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一本书读懂枸杞:杞乡,杞瑞
48518900000019

第19章 杞乡·在那神秘而美丽的地方(1)

千年古丝路塞上枸杞红

沿着巍巍贺兰

走过茫茫戈壁

烈日灼伤了我的皮肤

也干涸了那龟裂的土地

风沙腐蚀了我的眼睛

怠慢了那长河落日的风景

大漠孤烟震撼了我的灵魂

苍凉了整个天际

五千年沧海桑田的季节轮回中

绽放出经久不衰的文明奇葩

举世闻名的丝绸古道

留下了多少来来往往商旅的足迹

漫长的探索之路上

凝结着多少日月的光华

历史的烽烟

袅袅地飘过千年的梦境

清奇俊秀的山水

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西北儿女

踩着经历了岁月磨蚀的砖石

慢慢回味历史的苍茫

再静静地倾听

烈风呼号中

传来远古的箫鸣

吹响了出征远方嘹亮的号角

于是

我划起颠簸的羊皮筏子

喊着粗犷的号子

我看见奔腾不息的黄河

以其九曲回肠的独特经脉

正给予这方贫瘠的土地

天赐的润泽

造就了风光旖旎的河套锦绣

绚丽多姿的塞上江南景色

也孕育了生命之树——红枸杞

在浩瀚无垠的戈壁滩上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

绿色显得无比珍贵

而在夏秋时节

我们却能看到

漫山竞绿

遍野灵秀

百花争艳

花草盈野

一望无际的枸杞地

掩映在苍翠欲滴的浓荫之中

像红珊瑚一样的枸杞压弯了枝头

一串串像宝石

一颗颗似玛瑙

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经过大自然神奇的点化

赋予她更为独特的营养保健功能

点缀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于是

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又激荡着新的生命

燃烧着火红的激情

红艳艳,红彤彤,红色的海洋

照亮了整个塞北大地

绽放出别样美丽的色彩

我看到娃娃笑了

看到妇女笑了

看到黝黑的壮年男子抹去汗滴

我闻到了泥土芬芳的气息

听到此起彼伏荡漾着的欢声笑语

更看到了枸杞映红的致富路向无限的远方延伸

神奇的宁夏川沙漠里的绿洲

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糜子黄,山丹丹花开,黄河的水流富两岸,盼只盼那个吃饭不靠天。

一曲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宁夏川》唱出了宁夏这片热土的美丽富饶与神奇开放,同时也唱出了639.5万回汉儿女,在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优美画面,谱写出属于宁夏人自己的幸福和骄傲的华彩乐章。

很多地方,你虽然未曾去过,但她却一直让你魂牵梦萦。宁夏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只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会深刻体会到所谓“塞上江南”的双重美——雄浑广袤的大漠、干燥的空气、呼啸的风沙、血红的残阳、晚霞的映衬中缓缓走过的驼队,无不彰显着一种壮怀悲情的苍凉美。但一转身,却又遇见一泓倒映着天色的湖泊、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芦苇荡,顿时,温柔满腔,恍若在肥沃富饶、风情万种的江南,是一种小家碧玉般的柔润美。

“天下黄河富宁夏”,奔腾不息的九曲黄河水以雄浑的气势造就了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形成了“月湖夕照”、“连湖渔歌”、“南塘雨霁”等壮观秀美的“七十二连湖”,也赢来了中国“十大新天府—宁夏平原”的美誉。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上江南旧有名。”自公元前112年算起,银川的建城距今已有2123年的历史,“北典农城”、“饮汗城”、“怀远城”,银川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也经历着变化更替,渗透在银川流动着的城市血液中。

岁月流逝,江山更迭。千年历史的年轮在这里定格,西部的人文在这里沉淀,北国的雄奇与江南的灵秀在这里完美结合。中原文化、边塞文化、贺兰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相互交融。再加上沃野千里的宁夏平原以宽厚的胸怀孕育了钟灵毓秀的塞上江南独具魅力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的历史、人文、自然、宗教景观美不胜收:神秘的西夏王陵、抽象的贺兰山岩画、雄伟的中卫高庙、遥相呼应的北塔西塔、宽阔浩渺的沙湖、大漠鸣钟沙坡头、滔滔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腾格里和毛乌素沙海之边的骆驼群、原始森林苏峪口、贺兰山小口子、青铜峡幽静的鸟岛、穆桂英点将台、无边无际的灵武果园、茂盛草场上像白云一样的羊群、文化底蕴深厚的西北影视基地镇北堡、永宁纳家户清真大寺、群燕飞舞的玉皇阁鼓楼……如今,美丽的宁夏已形成了回族穆斯林风情游、西夏历史文化游、戈壁荒漠奇景游、塞上江南自然景观观光游五大特色旅游,逐渐成为中国西部风光独特的旅游胜地。

提起宁夏,人们就会立马想到这里是西夏文化的发源地,自1038年党项羌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鼎盛时期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经历190年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灭亡了,党项族也从此消失。征战南北、文治武功的皇帝已成为时代的匆匆过客,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如今只有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郊约3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中段的西夏陵以其绚丽风光长留于世并成为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形成了汉族文化、党项族文化和佛教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它以“头枕青山,脚踏黄河”之势分布着9座帝王陵和250多座陪葬墓,在贺兰山下静静地连绵伸展,在夕阳的余晖映照下,金光灿灿,雄壮而神秘,展示着神秘王朝昔日挥戈雪山、弯弓瀚海、坐镇万里疆土的辉煌盛景。

凡文学爱好者,大都对宋朝民族英雄岳飞的传世不朽词作《满江红》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耳熟能详。这首词字里行间,豪情激昂,慷慨悲壮,不断激发古今无数英雄志士的爱国情怀。词中所提的贺兰山被誉为宁夏的“父亲之山”,它像一道屏障横亘在宁夏平原西部,雄伟、峻峭,阻挡了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大沙漠的蚕食以及世界一号寒流——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这里峰峦叠嶂,森林资源丰富,早在西夏王朝时期,就已被视为避暑胜地,遍布着拜寺口双塔、小滚钟口、苏峪口、贺兰山岩画等许多名胜风景,无不让人陶醉其中。

提到六盘山,大多人都还是有所印象的,不仅因为六盘山拥有《柳毅传书》这样古老的传说,更因为它是1935年10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而载入史册。在这里,还留下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光辉的词篇《清平乐·六盘山》。除此之外,这里山清水秀,林茂草丰,飞瀑流泉,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令人神往不已。

在一些比较有名的电影,比如《大话西游》、《刺陵》、《牧马人》、《红高粱》、《新龙门客栈》等,画面中西北那种苍凉、粗犷的场景就出自西部影视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中国一绝”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原址为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这座影视城就是由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所创建。西部影视城,远离市区的繁华和喧嚣,与一望无际的平原相伴,与绵绵不绝的贺兰山脉相望。南北相对,分明、清两城。风蚀殆尽的老城堡,沧桑的瓮城,孤傲的角楼,还有残墙断垣,众多的土包、泥屋、枯树等,衬托出整个城池的古朴、原始、粗犷、荒凉与神秘的韵味,遥遥望去,有一种大漠孤烟的感觉。在张贤亮精雕细刻下,文化已融入了西部影视城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景点,每一个细胞。镇北堡历经数百年沧桑,以其雄浑、古朴的风格,成为贺兰山东麓风景旅游景观,并以它那特有的神秘韵味,引起了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的浓厚兴趣——中国电影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西部影视城也被艺术家们称赞为“神秘的宝地”。

“九寨归来不看水,黄山归来不看山,宁夏归来不看沙”,提起沙漠,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大西北的黄沙漫天、荒芜贫瘠、干旱荒凉。然而,只有来到宁夏这片热土,才会切身感受到宁夏沙漠风光的神奇和壮美、宁夏沙漠旅游的新鲜和刺激。这里所说的“沙”就是享誉中外的国家5A级景区沙坡头和沙湖。

一入沙坡头景区,王维的塑像便映入眼帘,他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依然伴随着悠久的岁月传承至今。沙坡头,是母亲河——黄河和腾格里大沙漠交汇所创造的一处旷世奇观,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沙与河这对本不相融的矛盾体,在这里却融合在一起,大漠、绿洲、高山、长峡交相辉映,造就了“江南景色,北国风光”的奇妙景观。在这里,或乘羊皮筏子随波逐流;或骑上骆驼漫步沙海,观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或滑索凌空飞渡黄河;高坡滑沙、机车冲浪,品味夜泊沙海,都让人惊叹不已、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无论是“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太湖,还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都让人们无限神往,然而,来到宁夏另外一“沙”,也就是位于宁夏西北部的沙湖,真正体验这里的沙、水、苇、鸟、山、荷有机结合的秀丽景观,就会发现她与浩瀚的太湖和柔媚的西湖相比毫不逊色。蔚蓝的天空、碧波浩荡的湖水、自由翱翔的群鸟、金黄色的沙滩,许多景致相互融合点缀、相得益彰,游人至此,芦丛荡舟,曲径通幽,迷宫观鸟,一望无垠,如诗如画。

承历史之久远,钟天地之灵气,集人文之精粹,汇江南之神秀,呈塞上之雄浑,如今的宁夏川,正以她优雅的自然景致和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勾画出一幅幅“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人间美景画卷,吸引着世人们纷至沓来。

清真美食誉满九州

——“中国枸杞之乡”饮食文化漫谈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苍穹中,饮食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华夏大地的星空中闪烁。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吟诵饮食的辞章浩如烟海,古有李渔《闲情偶寄》、袁枚《随园食单》,近代有梁实秋《雅舍谈吃》、周作人《知堂谈吃》,近几年有赵珩《老饕漫笔》、沈宏非《写食主义》……这些文字构成了永不散席的饮食文化阅读盛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于地域的不同,各个地区吃的风格、人的品味也是千差万别,比如:陕西的酸,东北的咸,四川的辣,广东的甜。而塞北宁夏形成了以酸辣为主的独特口味。

传统小吃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是祖祖辈辈的人传下来的餐饮文化,也是一个地方的品牌和特色。许多传统小吃的产生还缘于一段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对于宁夏的清真小吃,也必然是要追溯“回族之乡”源远流长的历史。

据史籍记载,唐宋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大食就沿“丝绸之路”东来,其中部分“蕃客”、“胡商”定居宁夏经商,成为最早的回族先民。到了元代,又有大批中亚、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军士、工匠、商人迁徙宁夏,为回族饮食文化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明代中后期,渐成体系的回族饮食文化,还被作为划定回族形成的标志之一,足可见其历史地位的显要。

“吃尽人间美味,览尽人间春色。”宁夏虽然是个小地方,可小吃的花样绝不少。宁夏菜以回族风味为主体,汇聚回族饮食之精华,崇尚清真、实在,尤擅长牛羊肉的烹饪,以浓郁的穆斯林风味为主,如糖醋黄河鲤鱼、中卫鸽子鱼、扒驼掌、清蒸羊羔肉、羊杂碎、牛羊肉酥、手抓羊肉、羊肉泡馍、油香、清真奶油糕点、马三白水鸡等风味菜肴。

手抓羊肉是宁夏一道著名传统小吃,有近百年的制作历史,是一道颇负盛名的地方风味菜。因民间多在沿街摊点出售,顾客多以手抓食之,因此得名。宁夏的手抓羊肉大多来自宁夏盐池,因为那里的羊肉色泽白里透红、鲜嫩味美,基本上没有一点膻味,更不会有一点油腻的感觉!拿起一块蘸上蒜末醋汁,原汁原味,越嚼越香,让人回味无穷!因为盐池境内拥有广阔的无污染天然草场,生长着各种优质牧草,其中有甘草、黄芪、沙参等110多种中药材。天然草场浅层水中矿物质元素含量也十分丰富。“吃的是中药材,喝的是矿泉水”,这是宁夏人对盐池羊自豪的戏言。手抓羊肉已经从一种名吃演变成了宁夏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

走在银川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羊杂碎店,羊杂碎这道美食以宁夏吴忠市的制作独特、历史悠久而负盛名,1994年5月曾被评为“全国清真名牌风味食品”。在我国食馔中,有“下水不上宴”之俗,至清代继“满汉全席”之后兴起的“全羊席”,也称为“全羊大菜”问世。羊杂又称“羊下水”或“羊下脚”,本来是不被人们重视的东西,但经厨师的精心烹制,对羊肺处理加工得特别仔细,所以下脚料变成了美味佳肴。一碗香味四溢的羊杂碎,上面漂浮着一层油色,碧绿的香菜末点缀其间,味道香醇浓郁。

烩小吃是宁夏又一道传统著名小吃,因为夹板(夹沙)和丸子是小吃的两种主料,所以又称之为“烩夹板丸子”。这种小吃的做法是将羊肉洗净剁成肉泥,拌入鸡蛋、淀粉、葱末、姜末等料,制成肉馅,将制好的一半肉馅平抹在鸡蛋皮上,上面再盖一张鸡蛋皮,压实后用刀切成菱形块,下入油锅内炸至金黄色捞出,另一半肉馅则用手挤成丸子,下油锅炸熟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