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98年是宁夏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最大、养殖品种最丰富、渔业发展最快的一年。渔业生产在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再获丰收,水产品总产达到26400吨,增长19.4%,标志着我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集中表现为:
1.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名特优水产品生产点面开花。养殖品种结构突破“四大家鱼”单一格局,大口鲶、彭泽鲫等优质鱼类得到大面积推广,罗氏沼虾、河蟹、革胡子鲶、罗非鱼、白鲳等名特优品种走向规模生产,鳜鱼、加州鲈、大口胭脂鱼、乌鳢、淡水龙虾等一批新品种引进试养初步成功。渔业结构调整战略的成功推行,进一步增强了渔业综合生产力,丰富了菜篮子,同时也表明渔业在以市场为取向的历史性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
2.渔业丰收计划项目顺利实施,综合增产、增效、技术推广大面积落实。以大口鲶套养、罗氏沼虾塑棚养殖、河蟹围养三大重点示范推广项目为代表的渔业丰收计划项目全面完成,为促进全区渔业上新台阶发挥了巨大的示范、推动作用。
3.设施渔业蓬勃发展,生产形式多种多样。在发展设施渔业上,各地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八仙过海,各展所长。如罗氏沼虾生产,既有因陋就简、造价低廉的竹木结构塑棚,又有钢混结构的人工控温日光温室,也有利用早繁设施采取“轮作式”生产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银川郊区良田乡百溪名特优水产养殖中心,它是目前我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控温设施渔业基地,既可从事苗种繁育,又可实现名特优品种越冬生产,通过两年的运行和技术改进,集约化生产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可观。
4.渔业产业化建设取得新的突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中卫县水产站为代表的各级水产部门转变管理职能,围绕渔业生产全方位开展经营服务,延伸了产业链条,服务了农民群众,壮大了自身实力,在渔业生产、经营、运销、流通一体化经营中发挥了强有力的纽带功能。二是一批农村水产养殖大户迅速崛起,不但在农村带头致富,而且在生产和技术上辐射带动周围农户,并在管理上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思想,呈现出资产重组、联合经营、区域性或跨区域结成利益联合体的集团化发展的新趋向,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5.渔政工作打开新局面。渔政管理工作和渔业法制建设得到了重视和加强。首先是加强了渔政管理体系建设,自治区渔政监督管理局经自治区编办批准正式成立;银川市、吴忠市、银川郊区、贺兰、永宁、平罗渔政管理局(站)相继挂牌,依法明确了渔政执法主体。其次是加强了渔政队伍建设,通过培训,重新审核确定了一批渔政检查员,充实了队伍,提高了素质。再次是在全区开展核发水产养殖许可证工作,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产养殖许可证管理办法》,依法规范渔业发展,依法保护渔业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并为今后的渔政工作奠定了基础。第四是与自治区动物检疫站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水生动物检疫工作的通知》,将水产品检疫正式纳入渔政工作范畴。
6.韩国政府贷款项目正式实施。由农业部牵头组织的利用韩国政府优惠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过多方协调、争取,于1998年正式签订贷款协议,付诸实施。项目贷款额度19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600万元。目前项目进口设备已经到位。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渔业持续、快速、全面发展,并由量的积累转化为质的飞跃,渔业一举成为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农民群众重要的致富产业。
——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水产品总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1998年达到26400吨,比1978年增长92倍,年均递增25%。
——水产品市场繁荣,渔业已成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连的菜篮子工程重要的支柱产业。20年来,渔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量,优化结构,保障供给,实现了鲜活水产品四季足量均衡上市,每年三分之二外销周边省区,人均占有水平西北第一。人民从渔业的发展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实惠。可以概括为:价格平稳,市场丰富,人民高兴,政府满意。
——渔业成为农民群众重要的致富产业。20年来,渔业的高效益像磁石一般强烈地吸引着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渔业开发行列。目前,全区已拥有一支稳定的、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养殖技术的农民养鱼大军,养殖水面和产量占全区85%以上。1998年,从渔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在农村率先致富实现小康,成为全区农村小康建设的“排头兵”。
——渔业产业整体素质提高。渔业经济走出计划经济的束缚,迈上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新的阶段,并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集生产、科研、推广、加工、运销流通为一体的产业运作机制。
渔业是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一大优势产业,这个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资源优势。引黄灌区自流灌溉,农业灌排水体系完备,拥有大面积的低洼盐碱荒地、湖泊及沟道流水资源,适宜大规模发展渔业生产,是西北地区乃至我国北方内陆省区渔业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宁南山区拥有独特的冷水资源和水库塘堰大水面资源,是发展虹鳟鱼等冷水性名优鱼类养殖和大银鱼等资源增殖的理想区域。我区光照资源充足,电力、煤炭能源丰富,非常适宜发展日光增温或人工控温型设施渔业。
2.市场优势。西北地区是我国渔业发展新区,也是水产品市场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目前西北地区人均消费水产品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十分之一,差距很大,潜力也很大。1998年宁夏已成为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西藏)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外运量最大的水产品产地,每年有占总量70%的鲜活水产品运销周边省区,但市场仅仅局限于兰州、西宁等主要城市,市场开发的前景还非常广阔。周边省区的市场需求造就了我们的优势。
3.行业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渔业在农业各业中最早放开价格,进入市场,自身已具备了较强的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渔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培养了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科技干部队伍。三是渔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渔业生产、经营、推广、饲料加工、水产品流通等产业一体化趋势增强。四是经过多年发展,全区已建成大规模的商品鱼生产基地,这些基地稳产、高产,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规模经营。
正确分析优势,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优势,发挥优势。199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水产业发展的决定》,在政策、投入和思想认识上确立了渔业产业地位,拉开了渔业大发展的序幕。1998年,自治区又将渔业确定为农业六大优势产业,更加夯实了渔业大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切实提高认识,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为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作出新贡献。
三
1999年是渔业迈向新世纪至关重要的一年,按照全区农业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全区渔业发展目标是水产品总产量33400吨;渔业产值在1998年的基础上确保增加5000万元,力争有新的突破;从渔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指导思想是:以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推行渔业生产结构调整战略,加大投入,加强渔业基础建设,深化渔业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渔业法制建设,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作出贡献。农业厅党组按照农业发展总体目标,明确要求水产业要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作出新的贡献。新的要求,是压力,更是动力。我们要认真领会,调整思路,立足行业优势,把我们的工作始终置于大农业的发展中通盘运筹,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调整渔业生产结构,打造我区水产品新的“拳头”优势。大力推进渔业生产结构调整战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渔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调整结构,一定要处理好增加总量与提高质量的关系。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调整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提高品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宁夏水产品主体市场在区外,而西北及周边省区受资源条件制约,水产品短缺局面将长期存在,稳定增加总产仍是宁夏渔业发展的一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