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五”以来,宁夏渔业在国家及自治区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大环境下,紧紧围绕“渔业增效、从渔农民增收、水产品竞争力增强”这一目标,大力推行结构调整战略,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经过上下共同努力,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水产养殖面积26.4万亩,同比增长12.32%,较“九五”末的2000年增长52.2%;水产品总产量6万吨,同比增长7.1%,较2000年增长62.2%;水产品人均占有量首次突破10公斤;渔业总产值4.8亿元,从渔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为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贡献33.8元。水产品外销率继续稳定在用70%以上。渔业成为宁夏大农业中最具发展活力的特色产业之一。具体表现在:
1.渔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十五”期间,宁夏积极争取国家渔业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重点加强水产良种繁育、病害防治、水产品质量管理、渔业资源养护、渔业执法装备体系建设,加快现代渔业的建设进程。先后完成了自治区水产良种繁育场、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自治区渔业病害防治中心、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中国渔政指挥省级中心站、黄河宁夏段濒危水生动物救护中心等项目建设。同时,各地积极筹措资金,加强渔业基地建设和旧池塘改造。其中银川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五年来共投入700多万元,开发和改造渔业生产基地4万亩,增强了渔业发展后劲。
2.生态渔业建设步伐加快。在引黄灌区,通过引导和扶持,重点发展了低洼盐碱荒地“以渔改碱”、湖泊湿地“以渔养水”生态渔业。2005年,全区生态渔业面积达到6.8万亩,占水产养殖面积的25.8%。其中银川市、石嘴山市“上农下渔”“以渔改碱”生态渔业面积1.8万亩。以沙湖、阅海湖、星海湖、长山湖等为重点的湖泊湿地“以渔养水”面积12.6万亩。生态渔业的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3.渔业生产结构继续优化。“十五”以来,宁夏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养殖品种上,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以草鱼为主的优质水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养殖规模稳步扩大,长期以来鲤鱼“一统天下”的养殖格局开始扭转。在区域布局上,贯彻落实《自治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银北草鱼河蟹产业带、银川鲫鲂鱼产业带和银南黄河鲤黄河鲶产业带开始形成。在养殖方式上,大力倡导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推广生物互补养殖模式,开展了大水面养殖和多品种混养。在产业结构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城郊型观赏、休闲、垂钓渔业以及湖泊水产养殖、水生种植、水禽养殖、水上旅游的“四水产业”,拓宽了渔业的增收渠道。2005年,全区以草鱼为主的优质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9.2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34.9%。湖泊养蟹面积达到5.6万亩,占湖泊养殖面积的44%。全区休闲、观光、垂钓渔业场点40多家,年产值3000多万元。
4.水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强。以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工作突破口,认真贯彻落实《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规范,以“五项制度”为核心的投入品使用监管制度、水域环境监测制度、生产日志制度和养殖产品标识制度开始建立。其中,灵汉渔业联合社沙湖基地草鱼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并在周边大中城市实现了专营专卖,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2005年,共建立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和科技水平的无公害或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10万多亩,其中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9万亩,占养殖面积的34.1%。石嘴山、永宁、贺兰、青铜峡等市县的7个养殖品种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品认证。这些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奠定了水产品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的发展基础。
5.渔业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我们重视发挥政府引导和协调职能,积极引导水产养殖企业、饲料加工企业、养殖大户走联合发展之路,壮大渔业生产主体和市场主体,推动了渔业社会化合作组织发展。在对现有的合作组织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先后培育成立了中卫市正通渔业合作社、银川市绿方渔业合作社。目前,全区各类渔业协会、中介合作组织发展到13个,这些渔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组建成立和发展,在渔业生产、饲料、苗种供应、技术推广、病害防治、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为广大从渔农民提供了高效、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如:中卫市正通渔业合作社以中卫正通饲料公司为龙头,组织鲜鱼运销车15辆、水产养殖户近百户,形成了水产养殖、技术服务、饲料供应、水产品运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壮大了市场主体,规范了市场经营秩序,为宁夏渔业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开拓发挥了重要作用。
6.渔业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在渔业立法方面,自治区人大修订出台了《宁夏实施〈渔业法〉办法》,完善了养殖管理制度、水产品苗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渔业资源保护制度,为渔业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制环境。在渔政执法体系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农业部的支持,为市县基层渔政机构配备了渔政执法车辆13辆、执法快艇4艘。同时,建立了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省级中心站,有效地改善了渔政执法手段,提高了渔政执法水平。在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方面,全面推行了以养殖水面确定权为特征的水产养殖证的核发工作,共换发、核发水产养殖证1895本,发证面积9.8万亩,占应发证面积14.6万亩的67.1%。在水产苗种检疫方面,重点开展了外调水产苗种的鉴评工作,检测率达到70%以上,有效地保护了从渔农民合法权益,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在渔业种质资源保护方面,建立了渔业资源保护制度,开展了黄河宁夏段休渔工作,对有效保护黄河渔业资源,促进我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十五”宁夏渔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渔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坚定不移地推行渔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大众”水产品,因地制宜地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三是必须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发展渔业社会化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市场主体,促进产业化发展;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高渔业质量和效益,推动现代渔业发展。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渔,和谐发展,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和渔业资源管理,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宁夏渔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渔业投入水平与特色产业地位不相适应,渔业投入增长缓慢,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与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基础研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推广体系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先进适用的渔业技术缺乏项目支撑;渔业基础体系与快速发展的养殖生产不相适应,尤其是水产苗种生产能力低,自繁总量严重不足,原良种生产不成体系,水产苗种质量参差不齐,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这些带有制约性、普遍性、关键性的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需要在“十一五”渔业发展中重点予以解决。
二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新时期渔业的产业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渔业发展的紧迫感。
1.发展渔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宁夏渔业由过去的农村副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渔业在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目前,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其中银川市达到11%,贺兰县达到1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些渔业重点乡镇渔业产值所占比重更大,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从农民收入看,从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倍。一些养殖大户收入要高出几倍,率先实现小康,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同时,渔业还是集一、二、三产业于一身的复合型产业,近年来以垂钓、观赏、休闲、餐饮为标志的城郊型渔业以及以水产养殖、水生种植、水禽养殖、水上旅游为一体的“四水产业”蓬勃兴起,正在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孕育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发展渔业是优化农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的需要。渔业是宁夏引黄灌区传统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水产品也是宁夏的“拳头”农产品之一。在多年市场经济的锤炼下,目前渔业在大农业中的特色产业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强化。可以说,水产品是我区少有的几个“产得下、卖得出、受欢迎、叫得响”的品牌农产品。宁夏渔业资源丰富,目前有近200多万亩的低洼盐碱荒地、湖泊湿地、塘堰水库、沟道流水,适合发展渔业生产,是进一步做大渔业特色产业的物质基础。2003年,自治区出台了《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把淡水鱼确定为宁夏农业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建设银北草鱼河蟹产业带、银川鲫鲂鱼产业带和银南黄河鲤黄河鲶产业带。经过几年的努力,优势特色水产品产业带开始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渔业特色产业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
3.发展渔业是提高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水产品是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既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食物,可以增加市场供应,化解“粮食安全”风险,又可以多品种供给,满足多样化、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水产品的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联合国统计显示,发达国家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日本、韩国等国家人均水产品年消费量在60公斤以上,我国只有10公斤左右,而我区还不足l公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同时,渔业又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农业产业,鱼文化正在逐步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观鱼、赏鱼、钓鱼、玩鱼等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日益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4.发展渔业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渔业是与生态环境最密切相关的农业产业,它既可以利用生态环境,又可以改造、优化生态环境。宁夏地处西北内陆,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渔业,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具现实意义。近年来,我们研究探索低洼盐碱地“以渔改碱”、湖泊湿地“以渔养水”生态渔业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低洼盐碱荒地,发展“以渔改碱”生态养殖,形成种养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生产系统,有效遏制了土壤盐渍化,为沿黄流域低洼盐碱荒地改良利用、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提供了示范样板。在湖泊湿地,按照一定比例科学投放草食性、滤食性、吃食性鱼类,发展“以渔养水”生态养殖,既发展了渔业生产,又有效缓解了水域沼泽化进程,降低了水域富营养化程度,消灭了水域中的病原体,走出了一条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湖泊湿地资源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