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宁夏长城
48515700000005

第5章 规模恢弘的宁夏明代边墙(1)

明代的宁夏镇“犄角榆林,屏蔽固原”。而其南境固原,东接榆林,西连甘肃,延袤千有余里,为关陕屏蔽。宁夏、固原、延绥三镇互为扶持,形成保卫关中的三大军事重镇。

宁夏镇管辖的长城,按地段划分为西长城、北长城、陶乐长堤(非正式长城)、东长城,固原镇管辖的有长城固原旧边、徐冰水新边。

宁夏镇管辖的长城

宁夏西长城西长城从今甘肃靖远边界芦沟界进入宁夏中卫,逾黄河,东北行,上贺兰山,长达400余里,属于宁夏中卫和宁夏左屯卫管辖,这道长城是逐渐增筑的。据《弘治宁夏新志》记载,宁夏中卫在弘治年间(1488~1505年)管辖的长城长达210里。这是弘治以前修筑的,从中卫以北的镇关墩起,至中卫以西的天关墩止。但到嘉靖年间就已倾圮,“不堪保障”。成化年间修筑的从胜金关到广武界一段,长达100余里,也于嘉靖年间“倾坏不堪”。嘉靖十年(1531年),明朝廷除修复这道长城以外,又在今青铜峡大坝堡至贺兰山三关口修筑长达80里的边防西关门墙。以上就是今天宁夏境内尚保留的西长城。嘉靖以后,明朝廷不仅对这些原有的边墙逐年进行修缮,而且还有增筑,一直增筑到贺兰山红果儿沟。这道长城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从南长滩至中卫下河沿。这段长城长100多里,由甘肃省靖远县向东延伸,进入宁夏中卫西端的景庄长乐滩,沿黄河东行,至常乐的下河沿止,与西园黑林村的长城遥遥相望,但一在河之上,一在河之下,两头相差数里不能衔接。当时修筑这道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阻挡敌骑南下扰掠宁夏中卫西南的裴家川一带。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其地有腴田万顷,军民岁以寇患,不得田作”。此段长城修筑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今中卫市境内尚能看到长城遗迹。下河沿一段因采煤而破坏严重。越过中卫下河沿采煤区,可看到向西南延伸、长约5里的较为完整的一段长城,筑在河边山地上,随流水而行。下河沿至大柳树、北长滩至靖远等地段也较为完整。北长滩一带仅有一座烽火台遗址。南长滩至靖远一段也有遗迹。

第二段从黑林至胜金关。成化年间,贺兰山西侧的蒙古贵族经常对卫宁平原进行骚扰。当时,黑林至胜金关一带并无长城。中卫依贺兰山,阻黄河,左连宁夏(今银川),右接甘肃庄浪,是边陲要地。然而,贺兰山虽是天险,但通城池的隘口很多。自镇关墩至胜金关90多里,都是人马可以出没的地方。当时宁夏镇的将领认为,如果修筑观音口镇关墩至黄河180里的边墙,广武、玉泉、大坝等地就能御守无恙。于是,奏请修筑由黑林西沙嘴至胜金关这道长城。这道长城由黄河北岸中卫(今西园黑林附近)的西沙嘴起,沿腾格里沙漠东部边缘及贺兰山的南坡而行,经迎水、黑山嘴至中卫市镇罗镇的胜金关止,长约180里,形成一个半圆弧,拱卫着中卫西北要地。胜金关是这段长城的重要关隘。今日乘车行驶在卫宁公路上,便可看到埋没于沙漠之中的黑山嘴至胜金关广段长城的遗址。正是由于黄沙埋没,遗迹保留得较为完整。在这段长城之间,尚可看到河沟北墩和镇北墩矗立其间。自黑山嘴以西的长城段虽损坏严重,但是仍可依稀辨别它的遗迹。黑山嘴为贺兰山南侧突出的一座小山。黑山嘴的小型山峰上,尚有一座黑山嘴墩,保留较为完整。黑山嘴墩的建造风格较为独特,屋顶为穹庐圆形,四面有箭窗和瞭望口。可惜黑山嘴梁上的长城已倾毁无存。胜金关为长城沿线一处天然关卡。黑山嘴与胜金关之间,沿长城内侧设有两处较大的墩台,俗称镇北墩与河沟北墩,遗迹尚存。

中卫城关附近的墙段,现已被利用为园林的围墙。看守园林的小房就建筑在城墙上,长城南侧已被历年挖渠、取土所毁。中卫以西的长城,许多地段已无迹可寻,只是原西园乡迎水一带还残存有100多米的一段。过迎水即为黑林,尚有南北长约10里的一段残迹。黑林四队的长城内侧15米处,幸存一座黑林墩。

第三段从胜金关至赤木关。这段长城是从胜金关开始,沿贺兰山,由南而北,经过中宁、青铜峡、永宁等县市,止于银川市西90里地的贺兰山赤木关(今三关口),全长250里。

这段长城起自中宁县双山口之南的永兴,经黄羊、二道口子、金沙至双山口,转向东北行,经平滩湖西、边墙湾,北行出中宁,进青铜峡、永宁后继续沿贺兰山东麓,过三关口北2里处终止。

这段长城,包括《弘治宁夏新志》中记载的城西南墙和边防西关门墙。城西南墙自双山口起,至广武界止,长达100余里。这是成化年间巡抚都御史贾俊奏筑的,到了嘉靖年间已“倾圮不堪保障”。

边防西关门墙,南自大坝堡起,北抵赤木关,长达80里,这是嘉靖年间佥事齐之鸾建议总制尚书王琼奏筑的。修筑这段长城时,动员了万余民丁,花费了“万金”,修筑了两个多月,但不久就被风沙填平了。后来,王琼又责令杨显、邵刚、玉泉、平羌四堡不时挑挖。然而,随挖随淤,终于放弃。今日保留下来的遗址断续可见,立于贺兰山东侧的半山坡上。

第四段从赤木关至红果儿沟。赤木关是这段长城的重要关隘。这段长城由赤木关起,经过今宿嵬、归德、大武等沟,沿贺兰山诸口迤北,至红果儿沟,全长约300多里。这段长城因山势险峻,石壁嵯峨,非常利于防御,只在沟谷内外可通步骑之地,选择有利地形,堑山削壁,修成石砌或土筑短墙,设立墩台固守。这段长城是宁夏镇的西北防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明正德(1506~1521年)以前,曾沿沟谷通道处筑有关墙,嘉靖年间颓废。嘉靖十年(1531年),北来之敌不时南下扰掠,明朝廷又在打硙沟口(今大武口沟口)以北的贺兰山至红果子口修筑一道“新墙”进行防御,然而也无济于事。嘉靖十九年(1540年),右副都御史杨守礼镇守宁夏时,与宁夏镇总兵官任杰、都指挥吕仲良等,亲自到打硙口查看沿山40里边备情况。他们亲眼见头关、二关、三关、干关、外关、内关、桃坡口关、枣儿沟关、正木关、归德、韭菜等十一道关墙均已倾圮,新边一道被北来之敌焚烧,还曾发出“山川设险何年废”的感慨之言。遂役使军民夫3000名,于40天内修筑这一带2l 里88.8丈的边墙。这次修复,花了3460两白银。而今,这段长城保留了好些城段。站在武当庙前向西看,归德沟边墙就在眼前;站在庙台上看,韭菜沟边墙蜿蜒起伏,连接一墩又一墩。尤其是漫步于大武口大街上,远看晨曦或夕阳中的边墙,起伏于山峦之上,更是壮丽多姿。

在贺兰山北段的长城调查中,发现在拜寺口、宿嵬口、贺兰口、大水口、汝箕口等沟内的崖壁上,当时修筑关墙时留下的不少明代刻记。

在拜寺口进沟5里关墙西侧的沟谷内,有一块高阔2米左右的大石,横挡于路旁的山崖下,其上阴刻有“大明进士侯廷□题”的律诗一首,刻字已漫漶不清,无法辨认。

贺兰口在进沟50米沟谷两壁的山崖下,分别有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的两方刻记。沟谷北壁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钦差大臣镇守贺兰山时所刻,字文阴刻竖行,刻面高约l米,宽0.8厘米,旁边阴刻竖行“公元一五四八年”。南壁刻记为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初一日,镇城……将军文□奎等重修贺兰口关墙时所刻。刻面高66厘米,宽5l厘米,竖刻阴文,下距地表1.14米。

在大水口边墙西4里的沟谷南岸山崖下,有一处寺庙遗址,俗称上庙。庙后的石壁上自东而西有阴刻题记四方。第一方,刻面高44厘米,宽68厘米,下距地表3米,字文为竖行阴刻。第二方,刻面高45厘米,宽80厘米,下距地表2.4米。字文为竖行。第三方刻石位于第二方刻石西12米,刻面高50厘米,宽30厘米,下距地表1.6米。字迹漫漶,依稀可辨“抚镇官”等字,推测亦为明代刻记。第四方刻石位于第三方刻石西1.2米,刻面高40厘米,宽26厘米,距地表1.5米,刻字漫漶不清。

在汝箕口进沟5里沟谷北岸的崖壁上,有五方刻记,均为竖刻阴文。石刻之上的山梁上,耸立着明代的长城遗迹。

苏峪口内也有石刻题记,已被近年筑路炸石所毁。

宁夏北长城北长城位于贺兰山与黄河之间,包括“旧北长城”和“边防北关门墙”两道。