱼养殖场2座,年产商品成鳖10吨;建设水产品批发中心1座,年吞吐量5000吨;建设水产技术综合服务中心l座;建设大型饲料加工厂1座,年产鱼用饲料5000吨。

通过基础工程建设,大力提高宁夏水产业生产的产业化程度。渔业是新兴产业,渔业生产的工程建设,尤其在推进产业化和科技方面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要有超前意识,高水平建设,促其一步到位,使水产业真正成为宁夏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致富产业,使广大养鱼农民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国务院决定到本世纪末农业实现增加四个“1000”,其中增加水产品1000万吨。自治区计划实现水产品3万吨。根据宁夏渔业发展目标和思路,今后工作的重点慨括起来就是一开发、二投入、三改革、四建设。

一是拍卖宜渔荒水、荒地资源使用权,加快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的宜渔荒水、荒地资源是宁夏农业发展的重要后备生产潜力。开发利用要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综合开发的方针,要实行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发展生产与改善环境相结合,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国家引导和扶持农村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开发,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鼓励农户之间或集体、个人组织经济联合体合力开发,多方筹资,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在开发上,自治区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宜渔荒地、荒水资源使用权,鼓励、支持广大农民群众及厂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参与开发。使用权一次买断,使用期一定30年,开发初期免征三年农业特产税。各地要统筹规划,把拍卖宜渔荒地、荒水资源纳入灌区沿河开发计划和山区“双百”扶贫攻坚计划,研究制定周密的开发方案。各级水产业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宜渔荒地的开发要着眼于建设高标准精养池塘,银北地区大面积连片荒地、荒水要发展围垦精养。要加强对荒地、荒水开发的管理,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在不改变资源生产属性的前提下,由投资者自主经营。

二是加大水产业投入力度。增加水产业投入,一要多渠道、多层次,二要建立资金积累投入机制。国家将在支农资金、信贷,包括外资项目配套上逐步增加对水产业的投入。国家投入是引子,重在引导,要以有限的投入激发和引导农村集体、个人和社会各方对水产业开发性生产的投入。自治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水产业投入力度:自治区政府农业基本建设资金要重点支持水产品基地建设;地方财政支农资金要逐步增加对发展水产业的投入;宜渔荒地、荒水资源和渔业基地池塘拍卖专款用于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滚动式发展,拍卖一片,开发一片,配套一片;银行、信贷部门要加大对水产业开发性生产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千方百计吸引外资。

三是大力推进水产业经营体制改革。水产业在10年前就跨入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轨道,经营机制已经受了多年的市场磨练,但国营、集体渔场现行的分户承包责任制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确立的,后来开发的商品鱼基地也基本上沿用了这一承包方式。分户承包责任制在过去发挥了巨大的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行承包体制与市场经济要求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生产分散”,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化;国营渔场亏损面大,国有固定资产流失严重,国家和集体利益体现不足等。要从深化改革入手,解决好水产业经营体制中出现的新问题。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国民经济改革总体要求,围绕“坚持所有权、放活使用权,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进行。养殖水面使用权可采取拍卖、租赁、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拍卖商品鱼基地池塘使用权,限定使用期,池塘拍卖费专款用于新池塘开发,实行滚动式发展,建设一片、拍卖一片。从银川郊区“2814”项目基地池塘使用权拍卖所取得的初步经验看,也可以在稳定现有承包权的前提下,建立养殖水面流转制度。允许租赁或承包者转租、转让水面使用权,提高资源的商品属性和利用率,大力推行渔业股份台作制,重点是乡村集体渔场。股份合作可以是渔农户间的合股经营,也可以是集体与个体间的合作,合股要素除养殖水面外,还有资金、劳力、技术、生产资料等。渔业股份合作制要体现组合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经济上的互补性和管理上的民主性。

四是实施科技兴渔战略,重点加强“四个建设”。水产科研体制建设:水产科研体制要贯彻“稳住一头、放活一片”的方针。首先要理顺科研管理体制,重大科研项目要服从行业总体部署。立足生产,服务生产,走科研、推广、生产“三结合”道路,加强基础研究,主攻名、特、优养殖及苗种繁育、鱼病防治等薄弱环节。重视水产业科研基础建设。着眼来来,搞好人才贮备和科技贮备。鼓励科技人员走向基层,走向生产。建立水产科研奖励机制,对在科研、推广工作中有重大发明或重大贡献者给予重奖。同时积极引进人才,高薪聘请区内外养殖专家和技术顾问,招引各路人才。通过努力,加快实现水产科研的推广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产科研新格局。水产业基层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配套县级站,改善服务手段。充实加强乡级站,培训人员,提高素质。大力加强渔业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落实中央关于农业乡级服务站定性、定编、定员的政策,渔业基层服务体系要稳定机构,充实队伍,保证必需的经费。提倡兴办各类服务实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培训,提高渔业科技人员素质。支持民营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鼓励农民群众、养鱼户、社会各界力量联合兴办各类民间技术经济服务组织,在税收、信贷上给予必要的扶持。要十分重视改善渔业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手段。水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水产品流通多年来处于自发、分散的经营状况。基本是以群众性小规模经营为主,形不成拳头。建立外向型生产、经营格局,要通过流通,向区外市场拓展,努力建设以银川市为中心的西北地区重要的水产品集散地。自治区将重点建设好水产品批发市场。“九五”期间,重点在平罗、贺兰、银川、中卫等水产品集中产区和集散地建设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国有水产公司和各级水产部门经营实体要发挥在水产品流通中的龙头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养鱼户和农民群众参与流通,组织经营联合体,改善水产品鲜活运输手段,壮大流通队伍。并在甘肃、内蒙古等省区主要城市和工业区建设批发网点,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多渠道开拓水产品外销市场。苗种繁育体系建设:20世纪80年代建立起来的鱼苗、鱼种生产体系由于建设起点低、规模小、基础建设老化、后备亲鱼不足,已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致使鱼苗外调量逐年上升,大量资金外流,渔业生产受外部环境制约程度越来越大。苗种生产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自治区将划拨专项资金改造自治区水产研究所、平罗、中卫等早繁基地,提高基础设施配套程度,坚持“自繁、自供、自养、自销,立足本区,面向周边省区”的方向,在2~3年内从根本上解决水产种苗严重依赖外调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